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王薇薇还是一名花样滑冰选手。
落选美国奥运队资格后,她加入《Vogue》,做了16年的时尚编辑。
1990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那个品牌就是如今家喻户晓的Vera Wang。在作家亦舒笔下,女主角结婚都是“摇一个电话到纽约王薇薇处订婚纱”。
彼时,王薇薇已经41岁了。
如果名人的经典案例显得太过遥远,40岁的郑欣则绝对属于路人甲中的一个。
清华物理本硕7年,一毕业却搞了化学。
设备分析师-销售-技术支持-战略发展-市场,一长串转行经历绝对算不上顺理成章,到现在也是年薪百万的市场总监了。
数据表明,每年有3成本科生就业的工作与本专业不对口。也就是说,光是2018年的820万应届生里,就有260万一毕业就本专业“失业”。
其实,转行的原因无非两种:
没弄明白本专业;
没弄明白自己。
毕业后重新选,会不会太迟?
到底要走过多少弯路,才能达到理想的高度?
和郑欣聊过之后,我弄懂了岔路口究竟应该怎么选。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Anthea。
离职前
我写了封给300人的感谢信
2016年,郑欣从Thermo Fisher离职。
他2005年加入,从26岁到38岁,人生最好的12年都给了这家制造业外企。
他有过11任老板,有的已经退休,有的离开公司了,有些升职了,有些则被降职了。
离职前,他颇为感性地给近300名同事写了一封很长的告别信:
Through those changes in the company, we feel happy or depressed, most importantly we got through together, by supporting and trusting each other.
这里的经历有开心的,有不开心的,但重要的是我们相互信任支持,携手共渡难关。
……
Here I quote a sentence from the lyrics of the Song-“blowing in the wind” from Bob Dylan—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请允许我引用鲍勃迪伦“Blowing in the wind”里的一句歌词: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望见天空?
Dear friends, thank all of you for helping me find the answer in the past decade. I believe everyone will find the answers and see your own “Sky” finally.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每一个你帮助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找到答案。我相信,最终每个人都会找到答案,看见属于你自己的那片天空。
他还在邮件里给每个帮助过他的人单独写了一段话。邮件发出去后,截止还电脑,收到了一百个回复。
有人感叹,这是他这辈子见过最感人的离职信。
而事实是,最后的那段时间里,郑欣过得并不开心。
公司并购引起组织架构变动,作为技术出身的理工男,直来直往的他跟人产生过一些摩擦,也带来不少委屈。
但也是这家公司给了郑欣很多不同角色,帮助他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经理,再到市场营销的转变。
正因为如此,面对龃龉和摩擦,他看得很开:
人在很多阶段都会遇到竞争对手,其实你再过三五年去看这经历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手的优势就是你的劣势。早点跟他们相遇了,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在短时间内的得失面前,选择感谢而非埋怨,用大气的姿态告别不够完美的自己,像海绵一样努力吸收竞争对手的养分,这是郑欣带给我的第一个启迪。
所有选择背后都有风险
要适当承担风险
我天秤座的,其实应该是纠结的。
郑欣说。
嘴上这么说,毕业时却没怎么犹豫就放弃了本专业。
你们不知道,我们九几年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数字化的东西,上大学之前对选专业很盲目的。
他解释道。
他所在的清华物理系是国内最好的物理系之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核物理专家邓稼先就是该院系的院士。
郑欣却对此兴趣有限。
出于对数据分析强烈的兴趣,他进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做了一名设备分析师。
这个岗位属于分析化学,是化学里面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
学校里学的东西几乎用不上,一切从头来过,所有技能都是在工作中培养的。
这个转变很痛苦。
他坦陈。
好在母校教给他的还有学习习惯和态度。
那段时间他拼了命不断学习新东西,为之后深耕这个行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之后的15年里,郑欣先后在美资和德资企业就职,经历了销售,技术支持,战略发展,市场等多次转型,最终成为一名富有经验的市场总监。
转行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是一次阵痛。
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并且甘之如饴。
他认为,工作前3年内看教育背景, 3年后就是看工作履历。
所有选择都有风险,我个人的观点是,要适当承担风险,但你一定要想清楚,是不是你真正能承受的。
对他来说,这个风险就是能否快速掌握全新领域的知识体系而已。
显然,目前为止他承受住了风险。
所以,要说他物理系7年的训练都浪费了,我看倒也未必。
面对风险这道选择题时,想冒险,就要有承担风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离不了扎实的思考与学习。这是郑欣带给我的第二个启迪。
想转岗
我是直接跟老板争取的
郑欣并不是一毕业就知道自己几十年后要成为谁的那种人。
他和大多数普通职场人一样,绕了些弯,终点距离出发地方离得还有些远。
他的做法是,每隔5年设置一个中期目标。
2005年他做的是技术,5年目标是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我希望变成真正的产品专家,能够很好地去控制和帮助我们的业务。
2010年,目标就实现了,却渐渐发现事与愿违。
他发现,制造业外企的产品经理和BAT还不大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总部,也就是外国人手里。
我做了一年多的产品经理,意识到其实产品经理在中国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
对这类公司而言,中国主要是制造中心和销售市场,身在中国的产品经理很难对总部的研发发挥很大的影响力。
于是他再度转型:做市场。
在郑欣看来,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场足球,销售就是前锋球员, 技术属于后卫,市场其实就是中场球员,要把对整个球队串到一起。
我做marketing近十年时间,个人感觉marketing实际上比技术的要复杂很多。
要突出系统性策略性,同时要对投入产出比有大量的衡量方法和标准。
从技术到市场这个转变,是一个跳出舒适区的过程。
他说。
从逻辑与理性见长的技术男,到创意、共情取胜的市场营销,这个跨行不可谓不大胆。看似艰难,郑欣走来却显得游刃有余。
并没有一个什么机会突然出现,我都是直接跟老板去谈的。
在起伏不定的浪潮里,有人随波逐流,有人迎浪而去。
等待好运的人渐渐被潮水推向岸边,争取机会的人却愈发往大海的深处探索,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面对机会这道选择题时,主动争取。这是郑欣带给我的第三个启迪。
写在最后
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问题上:毕业后重新选,会不会太迟?
对那种不能承担转行风险的人,我们劝你要谨慎。而若你已经做好了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就大胆去尝试吧。
就算选错了也别怕。
只要你在每一个位置上都努力,最终一定会到达那个目标。 一次选错了不要紧,你后面可以再不断地去选,最后总能通过不同的分支路线,走到想去的位置上。
郑欣说。
况且,选择这种事,也没有绝对的正确。
他举了一位50多岁同事的例子,是上海交大的教授。加入公司后做技术,退休前跟同事说:
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实验。
所以他真的就只做了一辈子实验。
郑欣同事的例子,让我联想到一位基金公司的创始人所说,每家基金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没有哪一家的决策是更正确的。
决定哪一家更成功的,是在做出决策后,能否把决策执行到极致。
共勉。
为解决职场人的困境,领英上线全新功能《职业指南》。
用大数据揭秘热门职业的薪资水平、晋升年限、转行攻略 、必备技能。更有资深行业专家用实战经历,教你少走弯路。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更全面、更真实的职场信息,做最正确的决定,告别职场迷茫。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Anthea。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被采访者和视觉中国,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