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届网友手机不离手,有时却会产生“越无聊越上网、越上网越无聊”的奇怪感受。
仔细一想才觉得,大概是因为刷来刷去,看到的东西好像都差不多。
你在短视频软件上多看了某一类型的视频几眼,于是同一个套路的视频就源源不断地被推送过来;
在电商但凡搜过一次什么东西,它就会无穷无尽地为你推荐同一类型的产品,好像你家是个大仓库,买100件一样的东西也无所谓;
听歌的时候,但凡因为好奇去听了几首你不喜欢的歌,那后面推荐的歌就很容易沦陷。
总之,这些聪明又好学的网站和APP就像回家永远怕你吃不饱饭的奶奶,你一旦说了想吃什么,它能接下来100天都给你做这道菜。
图源:好奇心日报
大概是基于这种困惑,前两天,一条微博受到追捧:博主@屠龙的胭脂井 探讨了“如何对抗推荐算法系统”的问题,被转发了3万多次。
它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很多社交平台都拥有优秀而智能的推荐算法,它们致力于为我们打造“信息茧房”——相当于一个被兴趣所包围,久而久之目之所及只有类似内容的处境。
现实正如这条微博所说,虽然都是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时间长了会意识到,我们好像根本无从知晓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看不到什么。
现在都流行说“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其实这样日复一日的上网冲浪,也无异于在脑海中一遍遍地复读已知领域中相似的事情。
每一次看到所谓的新鲜内容,其实不过是在重复上一次我点赞了什么,搜索了什么,视线在什么东西上多停留了几秒。
更棘手的是,是我们自己画下了最初的圈圈,推荐算法以此为界为我们筑起了高墙,在墙上展示着一幅又一幅相似的图景。
02
看起来,每个人都被包裹在自己私人定制的信息茧房中。时间越长,越难以自拔。
可是,这届网民——特别是年轻人——这座茧房是用什么材料做成,却依然拥有巨大的共性:我们在同一种网络文化中耳濡目染地长大,早就习惯了同一套网络冲浪的方式。
就比如当下最能鉴别谁没有被时代抛下的网络热梗。
这一代年轻人能迅速地接触它,了解它,第一时间自发地进行再创造。“六学体”火了之后,各种评论区里心照不宣的文豪们,其实都是在共享同一套网络文化中培养起来的语言体系和价值体系。
在网络文化中,我们都难免做个没有感情的复读机,获得一种跟上潮流的安全感。
小到每次流行的细节:沙雕段子大家一起哈哈哈哈哈,拍抖音的套路大家纷纷效仿,看热剧看到生气时集体辱骂苏大强;
大到价值观都经常高度统一:全员皆丧、全员佛系,审美从锥子脸到反锥子脸……
这些网络舆论的风头起来,无不是因为大家在其中找到了认同感,并自觉通过讲述自我,把这些价值观再传播出去,成为了一台带着大喇叭的复读机。
正因为此,有人说这个时代很少有人能显得很“酷”。
因为所谓的“酷”都势必先在网络上被在展示出来,凭借某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成为被追逐的热点,然后在这种追逐中被无限复制,独特性也就随之消失。
比如就连那些初见觉得很有个性的话,其实也是一次次地从别处搬来,在一遍遍的重复中开始让人觉得乏味又无意义。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一度成了热点事件发生时已经看腻、但一定会出现的一句话。
当我们察觉到这种现象时,也只能说一句“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
你瞧,就连这句充满洞察力的抖机灵,也早已不知道被复读了无数次。
03
表达力的枯竭,是许多人对于做个复读机的后果最直观的忧虑。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当我们一时情急想要表达某种激烈的情感,或是为某件事真情实感地感叹一番,绞尽脑汁半天后,好像除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感叹词,和当下流行语的叠加,就说不出什么别的来,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via.@语文指挥中心
大概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复读为主的网络语言氛围。
当第一个美妆博主吼出洗脑的“好好看喏”“哦买尬”,当“我可以”三个字简单有力地总结了汹涌澎湃的喜爱之情,我们便默认,有些事情需要的语言,效仿这么多就够了。
有了一个“标杆”之后,我们就很难、也没有必要再去创造出不同的表达。只需在对这个潮流感到乏味后,等待下一个热词的到来。
在所有人都不以为意地复读网络热梗的氛围中,可能只有很偶然的时刻才会惊觉,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
比如最近我观察到的一件事。漫画大师手冢治虫的作品《多罗罗》的动画重制,每当出现虐心的情节,弹幕会排着队地刷:“想给作者寄刀片!”
这种说法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固定搭配”,跟风刷屏也是网络弹幕文化的一种仪式感,这次却引起了其他一部分观众的反感:
“作者都去世几十年了,还玩这种梗合适吗?”
或许只有在这种荒唐的时刻,人才会突然意识到,做个复读机简单到甚至不需要过脑子,一切都发生得太轻易了。
甚至,有时我们都分辨不清,当我们喜欢、追捧什么,用键盘敲着什么样的流行语,转发着什么样的沙雕笑话,是否也只是因为推荐算法告诉我们——
与你类似的人都在喜欢这件事,你也应当喜欢它。
我们说自己是复读机,形容得还不够准确——可能只是被集体氛围规训的复读机。
有些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一传十、十传百,但连它到底是不是我们真的自己喜欢、愿意的,可能都要打个问号了。
04
所以,这届网友开始反抗自己的复读机生涯——无论是永远重复的视野,还是不由自主地追逐所谓的“热门”。
就好比开头那条探讨“如何对抗推荐系统”的微博会引起那么多关注,人们越来越关心:
怎么才能不把自己困在自己设定的小圈子里?怎么才能做到不只是搬别人的金句来武装自己?等等。
其实,这也是当代年轻人摆脱不了的焦虑中的一种。
因为怕被潮流落下、怕置身于群体之外的孤独感,所以不由自主地做了复读机;
又因为害怕失去对自己的掌控权,沦为被算法和热点牵着鼻子走的奴隶,而开始焦虑如何打破这种情况。
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又害怕总是和别人一模一样,这就是被巨量信息与网络文化包围中的年轻人。
后者的焦虑,其实本不必要。
所谓的“复读”,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并不止于一个抖机灵的段子。
我们传诵前人的经典,在课本上学科学发现的理论。每代人追捧不同的偶像和流行文化,也因此形成每个时代特点。
在所有的时代,都是大部分人“复读”、小部分人创造,创造而得的成果可能在若干年后又变成复读的材料。
就像普通人一旦意识到就会很沮丧的一件事:总觉得自己在刷牙时的突发奇想是参透了宇宙真理,其实早它就经由前人之口或笔,躺在一本无人问津的著作里。
但重复别人带来的迷茫和焦虑,在这时代几乎必然会被放大。
因为作为展示窗口的网络,把所有潮流的更迭变得太过扁平化,从这一次集体复读到下一次集体复读的频率太快,让人觉得生活好像就只被它们充斥。
警惕自己活得像个复读机当然有意义,但关键不是“我像个总跟潮流的傻子”,而是警惕思维方式在不断地被迎合中,变得单一而钝化。
我们习惯了沙雕文化消解掉一切严肃的意义,习惯了只关心最好理解的娱乐八卦,习惯了只和同样的人交换同样的观点,就像在沼泽中慢慢往下陷,却不知身下是沼泽。
这么看来,当我们开始为自己因从众而带来的安逸焦虑,其实真正要打败(其实也无法打败)的,不是编写出来的算法,只是自己面对诱惑的惰性和软弱罢了。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