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菩提比丘是一位美国僧人,1944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66年获得布鲁克林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克莱蒙特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学位。
二十多岁时,他即被佛教吸引,完成学业后前往斯里兰卡,1972年于斯里兰卡近代顶尖学者阿难陀·慈氏长老尊前得受沙弥戒,次年得受比丘戒。
1984年,菩提比丘受命成为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编辑,1988年升为会长。他兼作者、译者,编辑于一身,完成了如《巴利经藏·中部》(1995,与髻智比丘合译)、《巴利经藏新译·相应部》(2000)、《佛陀之言:巴利经文汇编》(2005)等很多重要出版物。2000年5月,菩提比丘在联合国官方首次庆祝卫塞节(纪念佛陀诞生、证悟和涅槃的节日)的活动中做了主题演讲。2002年,他回到美国,现居庄严寺,并在该寺与菩提寺传法,目前为美国印顺导师基金会主席。由于菩提比丘在翻译佛教经典(将巴利文译成英文)著作上的成就,也被许多佛教信徒尊称为“西方的玄奘法师”。
现代人对于能战胜过去世世代代祖辈们的愚昧和缺点,倍感自豪,然而为取得这种进步,我们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为了现代文明的成就而付出这样的代价,需要重新考量,因为我们牺牲的是共同的信仰——即生命的终极意义。早期的人类,无论男、女,虽然生活在一个由集体意识虚构的空间里,他们的世界观却是我们痛感稀缺的珍贵财富:坚定而愉悦的信仰,每个人都生活在经久而有意义的氛围中,这来源于超验的目标。
现代人的世界观在科学还原论和技术专家治国论的合力洗脑下,除了关注物质繁荣和技术创新外,对生命可能具有的更深意义,即使在梦中都不曾发生过一丝怀疑。对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来说,这种“精神层面的军国主义”,让生命的无意义感蔓延。灵魂一旦与生机勃勃的灵性传承港湾割裂,我们便会惊觉自己独自漂泊在困惑迷惘的汪洋大海中,所有的价值观念看来都随心所欲而互相关联。由于缺乏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指引,思想与行动缺乏源泉和启迪,我们都成了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的海浪。
但正如自然无法容忍真空,人类也无法容忍完全失去意义的生活。为了避免仓促地步入虚无的深渊,我们努力抓取漂浮碎物,试图让自己陷入“娱乐”中。我们追逐快乐和权力、热衷于积累财富和提高社会地位、精巧地算计、寄希望于人际关系,目的只为了掩盖我们内心的匮乏。同时,被各种事物分心能帮我们应付心理的空虚,同时也能扼杀我们更深沉、不懈的追求——渴望和平和自由,然而这些完全不依赖于外境。
佛陀教法的最大加持之一,是可以帮助解决当今人类生活中普遍蔓延的无意义感。佛法能成为意义的源泉,主要因为两个要素:有活着的终极目标,任何生活状态都可以开始朝这个目标迈进——清晰而灵活的指引。
佛陀教法对于终极意义的追求并不像其他有神论的宗教,佛教并不认为有一个超自然的救世主。佛教聚焦人类生存的关键性体验——“苦”。“苦谛”超出了我们对疼痛、苦难和悲伤等直接感受的范畴,“苦”——“因缘和合”之理,涵盖了世界万事万物,因为苦是无常、脆弱、转瞬即逝的。
佛教的目标,就是不依赖因缘而存在的涅槃,涅槃被认为是“苦的止息”,它对我们关键的目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涅槃的性质、内涵超出了名言、概念表达的范畴。作为止息苦的涅槃,为我们内心深处渴望永不消逝的平和、彻底远离悲伤、焦虑和苦难提供了终极答案。佛陀在对“苦因”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要把追求涅槃之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佛陀认为,造成“苦”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是“我执”和“无明”的共同作用,也在于我们同周遭环境接触时的三种根本有害情绪——“三毒:贪、嗔、痴”。于是,我们追求的离“苦”,关键在于根除“三毒”。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朝着离苦的目标前进,就需要踏上导向和融入那个目标之道,也即佛陀指出的“八正道”。“八正道”帮助我们摆脱内心产生痛苦的因,从而止息痛苦、解开心的束缚。我们每个人都在充满错误和染污的现状中起步,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等次第,证悟至善境界。
八正道遥指的目标超越了因缘和合世界的范畴,因此对八正道的践行也是对这个维度的揭示过程。丰富的意义来源于两个层面,首先八正道能减轻自他痛苦,为自他带来快乐、精神的中道与心境的平和;其次会越来越确信八正道的价值观不是主观而随意的追求,而是基于绝对客观的次第和事物的本质。
致力于离苦之时,终极目标不再是遥远的彼岸,它折射在我们自己的体验中,向根治三毒发出挑战,同时也帮助同修们奉行此道。这种践行自利利他的挑战,同时成为了生命的内在核心意义:化“贪”为慷慨和放下,化“嗔”为慈爱和大悲,化“痴”为解脱的智慧光明。
翻译:张玮华、张婷婷、欧阳文芳
一校:根让巴丹
二校:圆丰
终审:圆徐
有缘请加我个人微信
长按上图二维码即可添加
公益网店
长按识别
所有盈利用于藏地失学儿童的教育
网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到达我们的微店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加措活佛”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加措活佛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