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它一开播,一半人盛赞一半人痛骂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5-28



上个周末,有一拨人聚集在北京房山的麦田音乐节,不料天降暴雨,险些让台上周杰伦的《稻香》变《插秧》。


还有一拨人,安安稳稳地躺在家里看了一档新出的综艺,《乐队的夏天》,四舍五入也算是参加音乐节了。



只是看完之后,这波观众明显没有亲身参与音乐节后宛如喝了二斤假酒、快乐细胞全都冲进大脑蹦迪的快感。


一半人对它爱不释手,另一半却破口大骂。



别说话,听歌


作为一档纠集31支中国乐队、最终要角逐出HOT 5的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的阵容相当可以。


光是第一期表演中,登台的就有成立于97年的老牌朋克乐队反光镜——



成军30年的老资历、在场小辈都得起立鼓掌欢迎的面孔乐队——



90后新生力量乐队里目前最火的盘尼西林——



等等,整个参赛名单上还有新裤子,海龟先生,痛苦的信仰,旅行团,南无,黑撒,果味VC,鹿先森乐队……


虽然有些更耳熟能详的名字没有出现在这里,不过常去国内音乐节的人知道,要是能把这阵容塞到同一个音乐节的同一天演出,观众能多到头都给你挤爆。


说起来,节目的发起人马东明明最擅长搞辩论系节目,但《乐队的夏天》至少有一点挺好的:


音乐这东西就是直击心灵的纯粹,没那么多可以辩论讲道理的东西。只要现场的乐迷觉得喜欢,他就可以投票。


若你非要追问这歌到底是哪里好,作为“超级乐迷”参加的可人儿吴青峰只会一脸傲娇地告诉你,能被讲出为什么打动你的东西,真的能打动你吗?



正因为如此,《乐队的夏天》的硬伤才硬得有点明显:


大家都是来听歌的,可惜第一期能听的部分实在是少了点。


一期节目长达俩小时,但满打满算完整唱了歌的,其实就5支乐队,而且还多是相对资历老或人气高的,堪称圈子里的流量担当。


有些相对不出名或水平不够的乐队,在正片里基本都咔嚓一刀三十秒游。对中国乐队不怎么熟的观众到头来可能还是不知道他们都是谁跟谁。


那剩下的时间去哪儿了?基本都用来展示乐队之间、乐队对评委(主要是高晓松和张亚东)的商业互吹了。


或许这是滚圈儿永远也治愈不了的通病:难得在大众面前亮相,不唠一下往昔峥嵘岁月都对不起埋没这么多年吃的苦。



于是你会看到,台下的高晓松仿佛是全场真正的焦点,资深乐队经历的吴青峰全场几乎无法插话,除了安静微笑就是被迫尬聊“苏打绿到底解不解散”。


旁边的张亚东老师全场努力想见缝插针地谈谈摇滚乐、谈谈创作,但在见到和自己交情颇深的面孔乐队贝斯手欧洋时,还是难以自抑制地成为了情怀本身。



话太多,导致节目虽然不至于“说的比唱的好听”,但仍然仿佛像在奇葩说中插入了才艺表演环节。


关键聊音乐聊摇滚聊文化也就算了,尴尬的是在跑题八千里地时还要透着“这就是本圈文化”的自得。


最典型的莫过于揪住皇后皮箱的女主唱问擦边球问题、非要调侃人家老公(同乐队吉他手)有天会被经纪人绿。结果这段尬聊不出意外地在网络上挨骂了,荣登本期节目最出圈的瞬间。



拜托,不如少说两句,还是让想听歌的人听歌吧。



难伺候的一群人


当然也可以理解,《乐队的夏天》又不是圈地自萌,肯定想要抓住更大的人群。


毕竟珠玉在前:《中国有嘻哈》刚播第一期,就靠吴亦凡的沙雕鬼畜,和选手们real得仿佛下一秒就要吵架的样子立刻出圈。


《乐队的夏天》似乎也试图让滚圈大佬的“不羁”,成为这个节目的基调。


高晓松在节目开头就说,这些人呆在一起这么半天居然还没打起来;张亚东说,这群人很难伺候。


好比痛仰主唱直言不关心也不想深入了解这个赛制,想太多就是束缚。



偶像型乐队在台上激情假弹,后台坐着的乐手们也毫不遮掩地激情diss。


第一期里最明显要被节目组立成real人设、也最容易成为靶子的,莫过于盘尼西林的主唱小乐。


同公司的后辈乐队给前辈提乐器,他冷眼旁观,“这点儿出息,能玩好摇滚吗”;




演唱完代表作《雨夜曼彻斯特》后,高晓松建议他修改一个单词,可以有双关的意味,被当场“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再加上被集中剪辑的坐在台下对台上表演发表评价的镜头,让看多了综艺的观众很容易联想到,他大概是要被弄出个real人设吧。


但人设思维在乐队身上管用吗?博主@ChineseRock摇滚地狱 认为,盘尼西林主唱的“人设剧本”,不过是得到了在这档综艺里随心所欲做自己的特权而已。



而有些乐队可能就惨了点,比如有网友说,新裤子乐队的彭磊还特意在音乐节现场跟大家交代了,自己的人设会招黑,看了别生气。



但其实对于冲着自己喜欢乐队来看节目的老乐迷来说,他们什么样我还不知道吗,需要你在这儿添油加醋?


而那些好奇的门外汉观众的观感,估计就相当迷茫了。一会儿歌颂情怀,一会儿diss偶像派,一会儿怼天怼地,歌没听几首,只记住了他们挺拽的。


也就是说,《乐队的夏天》音乐之外的东西分量不少,却并没能立刻把这个节目的调性立起来。


同样是聚焦某种小众圈子的综艺,街舞节目以直观的技术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服人,嘻哈节目胜在烘托选手整体性的帮派匪气。


到乐队这里,把一大群“难伺候”的人捏合到一起却产生了谜之疏离又和气的氛围,像是各怀鬼胎但不得不出席的三十年一度滚圈大联欢。


其实,就如同摇滚乐有许多分支,每一个搞乐队的个体就够五花八门的了,当他们碰撞到一起,做什么音乐、怎么做音乐,又会产生复杂而独特的化学反应,这是玩乐队最迷人的地方。


当这群人突然得到了集中向大众展示、也被大众打量的机会,难道简单扣上一顶“他们坐一起容易打起来”的帽子就能让观众兴趣盎然难以自拔吗?


从节目播出后营销的“盘尼西林主唱拒改歌词”并没挑起多大纷争就看得出来,这一套可能不是《乐队的夏天》适合的路子。



更难伺候的是乐迷


如果说乐队在节目上呈现的难伺候指数是1,那关注这些乐队和这档节目的朋友们,难伺候指数起码有100。


除了针对节目提的技术性意见,还有不少声音似乎是借着这个小众圈子走向大众化的契机,把好多情绪都释放了出来。


属于这个圈里的人,还是在争那个到大家入土可能也没有答案的问题:谁才是真正懂摇滚的人?


导火索显然是老资历的面孔乐队在节目中得到了专业乐迷的高分投票,却在90后占比80%的大众评审中人气平平,输给了曲风更流行化的对手。


为此愤怒的不止在节目中气到跳脚的其他乐队,还有摇滚原教旨主义听众:90后听过几个最伟大的摇滚乐队啊?你们这些小年轻懂个锤子的摇滚?(虽然节目并不是叫《摇滚的夏天》)



这等重量级问题一抛出来,滚圈群众可能都没心情一致对外了。


在节目开播前,乐队爱好者们的统一打击目标明明是圈外那些走到哪就能迅速同化某个圈子的“饭圈女孩”。


“天下苦饭圈文化久矣”,摇滚圈也不例外。乐迷们抱着一丝我的宝藏乐队终于要红了吗的矛盾心情,祈祷那套打投控评轮博应援撕X的操作千万不要污染了这块净土。



看到节目官方还需要乐迷“助力”乐队,大家的反应十分一致:不在,不听,不知道。


很有危机意识的乐迷还化被动为主动,抢先注册了各家乐队的粉丝后援会微博,用戏谑的方式化解了真的有人想搞这种饭圈组织的可能性。



当然,拒绝饭圈文化的弊端把摇滚乐队圈子搞得乌烟瘴气还是挺必要的。


就冲乐迷平日发言的口无遮拦程度,这至少可以保护大家在音乐博主的评论区实名diss人气乐队的人气主唱而免于被狂热粉丝骂到亲妈都不认识。




只不过随着节目播出,尴尬的是由于节目本身热度不够,让人如临大敌的“守护最好的XX”控评大潮并没有来。


有网友是这么总结现阶段各方战况的——


硬核摇滚迷:辣鸡节目你懂什么摇滚!

乐队粉:恶臭饭圈女孩别来玷污我们!

节目组:打起来打起来打起来就能红!

饭圈女孩:?谁叫我?


嘲笑乐迷“贷款”操心的声音倒是比较多



更夸张的是,有人早早预设通过这档节目而吸引的新歌迷,一定都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预设他们全都是自带饭圈文化的跟风狗,一定会搅得演出市场的票价都抛弃了真正的硬核歌迷,等等,提前全盘否定了自己喜爱的乐队通过这档节目“吸粉”的意义。



甚至围绕这个话题的争论都引发了性别对立。


一些硬核摇滚迷站在鄙视链的上游,将跟摇滚沾边的女孩统一蔑视为“饭圈女孩”,不服气的女粉丝也以“滚直”(滚圈直男)称呼反击他们自以为是,跟一到世界杯就要吵的真球迷伪球迷、男球迷女球迷之争如出一辙。


舆论到了这个进展的话,不得不说,这集我们好像看过很多次了。



大众又不是洪水猛兽


最近这几年,每当某个小众文化成了大众娱乐节目的主角,都会立刻引发一些老粉丝的悲鸣:


自己私藏的小众宝贝突然走向了大众,担心它红了之后,就再也不纯粹、再也找不回当时的感觉了。


民谣,嘻哈,默默无闻的好演员,再到乐队,无一不要承受这份“不想你红”的爱意。


不过,至少从第一期的表演来看,这些参加了节目的乐队几乎都选择了自己大众知名度最高、最好吸粉的作品表演。


固然老乐迷听这些歌都听到吐了,可是不管是为了从31进15的残酷赛制中胜出,还是尽可能吸引到更多的新听众,无疑这么选择才是明智的。


乐评人邓柯的观点就更直白了:人家上节目就是为了赚钱,要这样赚钱还不是因为白听歌不想掏钱的人太多了?



可以理解乐迷担心自己钟爱的音乐过度商业化、被不理智粉丝绑架等等,可是当目前livehouse的整年收入都比不上流行歌手演唱会收入的零头,还不如担心宝藏乐队们走向大众机会的太少。


况且,放眼世界,那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摇滚乐启蒙的伟大乐队无一不是商业化的佼佼者;在中国摇滚蓬勃而出的年代,也从来没有规定只有一小撮人可以喜欢崔健和黑豹,其他人就不配谈摇滚。


事实上,乐评人李皖曾在《六十年三地歌之7 摇滚中国》一针见血地指出:


“对比这二十年前后,中国摇滚的历史是——极小的作品,极多的听众,极大的名声,更大的政治意义;中国摇滚的现状是——极多的作品,极少的听众,极小的名声,更高的美学价值。”



虽然如今乐队的生态和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已和20多年前大不相同,但至少也得容人家有谋生和探索的空间。


就在前几年,痛仰、舌头这种级别的乐队曾经上音乐节目却被一剪没,聚焦乐队的综艺节目几乎没有水花,都是反映现状的事实。


乐迷一边心痛他们在乐坛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一边又希望他们藏在已有的一亩三分地里就得了,一点点走向大众的苗头就视为洪水猛兽,也挺自相矛盾的。



既然《乐队的夏天》早早就预热、承载了很多期待,那会关心这档节目的人其实还是希望它能做好。


这几天总有人拿最近韩国大火的《超级乐队》来做对比,但其实二者赛制和目的都完全不同,最大的可比性或许是:


中国观众惊叹于韩国有那么多技术逆天的音乐人,切实感受到乐队LIVE的魅力,这些体验在国产乐队上,我们也想拥有。


所以与其专注尬聊有的没的,核心受众更想看到这些乐手对待自己的音乐是怎么“难伺候”的,小白想多被科普一些摇滚乐的知识。虽然大家众口难调,但至少对音乐是认真的。


好在刚播出一期,或许还有弥补的空间。中国乐队未必能一下步入繁盛夏天,但至少值得先春暖花开一下吧。




· END ·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告诉大家你“在看”吧◢

阅读38348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