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响起,把手伸进口袋,忽然手不听大脑的指挥,一动也不能动;正在穿过马路,前一秒还抬起了腿,下一秒瞬间失去对腿的控制,无法向前也无法后退,快速行驶的车辆纷纷按响了喇叭;忽然从睡梦中惊醒,想翻个身,却发现整个身体黏在床上一般,全力挣扎却失败了;端起热水瓶,刚把热水倒出来,却发现胳膊被钉在半空中……结果,错过了重要的电话、险些被车辆撞倒、无法继续入睡、热水满溢出水杯……
帕金森病患者会毫无预兆定在原地
你或许会说,这不是电影中才会见到的特效吗?其实,这些眼睁睁、无能为力的情形让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成为“开关人”,就像身体里被安装了一个开关,每天都面临着身体突然“被开关”(“开关”指多年长期用药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药效波动并发症)的可能性,无法预防地“冻”在原地。
入侵
这只是中国300万帕金森病人群中部分患者的一个缩影,老周正是其中一位帕金森病“开关人”。
老周有着对早晨的恐惧——每天睁开眼就服药,然而洗漱时,越是想控制,越不受控制。随着快速抖动的手,牙膏沫被震到衣服上、镜子上、地面上……太太陪老周看了一年多的医生,初诊为脑梗。各种检查做了,药也吃了,震颤却越来越严重。终于被确诊为帕金森病时,老周只告诉了太太,90多岁的老母亲、十个兄弟姐妹和自己的孩子都被蒙在鼓里。
帕金森患者的身体不听大脑指挥
不单老周遇到如此“藏匿”的心理,病情几乎把很多“帕病者”逼到死胡同里:一方面担心会遗传给孩子,一方面不想让孩子为自己操心,一方面越来越自卑。这又岂是“帕病者”独有的?年老体衰的父母本已感觉自己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很多又不愿拖孩子的后腿,自卑、不安成了中国社会老年心理的常见现象,而对于患上帕金森病的老人来说,或多或少更容易迷路在人生地图中。
昔日开朗的老周抱着改善心情的愿望,在太太的陪同下,鼓足勇气参加了老同事聚会。大家却说,“你怎么动作这么慢?”面对几十个人的异样眼光,老周终于忍不住对太太说,“以后再也不参加聚会了。”太太握紧他的手,“好!我们请老朋友吃最后一顿饭吧!”在老饭店,老两口请来亲朋好友。饭菜很丰盛,是典型的上海菜,大家都吃得很高兴。只有老周和太太很难过。好像这是对从前生活的一场永别。
帕金森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老周害怕的另一件事是睡觉。异动、幻觉趁着夜幕控制了“帕病者”。与老周经历相似的老孙,夜里经常做梦与坏人搏斗,实际上则在空中挥舞拳头,甚至打到老伴。为了减少幻觉,老孙索性给卧室装了防盗门以求安心。而老伴则预备了一张小床,大床让给老孙。
帕金森病患者面临的残酷所在,是切身实地感受到帕金森病在“进展”,老孙回忆自己24年的患病经历:“开始是手轻微有点抖,后来就抖得越来越厉害了,有时候腿也抖,就越来越恐惧。”从最开始的行动迟缓、肢体抖动,到连刷牙、上厕所、睡觉这些日常的活动都需要人照顾,患者和家人不仅要经历生活的不便,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对抗
2004年,每个月至少两天,老孙和太太要赶在清晨六点钟以前出门去医院,无论严冬酷暑,阴晴雨雪。病人多,还要赶早去。上午挂号,下午看病,看完病回到家,晚上六七点钟。对于健康人来说,去一整天,时间成本已经很高。对于老孙这样的老年“帕病者”,不仅是时间、金钱的耗费,还有精力上的挑战。
“帕病者”经常深感迷茫:在抵御恶化的道路上,自己究竟走了多远、效果如何?这样的心理负担往往伴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越来越重。
而对于医生而言,负担同样颇重。一方面,中国有将近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与此对应仅1000多名的专病医生,相当于每3000名患者才能匹配到一位医生。
目前的帕金森诊断耗时长、不精确
另一方面,对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运动症状的评估方式还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不像测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可以通过仪器设备进行量化检测,帕金森病主要的评估方式则更为“简陋”,通常国际上采用的是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MDS-UPDRS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医生通过人工观察的方式,根据患者完成指定动作的流畅程度进行打分和综合病情评定。完整的一套流程需要半小时以上,不仅耗时耗力,增加医生和患者的负担,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主观性。
“不同医生打分的差别可能挺大,同一位医生今天打分和昨天的打分或许也会不一样,比较主观。而对于早期患者,这些症状可能还很轻微,轻微到用医生的肉眼分不出动作上细微的一点变化。”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帕金森病主要研究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坚教授这样解释。
王坚教授
“做一次评分挺花时间的。”王坚教授也表示无奈,目前只有少数特殊患者,比如某项研究的被观察者,才有足够的专业医生人手来给他做完整、定期的评定。帕金森病是常见病,又是慢性病,客观定量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度是长期需求,“但是我们难以做到对大多数患者定期评估,没有那么多人手。”
医学愈发达,矛盾愈凸显。在尚未确诊帕金森病的根除方法前,“帕病者”更需要早发现、早治疗、长期随访、细致管理。帕金森病偷走了“帕病者”的速度,“帕病者”的世界越来越慢。除了耐心与陪伴,诊疗上的提速与管理上的提效更是亟需的。
突破
在王坚看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现在做的还不够,有很多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
王坚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人工智能(AI)在运动障碍疾病早期判断方面有机会做得更好。“人眼永远无法跟显微镜、望远镜相比。AI在判断运动状况的差别上,有优势。”王坚开始寻找AI的帮助。随后,王坚团队与腾讯医疗AI实验室开始合作,基于临床的思考与诉求,借助AI技术,尝试解决了帕金森病诊断耗时多、主观性强的先天不足,让帕金森病的评估变得很简单:帕金森病患者无需穿戴任何传感器,仅需站在手机摄像头前,按照指示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后,AI在短短3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患者的运动视频分析。
AI能通过视频进行定量分析
王坚教授鼓励他的患者每3个月定期按照要求拍下自己的这些动作并通过手机上传,“这给医生诊断病情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同时AI能辅助医生定量评估患者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
不要小瞧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在腾讯医疗AI实验室负责人范伟博士看来,中晚期以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一般需要有人照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了专业的评估工具,患者可以借助移动终端参与到自己的慢病管理中来,“AI帮助医生去更好的了解病人的情况,也帮助病人了解帕金森病诊治的疗效,帮助医患一起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质量。”
借助AI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节省时间,同时还有可能提供可以反复验证的临床标准,减少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比如帕金森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如何,用药效果如何,是否有改善,改善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些在以往医生可能难以量化评估,通过AI则有希望实现。”范伟博士介绍。
不仅是帕金森病, AI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如脑瘫患者在手术前的步态分析、亨廷顿病等。
在AI与医疗的结合下,“帕病者”已经走在向前的路上。AI是一份科技与医学共同的礼物。科技向善,生命向前。帕金森病或许关上了“帕病者”与世界接触的一扇门,但AI打开了一扇窗,这是帕金森病无法偷走的美好风景与希望。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
腾讯发布了《AI无距,帕友无惧》微电影
希望科技这束曙光
能照亮越来越多的人
策划:三联.CREATIVE
作者:无用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张陈健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