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小树妈妈
成长树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最近看到了一则令人揪心的新闻:
河南一个9岁的孩子,因为狂犬病而不幸离世。
图片来源:卫辉疾控微健康
报道中的一个小细节最让人心疼。孩子送到医院后,医生为了调查病因,跟孩子交流。
孩子说出了两次可疑的暴露:
☞一次出现在18年的5、6月份,当时他在逗曾祖父家的小狗时,曾经被小狗抓伤。
☞一次是跟家里另一只小狗玩耍的时候,被小狗舔了手指,正好手指上有伤口。
孩子担心被家人责骂,两次被狗抓伤、舔舐伤口都没有跟家里提过半个字。
现在第一只小狗已经意外死亡,难以查证;第二只小狗又没有发病迹象,可以排除嫌疑。
孩子到底是如何染病,成了一个谜。
看完新闻,心里半天难以平静。
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遇到困难、危险,本应该第一时间找父母帮忙的,可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会千方百计提防着父母,害怕父母知道呢?
他们的小脑袋里,为什么就是不肯相信父母会跟他一起打败困难,而是觉得父母会跟困难一起,把他打败呢?
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对我们父母信任瓦解的时候,正是他们正在把自己至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件事让我想起曾在法治频道看过的一个案例,案例标题是《一张肉票引发的30年离散》。
案例的主人公叫姜爱武,在7岁的时候“离家出走”。
姜爱武清晰的记得,那时候家里人要她拿着篮子、拿着肉票和钱去排队买肉。
当时买肉的人太多了,她就把篮子和肉票放在一旁,自己在旁边玩儿了一会。
可等她回来再回来想买肉的时候,篮子和肉票已经都不见了。
她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战战兢兢回到家,姐姐得知后第一句话就是告诉她:“你等着爸爸回来挨揍吧”。
之后不久,姐姐告诉她爸爸好像回来了。
姜爱武想到此前被父亲打过的经历,急忙跑到家附近的拉煤的火车车厢里躲避,以为躲到晚上就没事儿了。
火车突然开动,姜爱武心里竟然也没有紧张,她觉得火车开走也会开回来,暂时能躲爸爸远一点也是好的。
没想到,火车再也没有往回开,7岁的姜爱武一觉醒来,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了。
此后她只能到处流浪、忍饥挨饿,最后被送到福利院,苦苦熬到成年。
从7岁离家到后来长大,姜爱武一直想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但她不愿意找父亲。
她跟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和警方说,自己的爸爸应该是继父,因为“亲生父亲不会那么打孩子的”。
几经波折,警方经过DNA比对,帮姜爱武找到了家人。
可她却不愿意相信父亲是她的生父,她还是在思索:“心里不太好受,亲生父亲为什么那么打我?”
记者也采访了姜爱武的大姐,大姐说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那时候家里生活也困难,父亲压力大脾气躁,难免粗暴一些。
在这个案例里面,姜爱武意外丢失肉票后,千方百计躲避父亲,是出于孩子一个很本能的心理:“趋利避害”。
她预感到了父母的责骂,害怕承担说出真相的后果。
我们可以说这是孩子不懂事,但是孩子就是孩子啊,过于严厉、频繁的打骂和惩罚,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一种威胁。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他最为可靠的盟友。
我们会提前告知他可能存在的风险,会纠正他无意犯下的错误,但是我们也始终是爱他的,愿意时刻帮助他的人。
只有这样,孩子才敢放心的说出他的困惑和焦虑,对我们父母敞开心门。
孩子有困难不愿意跟父母说,常见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太“懂事”,害怕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曾说起过,自己的女儿圆圆大学之后,曾很委屈的告诉她:上学时班级很多同学都有手机,自己也非常想买一个。
但圆圆考虑到妈妈总是说中学生没必要用手机,妈妈还说手机既没有用又浪费时间。
所以总是不好意思,也不敢提这个要求。
图片来源:电视剧《继母与女儿的蓝调》
尹建莉知道后很内疚,她完全不知道这回事,还以为女儿就是心无旁骛的在学习。
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成了女儿记忆中的“痛点”。
所以她就跟女儿说:
“妈妈和你是两代人,我们的年龄不同,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不可能完全猜透对方的愿望和需求。
如果你内心有什么愿望,无论父母同意不同意,都要说出来,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不要去猜测父母的想法。
你说出来,父母才能知道你的需求。同意不同意是父母的事儿,说不说是你的事儿。
说了至少有一半实现的可能,不说则完全没有可能,所以无论如何应该说出来。
你现在长大了,这原则对你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也适用。”
我看完这段话,心中是很认同的。
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常常会以孩子“听话”、“懂事”作为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
图片来源:电视剧《继母与女儿的蓝调》
我们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不要讲条件,不要讨价还价。
但实际上,人有欲望有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除了原则性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着处理或者找到一个折中的途径的。
鼓励孩子开口说话,孩子才会越来越有勇气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种为自己而争取的勇气,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优势。
孩子拒绝跟父母说自己遇到的困难,还有一种可能是担心父母管得过多,过细,干预得超过必要的限度。
我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他有一次跟同学一起在家里玩的时候,想给同学们切水果,结果不小心割伤了拇指。
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拿纸把伤口遮盖起来,不想让妈妈看见。
朋友晚上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窗帘上有几滴血,才发现孩子身上有伤。
图片来源:电视剧《爸爸是偶像》
当时孩子手指的血已经止住了,朋友还是心疼得不行,反复问孩子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说。
结果孩子回答是担心妈妈责怪别的同学。
孩子说,从小他只要跟别的孩子有一点冲突,打架推搡什么的,妈妈就不让他再跟那几个同学玩儿了,有时候还去找那些同学的家长或者去找学校老师。
这让他觉得很没面子,这回是担心妈妈再找同学的麻烦,就故意想把伤口藏起来。
其实很多孩子遇到困难不愿意跟父母说,都是害怕父母的粗暴的干预。
孩子正在飞速的成长,他不希望自己在父母眼里是无助的,不希望自己在同伴眼里是软弱的,更不愿意被父母控制自己的生活。
正如作家刘瑜说的:
“私下里,多少次,我暗暗希望父母不那么‘爱’我。
能在兢兢业业地爱我的同时,打个盹,偷个懒,走点神,这样我可以趁着这会儿功夫,在他们的视线之外,自由地奔跑。”
我们关爱孩子,同时也需要给予孩子空间。
图片来源:电视剧《爸爸是偶像》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就足以让孩子得到安慰。
有时候,问问孩子们他们想怎样解决问题,或者跟孩子一起商量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比我们自己用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要高效得多。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微博:
“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话: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和你在一起。我们永远爱你!
最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的话:你是独一无二的,做你自己!
最让孩子感到父母尊重的话:也许你是对的!
最让孩子增长信心的话:我相信你行! ”
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需要的是父母陪他一起成长。
孩子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耐心、需要包容。
虽然做到这些非常艰难,但这是父母获取孩子信任的必经之路。
父母信任孩子,孩子信任父母,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暖的家。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好看” 〗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岁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特 别 推 荐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入群,还可以免费获得价值199元的成语课程一份。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