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以前的胃病是饿出来的,现在的胃病是吃出来的!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12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作家王蒙说过一个笑话,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一种是肚子饿出来的事情,一种是吃饱了撑的事情。


笑话归笑话,国医大师葛琳仪认为,得胃病还真跟这两个原因分不开。

 

葛老说:“随着时代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早些年,因为条件差,消化道出血、黑便的病人比较多见,但现在的消化道疾病往往是因为吃得太好引起的。


拿胃病来说,以前由于普遍营养不良,胃经常空磨,就会饿出许多毛病。现在贫穷导致的胃病几乎没有了,但吃得太饱引起的胃病却越来越多。


胃病就是这样吃出来的!


1.  冤家一:吃太多

大吃大喝,一顿饭吃成了急性胃扩张,这样的病例可不少。如果有基础性疾病,还会诱发一些严重的问题,譬如诱发胰腺炎。


2. 冤家二:吃太晚

部分人经常在晚上9点之后才吃晚饭,而且吃完就睡。但是如果不按时吃饭,胃酸没有及时被食物中和,高酸状态则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食物从胃排空、进入小肠消化大约需要两小时,吃完饭就睡胃肠道没时间消化,会导致消化功能异常。


3. 冤家三:吃太咸

盐太多会降低胃中保护性黏液的黏度,使它对胃壁的保护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种有害因素更容易作用于胃壁,致使胃病发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盐摄入量和胃癌风险之间有正相关性。


4. 冤家四:吃太辣

喜辛辣、重口味会让肠胃受伤不浅。辣椒在嘴里能带来爽辣的感觉,但吃得过量,不但胃部产生灼烧感,还会刺激肠道,造成腹泻或便秘。


5. 冤家五:吃太凉

胃、十二指肠溃疡容易在秋冬发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冷。


寒冷之物会引起胃肠的不适,是因为寒冷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影响食物透过消化道的黏膜化生为血液。胃痛、腹部不适,消化能力降低,这时进食生冷食物就会引起或者加重胃部不舒服症状。


6. 冤家六:吃太快

吃饭快,狼吞虎咽仿佛成为上班族的一个通病。食物进入胃内,经储纳、研磨、消化,将食物变成乳糜状,才能排入肠内。如果咀嚼不细、狼吞虎咽,食物粗糙,就会增加胃的负担,延长停留时间,可致胃粘膜损伤。


细嚼慢咽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胆汁分泌减少,有利于保护胃。


7. 冤家七:吃太烫

很多食管癌、胃癌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吃非常热的食物,每顿饭都恨不得吃那些刚出锅的食物。当黏膜细胞出现病变后,有可能引起癌变。


不想得胃病,记住这几点


1早起喝杯温水


35℃~40℃的温水,是胃肠道感觉最舒服的温度。晨起喝杯温开水,能帮肠胃道“减负”。而且,温开水能帮助缓解便秘,降低脑血栓、心肌梗塞的发病率,还能帮助吸收早餐中的营养。


2坚持吃早餐


调查表明,不吃早餐会引发肝胆病、胃病。一份均衡的早餐中应包含谷类、奶类、肉类、豆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等几大类食物,每样都吃点,以保证充足的营养。 


3日常吃点山药


山药是药食同源的好食材,味甘性平,其补脾养胃的功效特别显著。切开山药,能拉出黏黏的细丝,这正是它特有的黏蛋白。这种物质能够滋润胃黏膜,起到保护胃的作用,对治疗胃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4午饭前喝点汤


在食物比较干而唾液分泌不足的情况下,适量的汤水有益于消化和吸收,尤其适合在冬季肠胃“懒惰”时。汤水能够稀释唾液和胃液,但是对肠道消化液的影响很小。


5饭后记得站立


胃容易有灼热感(烧心)的人,尽量不要饭后躺着或久坐,否则容易反流到食道,使症状加剧。用餐后半小时以内不要做剧烈运动。


6带把花生米


胃不好的人,随身带一把生花生米。在餐前空腹吃,一天2~3次,一次三五粒即可,要嚼碎了吃。


花生米中含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适量的蛋白质能够帮助中和胃酸,而适量的脂肪则能够刺激小肠粘膜分泌肠抑胃液素,从而抑制胃酸分泌。此外,花生中还富含磷脂成分,对胃黏膜可以起到保护效果。


7胃胀按揉足三里


按摩足三里穴可治各种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位置:小腿前外侧,胫骨旁开一横指(中指)。


觉得文章不错,底部点一下“好看”↓↓

本文综合自健康时报等


大家都在看:

这张表,从头看到脚,就知道你需要补啥了!收藏!

皮肤科专家多年积累的40个护肤秘密!真的不用花钱!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阅读40434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