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谜语的谜底就是:
花生
虽然外表普普通通,
却是很多家庭喜欢的坚果之一,
夏天一把水煮花生,配上酒/饮料,
别提多惬意。
而且花生营养丰富,
甚至有“长寿果”的美称哦~
综合自保健时报、小薇健康、益寿养生及网络等
花生内含丰富的脂肪(含量25.4%)和蛋白质(含量12%),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A、D、E等,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
最特别的是,花生中的脂肪酸比例是以不饱和的脂肪酸为主,而且n-3、n-6脂肪都非常丰富,也是非常健康的。
花生
有哪些好处
控制食欲
去壳的花生是“高饱腹感”食物,能让你感觉更饱,或者饱的时间更长。
稳定血糖
花生会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降低胆固醇
花生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有利于减少因胆固醇过稿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保护心脏
花生中含有“白藜芦醇”,这种物质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对防止心肌梗死与脑梗塞有一定作用。
预防肿瘤
花生含大量的植物固醇,尤其是β-谷固醇有预防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
综合来说,花生是一种营养价值不错的坚果。
不过吃花生要控制量。因为花生脂肪含量很高,吃多了会增加能量摄入,对健康并没有好处。
2016 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天摄入大豆及坚果类 25~35 克。算上三餐中的豆类等,每天额外吃上 20 粒左右的花生比较合适。
花生
特殊人群要少吃
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者
一天吃的总花生量最好不要超过20克,大概是10粒左右的花生。
胆囊炎患者
胆囊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禁食花生。
消化不良的人
如吃完饭后会打嗝、反酸、肚子胀、没食欲,或者出现其他消化道不耐受等情况的人,要少吃花生。
儿童
每日吃花生的量应在正常成年人摄入量的一半以下,一天不要超过15克-20克。
血栓人群
血液黏度较高或者有血栓的人群要少吃花生。
据科学家研究,花生含大量的植物固醇,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 β- 谷固醇有预防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花生中还含有“白藜芦醇”。这种物质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不仅能抵御癌症,还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心肌梗死与脑梗死。每 100 克花生还含有锌 8.48 毫克,能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
日常生活中,花生的做法有很多,
如炸花生米、炒花生仁、煮花生等,
那怎么吃花生最健康呢?
水煮花生:推荐做法
健康指数:❤❤❤❤❤
水煮花生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且易于消化吸收。不过要注意煮法,首先要将外观呈黄绿色的花生剔除,然后用流动水浸泡、漂洗,再用干净水煮熟即可。黄曲霉菌毒素有水溶性,经过漂洗、水煮,花生所污染的黄曲霉菌毒素基本上溶到水里去了。
醋泡花生:降低血压
健康指数:❤❤❤❤
用醋浸泡花生仁一周以上,每晚吃10粒,连吃一周,有助于降低血压、软化血管、减少胆固醇的堆积。
生晒花生:营养价值和熟花生一样
健康指数:❤❤
花生不论是生吃还是熟吃,对人体的营养贡献并没有很大差异,只不过花生晒干后水分降低了。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煮熟后再吃,因为生晒花生处理过程简单,很容易残留污染物及各类寄生虫。
炸/炒花生米:尽量不要吃
健康指数:❤
炸/炒这两种做法都非常不健康,花生经过高温油炸和添加大量食盐调味,属于高盐高油食物,会增加脂肪和盐的摄入,对心血管疾病有负面作用。
久放发芽/发霉的花生:不要吃。
健康指数:0
因为这样的花生很可能已经被黄曲霉菌感染了。
黄曲霉菌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它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令人类患癌的物质,可能会引致肝癌。严重急性中毒个案可导致肝脏受损,甚至死亡。
实际上,花生搭配一些其它食材
也是不错的健康吃法
现在就为大家推荐几个食谱
花生30g、大米60g、红枣15g、冰糖50g(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
大米洗净,倒入锅中,加入适量冷水,大火煮开;
倒入红枣,煮10分钟;
加入花生,大火煮开,小火熬煮20分钟;
加入冰糖,直至糖化即可。
花生红枣粥
粳米200克、花生仁(生)50克、杏仁25克、白砂糖20克。
花生仁洗净,用冷水浸泡回软,杏仁焯水烫透,备用;
粳米淘洗干净,浸泡半小时,沥干水分;
粳米放入锅中,加入约2500毫升冷水,用旺火煮沸;
转小火,下入花生仁,煮约45分钟;
再下入杏仁及白糖,搅拌均匀,煮15分钟即可。
花生杏仁粥
猪蹄500克、花生250克、生姜10克、绍酒、精盐适量。
将猪蹄洗净斩块备用,生姜切片;
花生洗净,用清水浸透;
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猪蹄稍煮片刻,去清血污浮沫,捞起待用;
将猪蹄、花生、姜片、绍酒一起放入锅内,加入清水,用中火炖3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精盐即可。
花生炖猪脚
编辑:赵然然 责编:陈广泰
这种营养又美味的平民美食,
赶紧试试做着吃吧!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点亮小花花,让更多人知道!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东卫生信息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