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以前写过若干次。我大学开始经济独立,之后一天班都没上过,一直写东西。在国内环境,写东西很难发财,但29岁时,好歹也凑够两个人在巴黎三年的生活费,跑巴黎读书了。
大富大贵决然是不可能的,凑合过点日子还行。如上所述,写东西发不了财,所以我多少也算懂点省钱的法子。
我常念叨,年轻人若可维持温饱,就尽早经济独立。
因为经济独立后,你才知道挣钱的辛苦;你能看清生活的全貌。花钱意味着什么,自己懂得斟酌分量。不用人教,你也会自然知道日子怎么过法。
——人一天不经济独立,便有退路,便有依赖情绪。“我月光也无所谓,最后总有人给我买单”。若存了这心思,只会一直浑浑噩噩下去。
——“我父母的钱都是给我的,依靠下也没错!”这么想也没错。但你用父母的钱越多,将来厚养父母的义务就越重。不是说不用赡养父母,但父母经济压力轻,孩子压力也相对轻;若提早将父母的钱吃干抹净,父母生活质量必然下降,势必发展成:“父母本来可以过三十年舒服养老日子的,现在为了你,将来十年都得紧巴巴了——你不得多帮衬父母吗?”
——即便父母不说,自己心里也过不去吧?
——所以提早经济独立,自己也许提早苦一点,但轻松啊。
然后,给自己订一个存钱的目标数字。
不用太紧迫,但多少告诉自己,“攒满这个数”,而且将这个数字具象化,比如,“攒满一百万,买艘自己喜欢的船”之类。
具象化,是为了让你明白,你为之努力的不只是个数字,而是一种你可以触及的生活。
数别太大,一个上班族每天想挣满一亿,就像你第一天跑步就跑马拉松似的,跑一公里就想回家睡大觉了。
有个目标在前,人会下意识地节制其他欲望——甚至不用自己压制,就自然能节制了。
学会自己做饭。
并不一定得每顿自己做,但会做饭后,能对食材和基本营养学有个概念。大概知道自己每天吃到肚里的是什么东西,里面含什么,会对身体有如何的影响。如此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吃得健康些。
具体到日常消费,买东西,各有各的习惯。许多人会建议说消费降级,多找代用品,多压缩欲望,之类。
我个人建议是:买东西求精,但是少;求好,但耐用。
大多数好东西,好有好的道理。好东西是伺候人的,不至于让你反被牵制,东奔西跑。
每次你被个劣质产品闹得头疼时,糟糕的心情就是你付出的代价。
买了好的东西,不用多,你有足够的时间用在其上。你不会有遗憾,只会很满足、很珍惜,物尽其用,用透为止。
实际上,我们买的大多数不贵的小东西,都是冲动消费,买来积灰。
好的东西,一个就够了。不憋屈自己,也不会让自己杂念丛生。
是的,省钱的秘诀就是:
不要亏待自己。
如果为了抠搜省钱憋屈了自己,亏待久了,迟早会反噬,到时才破财呢。
所以,一定给自己些许释放空间:穷家富路,在家吃点亏,出门别憋屈自己。
以及,尽早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域。
早点买好的、耐用的东西,见识过了最顶级的存在,有利于人一览众山小,果断放弃其他乱七八糟的、不必要的碎玩意。
每个人生活里,应该多少都认识那么一两位:明明挺有钱,却看似无欲无求的?不是人家境界格外高尚,多半是,见识过了,也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域了。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域,人会自然而然地,放弃其他多余的玩意;时间长了,就自然清心寡欲,省下钱来了——我现在的生活方式,跟十年前也并无区别;虽然收入应该是涨了,但大体如旧。
也因为早早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东西了而已。
最后一件事。
奢侈品理论里,有个要点是所谓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即,大多数溢价,买的不是一个物件实际的用途,而是社交价值。
再说直白点:你花的钱越多,就有越大可能是为了给别人看,而不是给自己用的。
但是给别人看,却又是件低效率的事。比如你同样10000元,用来买鸡蛋,都能吃到自己肚里;用来买个包,可能过往一百个人里会注意到的,不过一两个。效率不高。
先满足自己,再取悦别人。这是一个理性人应有的格局。
所以,下决心买任何大东西前,多问一句自己:
“我是真想要这个,还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这个?”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张佳玮写字的地方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