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从历史角度看A股走牛的真正原因!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3-0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今年的中国A股表现不仅好于国内的房地产、黄金、银行理财、债券和现金等各类资产,也好于美股、欧股、日股等发达市场和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


来源丨摘自姜超宏观债券研究(ID:jiangchao8848)

作者丨姜超 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



19年A股独领风骚


进入2019年以来,中国股市一扫去年的阴霾,表现非常出色。到目前为止,包括上证指数在内的主要A股指数涨幅均超过20%,其中沪深300等指数涨幅高达25%。


而从房市来看,统计局公布全国70个城市1月份二手房价格环比微涨0.2%,为近3年的月度最低涨幅。而非官方的“中国城市二手房”指数显示,1月全国376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微跌0.2%。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数据,都显示房价已经涨不动了。


从固定收益类产品来看,19年以来中证国债指数上涨0.82%,中证货币基金指数上涨0.5%,持有3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约是0.72%。



而经过上周的大跌之后,国际金价今年的涨幅只剩0.9%,而且由于人民币今年升值了2.3%,人民币黄金价格今年还下跌了1.5%。


从全球来看,今年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11.8%,德国DAX指数上涨9.9%,日经225指数上涨7.9%,韩国综合指数上涨7.6%,孟买sensex30指数还跌了0.05%。


也就是说,今年的中国A股表现不仅好于国内的房地产、黄金、银行理财、债券和现金等各类资产,也好于美股、欧股、日股等发达市场和印度、韩国等新兴市场。




何为历史性的机会?


但是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向来最缺乏的就是信心。哪怕现在A股已经涨了20%,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涨太多该卖了。尤其是当前的经济数据并不好,加上两融余额迅速回升,有观点认为现在又是新一轮杠杆牛,上涨并不可持续。如果我们说这是新一轮大牛市的起点,相信很多人会嗤之以鼻。


我自己是2005年入行的,在目睹了06/07年A股大牛市的疯狂之后,在07年曾经幼稚地写过《大鹏一日同风起》的报告,省略了后半句“扶摇直上九万里”,试图用一百页的报告,来证明中国股市在08年可以涨到1万点,结果反倒是跌到了1000多点,这个目标过了10多年依然遥不可及。


自从那一次教训以后,我对每一份报告的观点都倍加珍惜,要求自己一定要客观,要先有逻辑再有结论,绝对不能倒过来,变成先有结论后有逻辑。因为写出去的报告就是泼出去的水,有白纸黑字证明,不可能收回来了。


在14年年底,我们写下了《金融泡沫大时代》,由于货币宽松、水太多,我们认为有一个金融大泡沫即将诞生,可以参与,但需牢记这是一个泡沫。在17年大家谈论经济新周期时,我们在年中写了《繁荣的顶点》,认为举债买房不可持续,未来要提防衰退而不是迎接新周期。


而这一次在2018年的10月份,我们写下了《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在11月我们又写下了《为什么我们对中国未来有信心?》。在19年初,我们又相继写下了《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再论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以及《便宜就是硬道理!——再论为何我们看好股市、看淡房市?》


所有这些文章,我们其实都在表达一个观点,中国经济或许处于最坏的时代,但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反而是最好的时代,当前就是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


何为历史性的机会?


在《大江大河40年:改变命运的七次机遇》中,张假假和戴老板写下了普通中国人在过去40年当中足以改变命运的七次机会,分别是:高考归来、乡镇企业、双轨生意、九二下海、资源巨潮、楼市疯狂、网络红利。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78年参加了高考、在80年开办了乡镇企业或者做“倒爷”,在92年下海经商,在2000年当上了煤老板、钢老板,在2005年以后买房,或者是加入腾讯、阿里等知名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遗憾的是,这里面的绝大多数都是过去的机会,而且不可复制。比如说去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多达820万,而在1978年只有16.5万,大学毕业生早已不再稀缺、而是许多工作的基本要求。乡镇企业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而“倒爷”已经消失。而在房价高企的现在,还想靠买房来改变人生或许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我们注意到,在上述七个机会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悲哀的事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未能替普通老百姓创造财富。虽然今年的A股大涨了20%,上证指数回到了3000点,但和07年6000多点的最高点相比,依然下跌了一半。中国A股市场诞生于1990年,而早在1992年上证指数就曾经涨到过1400点以上,27年才涨一倍,连物价都远远没有跑赢。


然而过去不代表未来,如果让我们来寻找那些未来可能改变中国普通人命运的机会,我相信中国资本市场或许会是其中之一,远比P2P、比特币之类的要靠谱,也优于“黄金、美金”,甚至还要比房产更有价值。


这其实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中国资本市场就是《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



从刺激需求到改革供给——A股走牛的真正原因


在经济学当中,供给和需求是两大永恒的主题,与之相应,该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也会带来不同的投资机会。


市场经济之初:供给至上。


现代经济学的鼻祖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市场是无形的手的说法,认为市场可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切问题。在亚当斯密看来,经济增长其实是来自于供给端,他说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条件: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从事劳动人数的增加。而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分工。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随着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经济迎来了腾飞,而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是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控经济。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缺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给。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价格管制、农民进城,我们成功地激活了13亿人民的活力,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经济高速起飞。



萧条出现:需求崛起


但是在国富论诞生150年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转向了需求端,而罗斯福新政虽然带领美国走出了萧条,但也为之后的滞胀埋下伏笔。


而中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之后,在2008年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其实类似于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挑战。我们的应对方式是4万亿投资计划,这类似于罗斯福新政。通过刺激需求我国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但从此也走上了靠举债刺激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之路,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滞胀危机:重回供给


在罗斯福新政50年以后,由于滞胀的爆发,在1980年代美国里根、英国撒切尔等先后转向了经济的供给端,通过减税、放松管制等政策重新激活了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繁荣时代。


中国在过去10年货币超增、债务率持续上升,经济增速下行而房价持续暴涨,其实就是类滞胀的状态。而在痛定思痛之后,2015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其实类似于美国的“供给学派”改革,意味着我们也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回到了供给端。



在最初的阶段,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为减少过剩供给,例如压缩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以及减少房地产行业的过剩库存。但从理论上看,减少供给及其带来的价格上涨只是改变了经济的分配结构,并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


去杠杆降税负: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


而在过去两年,我们的供给侧改革开始啃硬骨头。通过金融去杠杆、我们关闭了影子银行,大幅降低了货币增速,广义货币M2增速从过去10年的年均15%降至目前的8%左右。而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减税降费,去年降低了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全年减税超万亿,而19年提出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计划。


这意味着我们也和美国80年一样,不再靠刺激需求发展,而是降低了货币增速,转向靠减税来激活经济,那么在美国80年前后发生的变化,就很有可能在中国再现,也就是说,我们也有望从地产牛市转向股票牛市。



很多人说中国股市没有好公司,但其实回到1980年,美国的好公司也没有那么多,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美股五巨头FAAMG,其中的微软和苹果当时只是刚刚诞生、还没有上市,而谷歌、亚马逊、脸谱等都还没有诞生。


因此,投资机会的关键不在于现在的中国股市有没有好公司,而是在于中国有没有好公司,未来还能不能产生好公司,这些好公司能不能在A股上市,A股现在上市的公司未来会不会更好?而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腾讯、阿里、华为、抖音等其实都是好公司,这说明我们现在就有好公司。


如果减税降费以后企业的负担更轻了,那么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好的公司诞生出来。只不过过去中国的好公司很多都没有在A股上市,或者没有上市。但如果我们能够改革资本市场的制度,尤其是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严格退市制度、加快注册制,让优秀的企业尽快上市、垃圾企业尽快退市,其实就能够让资本市场更好地为中国经济服务。而用资本市场取代银行融资,其实就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


因此,从刺激需求转向改革供给,是我们看好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核心理由,我们坚信现在就是投资中国的历史性机会。




21君

你又觉得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近期A股的强势呢?


百万读者都在看……

深夜重磅!科创板上市推荐指引来了:优先3类企业,重点7大领域!还有6大细节值得关注


罗永浩去哪了?



本期编辑 黎雨桐


点一下“好看”,你会更好看

阅读39567
历史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