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全国两会如火如荼召开。在教育问题上,“老年大学学位紧张能不能解决”受到了关注。
不久前,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也提到了老年大学。吴昕为打断妈妈的唠叨,赶忙主动发问:“你今天老年大学没课吗?”
papi酱也说曾艰难劝妈妈,不要将太多的关注点在儿女身上,不如去老年大学寻求自己的兴趣和生活。
仿佛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把爸妈送进老年大学”,一切的生活矛盾、养老烦恼,就可以完美解决了?
“你不教我用手机,我到学校学去”
老年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是社会老龄化的产物,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城市中。
从让你爸容光焕发的摄影、太极课,到让你妈重返十八的舞蹈和声乐,再到和当今社会紧密挂钩的“智能手机使用入门课程”,老年人的生活,才不是你想象的围棋、象棋反复切换那么单调。
有时候,想报一个热门专业,还要拼手速。广东的一间老年大学,尽管声乐班已经开了7个班(每班100人),学位还是在一天之内就被抢光。
相反,曾经风靡一时的围棋、象棋现已成为冷门专业,一个班10几个人,时常报不满,部分大学选择撤掉围棋专业。
乐器是老年大学的热门专业
老人们一旦入学后,要严格遵循课程表进行上课,课前需要考勤、课间可休息10分钟,课后还有作业,部分专业期末还需考试,有些比较勤奋的“同学”午休时间不回家,在学校写作业。
学期结束后,有的老年大学会有文艺演出。
山东一间老人大学的“同学们”各展才艺,他们化着浓妆,女生穿着华丽鲜艳的舞蹈服、露着长腿跳着“千手观音”舞蹈、交谊舞,男生穿着一身精神的西装、打上红色的领结,拉风琴、吹萨克斯风。
不仔细看,你可能会以为照片上这些活蹦乱跳的演员,是你还在上中学的表妹和堂弟。
“爸妈开心,更是为了让你开心”
在老年大学过得有滋有味的你爸妈,看起来可开心了。可你也许不知道,很大程度上,他们更希望你开心。
为了不让你过多地担心,他们希望身体健康,希望没有疾病的烦扰。
67岁的浙江周奶奶报了老年大学的形体课,她说到自己报形体课的原因就是因为感受到了自己在“逐渐变矮”,大腿肌肉在不可逆地衰退。
70岁的广东刘爷爷报了老年大学的电脑课,他说到自己来学习的目的是防止“老年痴呆”。
《人间世》: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往事只能回味
保健课是老年大学年年“爆满”的课程。
广西某老年大学将其定为“必修课”,课程不是枯燥的理论课,带有很强的实操性,上保健课的老人可以学习寻找穴位、学习怎样针灸、如何计定施灸量、具体的施灸方法。
保健课不仅可以让他们学到知识,还可以防止被骗。他们害怕自己会成为电视上那些“被骗老人”的例子。
他们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多时候是为了不想让儿女担心。
“我儿子在美国上班,他工作好忙,每晚视频时他都问我身体好不好。”
“当然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啦,不然孩子会担心的。”
孩子仍是老年大学中同学之间的必谈话题,我的孩子是大学教授、我孩子在美国上班、我孩子是某公司的创始人,每每说起孩子,老人们都一脸骄傲。
然而,他们的孩子似乎都一样的“工作很忙”。退休的老人们不想给“工作很忙”的孩子添加更多的麻烦,“不能让他们担心”和“保重身体”是这些“懂事”父母现在唯一可以为孩子做的事。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没有烦扰地专心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孤独感,是老人逃离不过的情绪
消除孤独感,本身就是老年大学办学的目的和功能之一。
姜思达有一档节目叫《透明人》,有一期到北京的一所老年大学进行拍摄,大学中的老师说,孤独是这个群体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将来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有些老人来上学,并非来学知识,能否学会是次要的。害怕孤独才是真的,只有在“群体中生活”,才感觉没那么孤独。
“孩子多久才回来一次?”
“一年一次。”
“从家里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
“坐车来两个小时”
山东的68岁侯奶奶,两年前老伴去世了。子女都在上海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人,平时她要搭上两个小时的车来上课,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远的路还要来上课。她说,“这一来一回,一天就过去了,时间好打发。”
随即,被自己的这番话逗笑了。
儿女的独立,一方面意味着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长大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亲情的疏离。儿女独立了,要去远方追寻自己的梦,父母除了支持外,别无选择。
孤独,是老人们要独自面对的问题,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我今年50岁,想开始好好学英语”
英语课、电脑课、智能手机课是这几年老人大学的热门课程。
《透明人》的拍摄场所是一个英语课堂。姜思达问出了许多人的疑问,为什么英语课在老年大学这么受欢迎。
大学里的老师给了回答,英语课堂上的大部分老人,他们的子女在国外,想学英语,以后可以过去跟他们一起住。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个故事,她的儿子在芝加哥上学,毕业了。她过去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儿子在学校很忙,她自己想出去逛逛,发现完全不懂英语,结果迷路了。
后来回到国内就下定决心学好英语,以后去到国外也可以独立生活。
手机作为现代人情感链接的工具,使得智能手机课也意外成为了热门专业。
广州的黄爷爷,今年70岁了,去年儿子给他买了一个苹果手机,但是他不会用。儿子在家待了两三天又去上班了,没人教他用手机。他自己就报了这个手机课,想学会用微信。
“学微信干什么?”
“我想和我孙子视频。”
黄爷爷的孙子今年已经十岁了,黄爷爷只跟他见过几面。
怕打扰,所以保持距离,离得太远,又想靠得更近,老人们用小心翼翼的情感照顾着儿女的每个感受。
“想见你”的简单要求,是老人们不敢说、只能埋藏心底的话。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父母一句句“没关系,我很好,别担心”,扫清了我们前进路上的情感障碍。当突然回过头时发现,他们已不再年轻。
其实,卸下“父母”身份的父母,他们只是普通人。年老后的父母,心灵会变脆弱,他们更需要被关注、被呵护,更需要被爱。
【欢迎留言讨论】
你现在跟父母多久联络一次呢?
撰稿 | 凉亭
编辑 | 秋裤
排版 | 阿麦
* 未标明出处图片来源自网络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