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哥推荐:
高盛3月26日发布的研报称,待中国科创板发展成熟后,潜在市值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从自上而下的角度,高盛还利用其股票研究团队对这些特定领域的总目标市场的分析,到2020年,许多关键新兴行业的潜在收入可能达到6.1万亿美元。
看起来形势确实一片大好,但科创版真的能留住中国科技的未来吗?
本文授权自:NEXTTECH(ID:TechMix)
2000年前后,网易、搜狐、新浪赴美上市,和A股没有关系。
2005年前后,百度、腾讯上市,和A股没有关系。
2014年,阿里上市,A股错过。
2018年,小米、美团、拼多多上市,A股再次错过。
如今,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有1.4万亿美元的市值,相当于整个A股市值的1/3。
这些公司由中国人创立,在中国运营,大部分用户也是中国人,可当它们给全球投资者带去巨额回报的时候,和中国人半点关系都没有。
留不住国内最有活力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是A股最被人诟病的问题。
如今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潮兴起的滴滴、蚂蚁金服、头条这些独角兽也面临着上市的抉择,A股同样不在他们的优先考虑范围之内。
其实A股非常想要吸引独角兽的入驻,只是尝试了20多年没有成功,如今的科创板被给予了新的希望,它能帮助A股留住下一个BAT么?
首要问题是,这些科技巨头为什么要跑到海外上市?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跟中国的A股的上市标准有关,A股规定,想上市的公司,必须连续三年都挣钱,累积盈利额需要超过3000万。
这个要求对于估值上百亿的独角兽们来说看似没什么,但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正向的现金流,挣来的钱都去做补贴去吸引用户、开发新产品、做宣传、高薪引进新人才….以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用户粘性。
比如京东,连续亏损了19年,直到2016年才实行盈利;比如滴滴,在和Uber大战中,一年就烧了10亿美元,到了2018年依然能亏损100多亿。这些公司的钱都是投资公司给的,哪里来的盈利?
第二个原因,就是同股不同权的制度。
简单来说,一个公司的决定权一般是按股权来衡量,一个人占据了公司51%的股权,理论上它就能掌握公司的命运。
科技公司发展迅速,需要大量资本来扩充业务,而银行通常视它们如“烫手山芋”,不愿意借钱,于是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兴起,公司通过让出股权,换来了大笔的资金。
但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当一个公司ABCDE轮不断融资,股权也会不断稀释,最后可能会让创始人与核心团队的股权稀释到10%甚至更少,最终丧失掉公司的掌控权。
于是双重股权制度诞生:管理层手中留下的股份较少,但每股拥有更多投票权,以保证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阿里巴巴2014年上市时,包括马云在内的管理层只持股14.6%,软银和雅虎分别持股34.1%和22.4%,但马云仍能靠双重股权结构牢牢把控公司。
A股一直以来不允许双重股权的存在,对于公司的上市申请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对于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来说,A股显然早已过时。
A股一直想要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但过程异常曲折。
1999年,国家表示要在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设立高新技术板块,一年后,互联网泡沫破裂,美股惨跌,A股“隔岸观火”,暂停了新板块的计划,这一搁置就是9年。
之后,美国科技公司东山再起,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企业开始发力,市值如指数般上扬,再次把美股推向高点。
A股看了虽然眼馋,但一直踌躇不定,一直到2009才正式上线创业板。但创业板也没能为科技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证监会为它设立了层层的盈利指标和隐形门槛,让很多规模巨大但不盈利的公司敬而远之。
2014年,A股牛市哄哄,上交所借机推出了战略新兴板,为了吸引互联网公司,不要求太多盈利,不用排队,甚至还提出了双重股权的考虑。
这个想法得到了国务院的支持,但随着2015年A股暴跌,证监会停止了IPO,新版块的筹备工作也在2016年戛然而止。
之后,小米、美团、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始露头,眼看到了IPO的节骨眼上,A股在2018年推出了CDR,改革力度空前,不但允许同股不同权、红筹架构的公司上市,还设立了更低的盈利标准。
CDR的机制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把在国外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托管在中国的银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创业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创业邦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