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原生家庭”这个词被反复提起,我们似乎对此都有话说,我们也似乎将自己人生中的不完美归结为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为何相比其他情感的伤痛,来自家庭的伤痛让我们更痛?面对伤害,我们需要做什么?如何停止被家人伤害后又伤害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为何来自家庭的伤痛,让我们更痛?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Austin)传播学教授安妮塔·万杰利斯蒂表示,相比朋友和恋人带来的伤害,当我们的原生家庭成员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更痛,原因有三点:第一,我们的文化信仰是,家人会无条件地支持我们;第二,任何轻松的玩笑都有可能越界,变成伤人的利刃;第三,家庭成员之间在支持、建议和金钱等方面往往相互依赖,因此将这样的依赖瞬间折断的伤害,让我们感觉更痛苦。
那么,家庭成员的哪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伤痛呢?当我们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想到自己是否是受害者,然后站在道德高地上审视自己的家庭,但是,也请反思我们自身,是否是以下行为的实施者。2017年3月的《今日心理学》杂志总结了大概四个方面的伤害:第一,贬低、支配、侮辱、控制等进攻型行为;第二,严重缺乏来自口头上或肢体上的爱、鼓励和肯定;第三,忽视家人;第四,实施暴力和性虐待。
面对伤害,我们需要做什么?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哈丽特·勒纳博士,在发表的众多有关家庭关系的学术文章中,反复提及的是,在面对伤害我们的人面前,你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如何防止再次伤害。再次伤害从何而来呢?它往往来自于被害者苦等的、真诚的道歉。勒纳博士表示,渴望一个真诚的、充满感情的道歉和悔恨,完全是正常的,但是,请降低你对得到你想要的和应得的回应的期望。因为伤害越严重,就越不可能得到真诚的道歉。而过于想要得到这份道歉,受害者就会钻进牛角尖中无法自拔。
然后,我们要如何面对伤害我们的家庭呢?《赫芬顿邮报》在2014年11月26日的报道中,邀请了多位心理学家讨论这一问题,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可能真的无法改变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改变与他们的关系。专家们表示,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是否有同理心,是否有能力懊悔,是否有能力作出有意义的道歉,这些都与他是否有足够的自爱和自尊有关。然而,除了我们自己,我们没有能力赋予别人这些特质。因此,需要立刻做出行动的是,我们自己,向别人求助也好,远离有毒的家庭也好,总之,要努力走出痛苦和苦难的阴影。
如何阻止伤害的循环?
一些受虐待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施虐的父母,而原声家庭带来的伤害,往往不止伤害一代人,而是像魔咒一般的恶性循环。2012年7月30日的《今日心理学》杂志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比如,酗酒者一般会生出下一代紧张的滴酒不沾者,由于滴酒不沾者对酒深恶痛绝,他们一旦有后代就会严格控制下一代的酒类摄入,以至于走上极端的情况,于是下一代很有可能成为新的酗酒者。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打破恶性循环,解放自己的同时,给下一代一个温暖光明的环境呢?《福布斯》在2018年12月21日的研究中总结了三点:第一,当我们讲的故事越多,就越偏离事实,这是考虑到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因为我们的记忆会重建,也就是说,越是沉浸于悲伤中,我们就会出现越想越悲伤的感觉;第二,想明白什么是我们可以保持理智、健康和平衡的状态,设定一些你不会放弃的严格的参数,比如和你感觉不舒服的人相处的时间;第三,寻找一个适合你的风格、价值观和信仰,比如,一个好的导师,一本好书,等等。
如果你一直在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而苦恼,如何让自己愉快的生活而不知所措,快来中读——听“书单 |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何时才能被治愈?”,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识原生家庭、自己,以及如何变得强大。请跟随这份书单,从受虐者变成自己权利的捍卫者,再变成其他受害者的保护者。
01《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我们必须记住的是,直面原生家庭之伤并不是为了谴责父母,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梳理过往人生,找出记忆中的精神或者肉体伤口,这样我们才能想办法治愈它们。一味地怪罪父母,或者一味地为父母“脱罪”,对于我们愈合原生家庭之伤不利。”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2《身体从未忘记》
“他遇见了美国最严重的、和付出最高昂代价的公共健康问题:儿童虐待。他计算出,儿童虐待导致的支出超过了癌症或心脏病的支出。如果在美国能消灭儿童虐待,将能降低一半的抑郁症发病率、2/3的酒精滥用问题和3/4的自杀、注射毒品和家庭暴力。”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3《孩子:挑战》
“生活中一定会发生打击和伤害,孩子们要学习怎样面对痛苦,并大步跨越痛苦。受伤的膝盖会痊愈,而挫伤的勇气则会终生留下伤疤。”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4《自卑与超越》
“他曾经发现社会对他很冷漠,从此他就误以为社会永远是冷漠的。他不知道他能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5《醒醒吧,老好人!》
“停止做老好人,做真实的自己。”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6《你好,焦虑分子!》
“焦虑者可能会将搬家视为一个异常棘手的难题,因为他总会往坏处想,因为他对居住的条件要求过高,还因为他太过急于解决问题而回避了问题本身。性情较为平和的主体,会把同样的情境当成个人改变的契机、令人兴奋的冒险,而且找朋友帮忙也不会让他感到害怕。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取决于我们个人的“过滤器”。”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