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炫笔,必丢。图/《家族的形式》
办公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因为这里每个人都专注于智慧的碰撞与价值的产生,贵重的手机和钱包随手扔到桌上,也不会引人侧目。
办公室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因为这里半个月就会丢一条数据线,一星期就有一个打火机失踪,每两分钟就有一支笔就地蒸发……
“一眼万年”往往用来形容忠贞不渝的爱情,超越了时空,又突破了人体机能的极限,向来为人们所歌颂。
比如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如S.H.E为胡歌地瓜和林依晨小七演唱的BGM,“泪有点咸又有点甜,爱那么绵又那么粘”。比如文艺中年最爱的李健老师那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再比如网瘾青年百听不厌的那句“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
只不过,对于将工作视为生命重要组成部分的白领们来说,“一眼万年”就是每天无数次省其身:我笔呢?我充电器呢?我打火机呢?我PPT呢?
办公室里的物件,一转眼,便是永别。但你既不能逆转时间给它安上GPS定位,也没办法在偌大的办公室掘地三尺非把它翻出来不可。
你看,你为了它们焦急、无助、想把这一万年的眼泪都哭尽了,这样子,真像极了爱情。
此时恨不得变身多啦A梦,把丢的东西通通翻出来。
有一种爱,是错过了才知道珍惜
办公室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因为这里每个人都专注于智慧的碰撞与价值的产生,贵重的手机和钱包随手扔到桌上,也不会引人侧目。
办公室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地方,因为这里半个月就会丢一条数据线,一星期就有一个打火机失踪,每两分钟就有一支笔就地蒸发……
它们是整个办公室中最微不足道的存在,就连一只苍蝇飞进来都会引起几声尖叫,却没有人会在意几支统一发放的签字笔,也没有人会留心把打火机归回原处,数据线更是常常丢,常常坏,也常常有备胎物品成为现任。
可一旦它们遗失的速度大于行政的补给速度了,员工们才知道珍惜。
笔可以说是办公室盗窃团伙的重点下手对象,作案者压根儿没留下任何痕迹,让你无处可寻。
文具收纳箱中的东西,看一眼少一眼。图/《家族的形式》
有可能还是你那如工蜂一样忙碌的行政同事,穿梭于一个个隔间之中,又徘徊在大家的工位周围,嘘寒问暖,顺便让你给流程文件签个字。
再顺便一下,他们就会把你的刚签完字的笔顺走,留在下一个要签字的人桌上,明明,他们才是整个公司中拥有最多笔的“大户人家”呀。
你的失落,成了别人的惊喜,而笔也在行政的运输携带下,构成了整个公司间的生态循环。
但更多时候,笔的消失成了一桩悬案。毕竟办公室内有一部分人丢笔,那么剩下一部分人的笔应该要多起来才对。可事实不是这样的,临近开会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办公室的各个角落都会此起彼伏地响起对笔的呼唤。
我的笔怎么不见了?诶,你看到我的笔了吗?我没笔了,借我一支吧。或许,是有一个以笔为生命存在形式的异世界接纳了它们吧。
前同事小刘,他是那种看上去很干净的男孩,有很好的收纳整理习惯。他总会用完笔,笔盖盖好,插到自己上衣的大口袋里。
大概在这个程度上,打个对折就是小刘的形象?
我一度怀疑,他要么是医疗剧看太多,要么就是偷笔的惯犯了。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有点粗心——把别人的笔当成自己的揣口袋里。又有点懒惰——发现口袋里并不是自己笔之后又懒得归还;还有可能点变态的癖好——看见自己突然多出的那支笔,他露出了兴奋的微笑,而不是疑惑的问号脸。
幸好,小刘已经离职了,而我的Apple pencil还在。
说到数码产品,那其实也是办公室水逆的重灾区。
一年四季,每一季水星都要逆行一次,影响着我们的记忆力,也控制着像充电线、耳机等数码产品在我们身边的存活时间。
一个公司成百上千人,每个星座都分布了不少人,每次水逆影响的星座不一样,一年下来,质量再硬的数据线恐怕都熬不下来。
对于当今社会的白领来说,最大的恐惧不是上班开会要迟到了,而是马上要开会,手机没电了。赶急赶忙地从隔壁电脑上扯一条数据线,再问对面桌的要一个充电宝,他们就能立马被安全感包裹。
社畜们都有被数据线、耳机线支配的恐惧。
一场看不到尽头的会议下来,被压力、疲惫折磨得饥寒交迫,他们刚刚还能战群雄的大脑,早已把这根电线的归属给健忘掉。
开这么久会了,都来根烟吧?对于公司白领来说,扎推抽烟是一项社交行为。他们喜欢成群结队地去楼外抽烟,享受集体摸鱼的快感。
这快乐去到极限,就像是志明与春娇,在狭窄的小巷子中,就算是“姣婆”遇上了“脂粉客”,也能收获一段可以拍足三部电影的爱情。
但真要烟瘾上来了,他们可能也没想那么多。几个烟友先靠拢,诶,你一拍胸口口袋,烟抽完了,我一拍屁兜,火机也没带,但我们总知道去哪张桌子上可以薅到羊毛。
讨完烟了,火机还有还的必要吗?他那一看就是买烟送的嘛,算了算了,他下次要抽就会自己找我要。又不是我不给回他,谁让他座位老远老远的。
由此可见,人对上一支笔、上一条充电线的怀念与珍惜大概能持续个1秒,最多也就是2秒。
春娇与志明因摸鱼结缘,彭浩翔讲这个故事拍了十年。
有一种爱,叫做别人的总是更好的
办公室,是一个要用劳动和脑洞创造财富的地方,也是娱乐生活贫瘠的大陆。把别人存放在冰箱里的啤酒喝起来,把别人桌上的零食吃起来,再别人家的厕纸用起来,那便是办公室白领最简单的快乐。
公司设置巧妙的茶水间绝不是摆设,打开冰箱,饥渴的人就能来到快乐天堂。一口啤酒,他们渴望的好点子有了;一口奶茶,报表可以再做10个。
那些把啤酒、奶茶放进冰箱,就如同自愿将它们送入了办公室的黑洞。而那些不曾自己掏腰包填补冰箱的人,他们打开冰箱,就直接面对着道德与欲望的挑衅。
是该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坚持做贫穷又饥饿的自己,画饼充充饥?还是学孙悟空,心想好呀,你们买了这么多好喝的,自己藏着也不请我,理直气壮地大闹冰箱。
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会像那“泼猴”把你辛苦买的快乐水喝完,又装出一副小女孩的样子:我去开了5次冰箱,看也没人动过,还寻思你不要了呢?
我悄悄地叫一声,“这是谁的?”没人答应我就喝了吼。
零食更是办公室集体力量的见证者。
过年囤积的年货,一家人365天都吃不完,带到公司来,那可能就是一星期的事。
平日里一包看似热量爆棚的薯片,其卡路里均摊到公司的每一个人身上,也就接近于零了嘛!有些人就抱着这种良好的心态,成为了公司零食消耗最多的人。
行政中午布置好的零食角,下午茶时间还没到就少了一半,接近晚饭前最饥饿的时间段可以说是毛都没有了。这时候,你闷闷不平地扫视一圈办公室,所有人都是一幅我没吃过的样子,埋头工作。
女同事小白,肤白貌美,体重不过百,还常常把“哎,我又胖了,你们吃吧”挂在嘴边,傲(嫉)娇(妒)得让人质壁分离。可每每到月黑风高的加班夜晚,她也会化身为狼,加入宵夜队伍,暴饮暴食。
薯片,大家一起吃才香。
办公室最不分彼此的该数饮水机里的水,以及厕所里的纸,在这些物品上,公有化和私有化没有本质的区别。不巧的是,它们总在你前去享受公有的福利之前,被上一个人给完全私有化了。
公用物品消耗快也并非中国特色。2005年,墨尔本一家机构调查了公司公用勺子频频消失的原因。工作人员购入70个新勺子,并给它们一一贴上编码,每周一次巡视办公室的各个角落,寻找它们的下落。
小心谨慎如此,5个月后,80%的勺子还是彻底消失了。这家机构算了一笔账,如果要保持公司长期都有70个勺子,他们得每年至少购入252个,而如果整个墨尔本的企业都像他们这样有丢勺子的习惯,那么整个城市一年有一千八百万只勺子消失,连起来可以从黑龙江吃到广州。
伦敦一家咖啡馆倒是想了个好主意,如果有人愿意把公用的叉子还回来,他们愿意捐出一英镑做慈善。后来陆陆续续叉子丢失的情况就少了很多。
在办公室里,零食一出现就意味着马上消失。
有一种爱,让人丢了自己
你热爱工作吗?
“爱呀,还用问吗?”社畜答。
前段时间“社身畜地”一词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许多人都从自身境地出发,对“社畜”一词进行了再创造。
比如博主游识猷总结,“一无是畜”指的是一个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做社畜;“畜目惊心”就是看到了今年的找工形势;“绝畜逢生”即在山穷水尽前找到了工作。
而每天都看到同事们在加班,可以说是“畜景伤情”;为了买房自然而然地成了社畜,也就是“无地自畜”;实在买不起房,也可以买点“畜手可及”的小东西吧;还有那些终于熬出头,当上大老板的社畜,“一畜即发”了!
我看你一眼,你的笔就会不见。图/《家族的形式》
工作就是社畜的全部生计,他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最初选择这份工作时,自己是怀揣着怎样的远大理想;他们或许在这份工作中逐渐弄丢了自己的青春与头发,不过也““淡然畜之”了。
马上要发的稿子,第二天要给客户看的方案,其实都有,但也都还只存在与脑子里。可他们就是坐在电脑前,怎么都下不了手。
工作的时间总会在倒数的时候走得飞快,就像它不曾存在过。等到死线真实逼近,老油条们才转动大脑,想出千万条借口,好让自己脱身——电脑崩溃了,生病了,猫丢了。
猫真的丢过。我司一线小网红,大胖子姜哥,就曾经自己溜出大门,搭乘电梯,妄想从天台逃离公司的牢笼。未果,它到18楼就被人抱回来了,在回家路上一直喵喵喵,可能说了许多脏话。
是它,就是它,我司网红猫姜哥。
而人类职工,他们真正丢失的是时间,是被他们自己带薪上厕所、发呆、摸鱼、刷手机所偷梁换柱的时间,也是被各种压力、紧张、各种消极情绪所偷走的时间。
或许只有在下班刚好终于完成工作的那一刻,社畜们伸了个懒腰,望向窗外的绿化,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充满了喜悦与成就感。这一幅画面我们也常常能在公司看到,俗称“喜畜望外”。
你都在办公室丢过什么东西?
留言区见
✎作者 | 麻酱
✎图编 | 安老板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跳槽之季在于春 | 新周刊招聘
恕我直言,国内的便利店不值得一逛
吵架过后,你会对恋人道歉,却只会对父母愧疚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