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网络用得正火呢,
5G应用又沸沸扬扬地搞起来了,
听说2019年下半年正式到达,
近期又传闻最快5月份就来
……
整得小编的心痒痒地,
每天不停地刷信号,
盼望着什么时候,
神奇的“5G”字眼
就能出现在手机信号栏上。
万万没想到,
刷着刷着,
5G信号就真的出现了!!!
没错!
“行走的5G”
比市场预期更早地来到了南宁!
“5G元年”就要来啦
今天(3月10日),中国电信率先在南宁市民族大道沿路建成了广西首个1Gbps“5G精品路线”,并首次向市民开放免费5G新体验, 标志着数字广西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什么说是“行走的5G”?
其实早在去年,广西电信就在南宁开通了5G基站,至今已开通了超过40个5G基站。
去年9月份,广西电信还为市民提供了固定的5G体验区,标志着广西迈出了5G连续组网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而此次开通的“5G公交专线”,能让5G信号动起来,在指定的路线区域内布满了5G基站,确保用户在行走或者高速行驶过程中,5G信号能无缝衔接,不掉线,更将标志着南宁市民可以近距离和随心地接触到5G给生活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今日(10日)上午,中国电信广西公司举行广西首辆5G精品路线免费体验公交车发车仪式
非常荣幸的是,小编提前受到邀请上了这辆价值千万的“5G公交”,在整条“5G专线”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
▲广西首辆5G体验公交车
5G公交专线神奇之处在哪里?
据说,5G网速理论上是4G的100倍,
而在南宁这条5G精品路线上,
至少能达到4G网速的66倍,
下载速度可达2.4G/秒,
一部超清电影,
眨眼片刻即可完成下载!
▲5G网速体验示意图
广西电信的5G公交精品路线从民族共和路口至南宁埌东客运站,时长约30分钟。地图上看到的蓝色发光点是5G基站,白色方体里闪着红点的是5G公交。
可以看到,现在下行实时的峰值速率可达到1.74Gbps,平均速率1.06Gbps。相当于10个百兆光纤连接到这辆车上,不过这是无线的光纤。
在5G场景下的4K电影放在了一辆时速40公里的公交上,工作人员在快进切换时完全没有出现卡顿,端到端的时延要控制在0.02s以内。
▲5G体验车上,5块屏幕实时进行高清视频展示
此外,在5G公交车上,同样存在着5块屏幕实时进行高清视频展示,还能够支持同时播放16路高清视频,可用于交通监控、立体警务执法等场景,5G能够让这些场景随时随地地移动起来。
不过,有部分人觉得4G现在够用啊,“我在线看看电影也完全不卡”,他们对5G的需求并不是太大。
这么说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5G绝对不仅仅是用来看片的!
首先,在这辆5G公交上小编就体验到了从VR/AR到手机云游戏,各类游戏均可放在云端平台,用户不需要再考虑手机或电脑终端的CPU、内存等性能,也不需要下载游戏。
▲在5G体验车上,体验从VR/AR到手机云游戏
小编还体验了5G+云VR,看到了用无人机拍摄的“飞跃南宁”,展现南宁城市360度VR全貌。云VR速率要求100M以上,时延小于0.02s。以后我们可以不用到现场就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世界各地的真实风景。
此外,小编体验了一把云视频会议,演示视频会议系统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系统部署在天翼云上,接入专业视频会议终端,可以实现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具有省时、省心、省钱、省力等优点,为各类用户提供云视频会议服务,把视频会议服务延伸到网络可达的任何地方。
▲在5G体验车上,可体验云视频会议
除此之外,
智能井盖、智能水表、智能消防栓、
共享电脑、智能门锁、智能汽车
......
以及各种曾在想象中出现过的东西,
都将随着5G的出现而被普及。
事实上,市民一直对5G时代的即将到来充满了热烈憧憬和深切期盼,更是对中国5G走在世界前列拥有着满满的自豪感。
估计全世界都没有想到,中国从网络通信时代的落后者、追赶者、模仿者,再到今天的领头羊,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
对此,我们不得不感谢一家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电信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坚定不移地落实网络强国和5G国家战略,并不断加深对5G技术的探索,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承担起重要角色,推动5G技术早日实现商用,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两个方面全力推动5G发展。
同时,中国电信正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积极落实应用渗透各行各业,包括智慧旅游,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下一步中国电信会继续力争为数字广西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以一步一个脚印,全力落实“网络强国”战略,让八桂大地网络更高速、设施更智能、生活更便捷。千兆广西,数字未来。
5G+,
必将让这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变得更加智慧、
变得更加美好!
✪大家都爱看
✪
✪
✪
✪
✪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广西电信
编辑:罗珊珊
责任编辑:蒋晓伶
值班主任:叶焱焱
值班总编:曾俊峰
点亮小花花,
告诉更多的人↓↓↓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新闻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