2018年终于过去了!这可能是大多数文化娱乐行业从业者的心声。过去的一年大家都步履维艰——影视公司暂停上市、游戏版号暂停发布、明星艺人纳税风波、股权融资维艰、2018全年也没有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登陆A股IPO,多数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跌至重灾区。如是种种,以至于年末之时各大媒体进入统一论调:文娱行业进入“寒冬”。
道法自然,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着自身的规律,四季轮回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事实上,在2018年的冬天,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暖意。
2018年全年电影票房突破600亿,同比增长9%;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仅2018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①; 包括哔哩哔哩、腾讯音乐等17家文化娱乐企业分别在美国和香港上市,总市值合计高达3,638亿人民币②;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整体合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国内旅游人数突破55亿人次,收入达到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2.3%③。
也许从业者会说,这些数据都太宏观或太遥远,至少目前大家都被冻得直哆嗦。但无论怎样,2018年都是值得铭记的关键年,尤其对于文化娱乐行业。
关于文化娱乐行业的现状
“严监管”、“无法预测”、“黑天鹅” 、“难退出”是最近文娱投资行业最常听到的几个“抱怨”,也是许多投资人和创业者对这个行业望而却步的原因。这些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有其道理的,但只有少部分人能理性思考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只有更少数人会用行动去创新和改变。
文化娱乐行业从本质上属于精神文化领域,凡在这里发生的,对于社会繁荣安定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监管是必需的也将是常态的。放眼全球,包括媒体在内的文化行业,为国家利益服务也是各国一致的战略。但监管不等于否定,重要的是怎么去接受监管,与相关政府及监管机构主动积极沟通。2018年,我曾拜访过不少成熟的文娱企业,他们中的大多数,成立了党支部,拥有完整的内容审查机制和团队,而且都设有与政府各部门沟通的核心高管,全面积极主动接受监管。
“无法预测”主要指的是内容行业。不同于相对具有产品标注的其它行业,内容行业本身特有的创意性,注定无法对其价值进行准确预估。但,这并不能成为其生产过程忽略严谨性的理由。年初,我赴洛杉矶与世界顶级动画公司皮克斯进行交流,他们的高管耐心地分享了经典动画片《寻梦环游记》的整个创意和制作过程。其中有一细节让我触动颇深——当主人公踏上连接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的花瓣大桥时,金色的万寿菊花缤纷飘落。那一幕相信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为了这个场景下画面的流畅性,动画师会使用高速摄像机去自然界记录花瓣飘落的速度和轨迹,然后叠加到每一片细微的花瓣上。而这,只是这部动画片成千上万细节中某一处背后的逻辑。这种“No Accident(没有意外)”的职业态度正是创意的基石。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意都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和敬畏。
资料来源:皮克斯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文娱行业每年都会出现“黑天鹅”,去年最“黑”的那只,莫过于明星艺人纳税风波。虽然对于艺人短期收入有较大影响,但长远来看对于影视行业实属利好。这点从产业链的逻辑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几乎对于任何健康的产业而言,产业链里上游、中游、下游的参与方都应该有各自合理的利润空间。如果利润过度集中在某一环节,甚至被某一环节垄断,那么这个产业的变革,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影视行业而言,大部分创作出好故事的编剧一直收入微薄,而拥有用户的线上平台也长期持续亏损。当市场“无形的手”不能有效调节时,政府便可出手变革了。
至于“难退出”,则指的是文娱企业的国内上市路径。我就此问题曾请教过证监会某发审委员。他的回复仅有两个关键词:“政策风险”、“业绩变脸”。前者不必赘述,这是所有国内文化行业从业者的必修科目,问题只是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和制度去防范风险。业绩的不稳定性则是与目前行业发展的成熟度紧密相关的。以影视行业来举例,工业化流程的缺失,导致产能受限、收入过度依靠单一票房或版权。而商业关键环节(如预售体系、完片担保)的不健全等等,则注定了相关企业一旦IPO成为上市企业,其业务波动几乎难以避免。在我看来,这种现象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应该是暂时的,而不是终局。
关于文化娱乐行业的未来
在我的观察里,“精品化”、“全球化”、“产业化”,这三个趋势代表着国内文化娱乐行业的未来。站在职业投资人的角度,这三个趋势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精品化”对应的其实是文娱行业的“马太效应”。文化娱乐行业的总量,可以从人们用于精神消费的时间来衡量,而这个总量是恒定的。当受众选择某种精神消费时,成本便是可能用于其它精神消费的时间成本,而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指的是“放弃的最大代价”,因此受众一定会在消费能力承受范围内选择最好的,这就是精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这点从同一档期影院排片的逻辑上便可证明,好的电影不仅上座率领先,而且排片一定也是集中的。
“全球化”则是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理解。好莱坞制作公司长年豪掷千金制作一部电影,资本的壁垒让国内许多同行望尘莫及。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全球市场,毕竟全球的人口是中国的6倍之多,而好莱坞100多年来积累的最核心价值实际上是他们的全球发行能力,也就是为什么全球许多好的作品都会找好莱坞来合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拍摄制作,而是因为他们能发行。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市场规模变化导致可预期收入的增加,必然会推动成本结构的改变,除了将吸引更多资本注入,也将让从业者更加大胆地投入。而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得承认,许多真正好的作品其实是没有国界的。
“产业化”是整个文娱行业未来最重要的趋势。这里的产业化不是指内容生产的工业化,而是指与其它产业的联动。在日本有家动画公司从1963年成立到今天从未有一部作品出现亏损,这家公司就是曾出品过《七龙珠》、《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海贼王》等作品的东映动画。我曾虔诚的去请教其创始人森下孝三社长,森下先生告诉我一个数字,日本本土票房和版权收入对于这些作品的收入仅占到令人咋舌的1.9%,而剩下98.1%都来自于全球发行和各种各样的衍生授权。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国内600亿票房如果可以翻50倍的市场规模,情景会是怎样的。产业化不能决定作品好坏,但是却能扩大好作品的收入体量,这才是解决“无法预测”特性的正解。
关于文化娱乐行业的投资
文娱行业的投资看似容易,其实不乏专业。容易是因为所有人都是消费者,会不自觉放大个人的喜好,将其带入判断;专业是因为真正的投资人,需要摒弃自己的喜好,然后理性分析。
小而美,是绝大多数文娱企业的特性。在我看来,这部分企业其实并不适合财务性的股权投资。在这个行业里,对于规模的追求,不仅很难达到目标,而且常常会抹杀小而美的特性。这就像是合适的选址加上精美的装修会让一家小而美的书店盈利,但是连锁书店的核心壁垒则是供应链和门店的管理,后者需要的是经验和时间沉淀。所以文化娱乐行业对于投资人而言到底投的是什么,至少我判断并不是小而美的复制或者概率极低的爆款。
在我看来,时间的壁垒将是许多文娱企业最大的价值。好的内容创作除了人才、资本之外还有更为重要且公平的因素,便是时间。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问鼎全球票房历史桂冠,而《阿凡达2》要等到2020年才会出生。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解释是:“十年拍一部,一部挣十年的钱,且要让作品活在全世界大部分人的心中”。如果创作者都得十年磨一剑才能完成一部优秀作品,那么作为投资人,则应该更有耐心——“慢即是快”。
从投资的视角来看,行业的整合可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美国的文娱行业曾在90年代经历过长达20年的密集兼并和整合。就像1990年“时代”与“华纳”的合并,2009年“迪斯尼”收购“漫威”,造就了行业巨头的格局。以影视行业举例,美国的影视公司数量一共也就几百家,而我国目前影视公司数量已达到1.2万家,未来变革的趋势呼之欲出。
2017年4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按照行业划分,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以及文化装备制造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3%,而美国为25%,日本为20%,韩国高于15%,欧洲平均在10%至15%④。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惊人的相似。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必然会迎来春天,这也是我们坚守在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根基。宏观经济是我们必须要适应什么,微观经济是我们要去做什么,答案也很简单,撸起袖子加油干!寒冬里整天抱怨的往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寒冬里勤劳耕作的,才会在春天来临之际迎来收获。
把握时代脉动,我们致力于深度思考与解读文娱产业新机会和新模式。此次洪泰大文娱产业基金投资团队联合创业邦研究中心,对文娱产业发展态势、价值模式、关键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度研究,推出《2019中国文娱产业报告》。此报告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洪泰基金创始人俞敏洪、盛希泰,以及洪泰Family文娱CEO们的大力支持,由衷感谢。
① 引自中国文化报2018年8月7日《2018上半年全国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收663亿元》
② 按2018年12月31日收盘市值统计,17家公司分别是:格林酒店、哔哩哔哩、毛记葵涌、源想集团、爱奇艺、虎牙直播、加达控股、映客、指尖悦动、第七大道、趣头条、触宝、新濠影汇、同程艺龙、创梦天地、腾讯音乐、复星旅游文化
③ 引自新华网2019年1月30日文章《报告显示: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幸福必需品”》
④ 引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8日文章《放大“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助推作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2019中国文娱产业报告》
推荐邦哥的好朋友“企业创投联盟”,ID:cvcbang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bangcbd
MORE | 更多原创文章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创业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创业邦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