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成功学催眠已久的现代人心里,若说古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值得艳羡的地方,大概就是他们“厌听啼鸟梦醒后,慵扫落花春尽时”的睡眠质量了。
睡眠,本来是一件满含诗意之事。饱睡后充满朝气的古人,可以斗志昂扬地闻鸡起舞,但进入全球缺觉危机的现代人,只剩下粗俗的一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鬼迟”。“早点睡”,是一个放在谁跟前都合适的问候语,但基本不会真正被听进耳朵里。
失眠,新时代酷刑之一
地球人给自己制造了很多睡眠困境。自电灯照亮大地以来,人们以“人定胜天”的亢奋思维走过了工业时代,不想睡,也睡不着,不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明的灯火延续了白昼,只有劳作无上光荣。
《哈佛凌晨四点半》这种书,能长期作为典范被摆在热销商业书架上,足见在成功学面前,睡眠多么不值一提,它轻易就能与懒惰、消极的罪恶感挂上钩。
伟大的人类还发明了飞机,制造了一种现代症候叫“倒时差”,本来就入睡艰难的人,还要不时忍受颠倒的太阳与月亮。
失眠,是《新周刊》关注已久的时代难题。早在2002年和2005年,本刊就分别做过封面专题《25: 00——时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和《睡不着——一个国家的不眠与亢奋》,2013年还做过《下半夜的中国人》,从多个维度寻访城市的未眠人,发现每100个中国人中,有14个人过了零点还没入睡。
《全世界失眠》是萦绕中国人床榻多年的主题曲。2018年睡眠指数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六年里,中国人平均睡眠时长减少了35%,并且有超过56%的人在忍受睡眠问题。
与之诞生的,还有一种叫“失眠抑郁症”的病症。失眠是抑郁症患者的最大共性,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的统计,中国患有抑郁症的人数达到5400万,抑郁患者的失眠发生率高达84.7%,他们长期生活在身心俱惫的煎熬中。
无法自救的缺觉群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失眠夜:一种是担心睡不着,一种是担心起不来,还有一种是不敢睡。大家都被温暖的被子包裹着,却各自怀揣看不见摸不着的恐惧。
德国摄影师贝尔恩德·哈格曼曾创办过一个网站叫“睡觉的中国人”。从2002年到2008年,他利用在中国的时光,经常到街头去拍摄那些在极端条件下打盹的中国人,他们睡在奇怪位置上,却还能鼾声如雷。
这种扭曲的睡眠常态让贝尔恩德意识到,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有某种“痛苦”存在,但他也觉得,“这些在水泥地上、三轮车上、健身器上、甚至卡车底下睡觉的人们,是中国得以复兴的原因。”
中国大型失眠纪录片《追眠记》,记录了部分缺觉中国人的真实棱角。两个长途货车司机,四天三夜里奔袭了2500公里,横跨五个城市,睡眠时间加起来才10小时。
全国有3000多万人在从事这个职业。尽管都知道疲劳驾驶很危险,但在房价、医药费、教育费等等泰山般的重压下,只能牺牲睡眠。即便是物流飞行员,为了错开客机运行时段,也只能在晚上飞行。
3月21日睡眠日,是世界同睡的一天。可能少有人意识到,世界睡眠日和世界森林日是在同一天。把大自然与睡眠结合在一起,确实是一件惬意之事,中国人为了睡上一个舒服的好觉,也的确做过这种实践——把床设在浪漫的海边、柔软的沙滩、苍翠的树上、璀璨的星空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数着星星和绵羊,祈愿得到酣然的睡眠。
而驻守水泥森林的失眠者,也不是没有尝试自救。《2018中国互联网网民睡眠白皮书》曾做过调研,发现失眠指数最高的北上广深,都有各自的助眠性格:北京人民喜欢简单粗暴,直接上止鼾器、蛇麻草;上海人民偏爱小资情调,香薰蜡烛、助眠喷雾都是心头好;广州人民最养生,泡脚走起,再配上复方精油、保健枕用起来;深圳人民最时尚,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眼罩是每晚的必备神器。
但事实上,短暂的休憩或外物的加持,都无法实现长久安稳的睡眠,一回到工作日,上班族又在地铁上东倒西歪地睡倒一片。
你的睡眠,正在被这个AI新物种暗中观察
无论《追眠记》和“睡觉的中国人”网站引起多少共鸣,这些影像都只是指出了时代的症候,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特别是对于“网络原住民”千禧一代而言,虽然每天都会有诸如“26岁小伙熬夜观看世界杯猝死”“某程序员熬夜加班猝死”等骇人听闻的消息,但他们仍然与各种电子科技产品难舍难离。
根据CBNData调研数据,超过九成网民睡前有手机依赖症,平均玩手机时间超过一小时,不少青少年都度过了一个“电子童年”和“电子青春期”。
光是警醒并没有用。数字化时代的烦恼,也许数字化睡眠方案更好解决,提升睡眠效率更行之有效。在3月19日的“2019年世界睡眠日论坛”上,中国睡眠研究会、慕思寝具携手《环球》杂志,首次提出“AI时代 智慧睡眠”概念,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人类睡眠”议题,并展示了一个AI新物种——慕思T9智能睡眠系统。
2019年世界睡眠日论坛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是一个资深失眠对抗者,但他后来明白无法跟睡眠搏斗,因为它不是一个敌人。T9让他感觉到一种被呵护的“零压力感”,特别明显作用在腰和腿部上。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也特地来体验了这个新“床景”,他觉得它代表了睡眠新纪元的诞生,因为这种在自然状态里感受到的舒适和恬静,就是生活的本质。
这是一张“会思考”的AI床垫,它融入人体工程学和睡眠环境学,能在主人入睡时读懂TA的身体语言,3分钟内“随身而变”,自动匹配最佳“睡感”,并且通过记录数据,帮助主人了解自己的睡眠状况,有意识地调整生活作息。
企业家江南春和财经作家吴晓波都是对睡眠品质要求很高的人,他们也分别在T9上做了测试。江南春只睡了4小时21分,吴晓波则是他的双倍,长达8小时18分。但有趣的是,江南春的深睡眠时长占比达到43.7%,而吴晓波只有25%,可见睡眠质量,不是只靠睡眠时长就能判定的。
在可预测的未来,也许只有人工智能能带领人们回到深度睡眠时代。在T9的陪伴下,异地恋有救了,你昨晚是辗转反侧还是酣然入梦,远在他方的恋人都知道。如使用者为父母,也可在次日第一时间观察他们的夜间睡眠情况,最贴心的关怀,从清晨的第一秒开始。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睡觉既是一种生理需求,也是一种自我修复。伏尔泰说,上帝为了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给了我们希望与睡眠,我们以入睡归结过去,开启未来。
在AI时代,我们的睡眠不再是有感而“无知”的人生黑洞,它可以被记录和解读,最终会成为我们探索自我的另一片宇宙。
所以在有生之年,请尊重并努力睡眠,晚安。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