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编剧,越来越像心理学家。
痛点,泪点,笑点,每一个动作都盯着你的心,或你的肾。
但Sir怀念一种编剧。
他们是数学家——
精密地设计题面,推导情节。然后,再将解题的逻辑过程慢慢揭开给你看。
当你最终看清全局,猝不及防一股炸裂的愉悦。
是的,Sir好久没给你们推荐了。
烧脑片。
而,翻开即将上映的片单,Sir眼前一亮。
那个顶级数学家,带着顶级烧脑,回来了——
《海市蜃楼》
Durante la tormenta
导演兼编剧,奥里奥尔·保罗。
忘了?
他的前作你可能更熟悉,一部两年前的电影——
2017年,它掀起一阵“烧脑”狂潮。
没大牌、没大导的西班牙电影,创下以下成绩:
54万人看过,打分8.7,直接杀入豆瓣top250的第66名。
以上数字,还不是最重要。
Sir希望你注意这个数字:81%。
《看不见的客人》在中国的票房就有1.7亿,而它在全球的票房都没超过2.1亿。
也就是说,中国人为这部电影的总收益,贡献了81%。
难怪,导演奥里奥尔·保罗开了微博、豆瓣、知乎,还穿着件好好笑的T恤走来走去,上面写着:
中国观众666。
哈哈哈,你很行。
可大家心里肯定会问——
为什么我们,并且只有我们,特别喜爱《看不见的客人》?
Sir大胆猜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般的快感。这和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全民受训的基础数学思维,产生了共鸣。
以至于当我们看完它,就像解完了一道难题。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熟悉,通透的愉悦。
(九年义务教育可不是盖的)
但,我们也不是随手就发666的。
每年多少进口电影想赚钱,却都铩羽而归了?
每年我们自己拍多少烧脑片,最后都成了“烧钱”片?
只有真的“6”到我们了,我们才会回馈你666。
《看不见的客人》,从头6到尾。
它就以数学思维开场。
导演曾多次接受采访说,他每创作一个剧本,都会提前设一个题。
“如果……会怎样。”
《看不见》的题目其实很简单:如果有一天你在宾馆的房间里醒来,发现身边躺着你情人的尸体,门窗都锁着,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你,你必须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会发生什么?
这不过是开头。
在电影里,《看不见》的思路慢慢铺开,像枝叶。
谁在陷害你?为什么要陷害你?如何陷害你?
每个问题都可以往前推问,引出往前的“因”。
而这些因,可能推翻你最初看到的一切表象。
陷害的,是被陷害的。
清白的,是不清白的。
这还不算复杂。
对不同问题,故事里的人还会给你不同答案。
就拿这个密室杀人案来说,电影里就有两个答案:
1:有人杀了人,设计成密室杀人案,陷害我。
2:我杀了人,再铺陈各种细节去陷害一个“看不见的客人”,让现场看起来是“他”在陷害我。
问题,问出多种答案;
答案,又牵扯出更多问题。
这就是烧脑的魅力——
我们的脑细胞,不断在超过负载的极值边缘燃烧,同时也感受着俯瞰智力悬崖带来的快感。
这是导演设计的障眼法,拨乱你的思维,影响你的推理。
但他也不是一味变魔术。
拉进看,电影留下了很多不经意的细节,作为你和真相之间的微弱灯点。
有的藏在闲聊之中;
有的安插在叙述的画面背后。
注意,以上两个触摸凶器的方式:一个是男主角说的,一个是律师说的。
男主角说,我是自己不慎触摸凶器的。
律师说,是有人陷害你触摸凶器的。
听起来有一方是真相。
但,往深一想——
同样的结果(摸到了凶器),同样的推测(有人在陷害),两个人的叙述为什么不同?
结果和目的一致,但过程矛盾。
没错,两个都可能是假的。
你别说,导演的心思,真如数学家般缜密。
知乎上有人提问,怎么可能确保男主在到达酒店之后才收到短信?
当你以为找到了bug,其实导演早就想到了:
因为在酒店选址上,我选择了一个非常遥远的山边的酒店,只有火车才能抵达,但火车是有时刻表的,也就是说,火车的时刻表可以作为整个影片时间的逻辑线,火车时间表让劳拉非常清楚的知道哪一班火车什么时间到达,因此短信到达会很准确。
导演的严密程度,让Sir不止一次在看他的电影时想到那部经典悬疑剧。
韩剧《信号》。
当中有一个推理细节,Sir至今印象深刻。
一个镜头,根据犯人注重形象,但没擦指甲油。
推理出,犯人的日常工作,要求保持手部整洁。
再根据作案手法需要动用注射器、手术刀,并熟悉精神病院地形。
确认犯罪嫌疑人是一位女护士。
与《看不见的客人》如出一辙,在答案公布的震撼背后,有肉眼可见的强大逻辑支撑。
层层深入,但凡有结论,必有推导公式。
但,导演自然不满足停留在推理层面。
喜欢规律的人,同样热衷打破规律。
新的突破点,是科幻。
又一个渐渐使中国人感兴趣的题材。
奥里奥尔·保罗的下一部片《海市蜃楼》,科幻悬疑片。
Sir挖到了一些去年的采访,当时,导演就透露过他为这部片想好的问题。
这次稍微复杂了点,两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早上你醒来之后,发现你的女儿从来都没有出生过,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生命,会发生什么?
最终故事成型:
一个刚搬家的妈妈,无意联系到了25年前在这里死去的一个男孩。她告诉他他如何死去,帮助他逃脱了死亡。但她第二天醒来,自己的女儿却消失了……
预告,就把Sir看出了一身冷汗——
| 时长:1分21秒 |
西班牙悬疑大师再出手,会有什么升级?
仅这几个画面,Sir就看到了无数一闪而过的“钩子”:
《海市蜃楼》会比《看不见的客人》更烧脑,这一点无疑。
但Sir的期待是,后者可能会更高级。
就看电影简介,其实已经藏着三个问题(悬念)。
第一个属于故事:
这二十五年,有什么变了?
第二个属于人性:
在妈妈面前,或许会横起一架道德天平:如果救了男孩,女儿就会消失,她会不会做出相反的决定?
第三个属于科幻:
如果真的能改变过去,那会怎样?
于Sir,一个科幻迷,这层悬念最有意思。
这相当于Sir现在问你:
你面前有一瓶后悔药,你决定吃还是不吃?
对于改变过去的人类共同欲望,科幻电影也多次探讨过。
有的悲观,有的乐观。
比如《蝴蝶效应》和《黑洞频率》。
但无论哪种态度,它们都共同给出了一个规则:
想改变过去,你必须得牺牲点什么。
《蝴蝶效应》比较隐晦,人牺牲的是更“不可知”的代价——你让过去一件事不完蛋,那至少有两三件事必定完蛋。
而《黑洞频率》比较直白,人付出的是可知的代价——你让过去不完蛋,你得付出好多努力和爱。
再往深想一层。
《蝴蝶》和《黑洞》,对人性的态度是两个极端。
前者完全不信任人性,认为人的自私会毁掉自己;后者选择认可人性,人的自私是必然存在的,只要这种自私之中有相对的无私。
但《海市蜃楼》与这两者都不一样。
主角妈妈和过去的小男孩是陌生的,他们之间没有联系。
于她,他只不过是一个或有或无的人。改变他可以,不改变他也可以。
准确地说,电影找到了这种长久讨论的一片空白之地。
这可能是《海市蜃楼》最大的悬念——
一个与你完全无关的过去,有必要改变吗?
它与你无关,它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越来越多人看不见它。
比如,网上随便骂一句,有没有可能造成伤害;路上随口吐个痰,有没有可能绊倒一个人;外卖随手点个差评,有没有可能毁了一个骑手的一天……
好多人奉行这句话:
“我只有我的生活,其他都是海市蜃楼。”
殊不知海市蜃楼,终究是一场蝴蝶效应。
这才是Sir心目中的“顶级悬疑”。
它不只有精巧布局的剧本,更不只有眼花缭乱的障眼法……
当悬念揭晓,一切归零重整。
回过头来,它已经在你的心里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人生是一道题,你目前为止解出的答案。
对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3.28上映,喜欢《客人》的这次一定别错过这部
编辑助理:汉斯寂寞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Sir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Sir电影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