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到底能不能让孩子玩手机?哈佛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精选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3-30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小树妈妈

成长树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1


之前,法国有一项被称为“21世纪的法律”正式生效:


全法国15岁以下儿童,将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



这条法律很有意思,说白了,它的生效意味着:


幼儿园、小学、中学在内的所有0-15岁的孩子们,在学校任何时候都不能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即使是休息时间和用餐时间也不行,否则就是违法的。


看到这个消息,心里不禁在想,不知道法国的孩子们有没有非常不适应,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觉得,在21世纪,国家竟然动用法律手段来管束他们使用手机。


不过这条法律是经过了很多次讨论和相当正规的程序才得以通过的,法国教育部是这样解释:


“对未来技术持开放态度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它们的所有用途,”


“我们不是想拒绝科技进步,那也太荒唐了,我们只是想驾驭科技,想让人做机器的主人。”


并且相信这部法律会“改善法国1200万学童的纪律”。


法国教育部长布朗盖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儿童教育学者DrBing曾经做出的一个论断:


数字媒体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如虎添翼”。但如果过度使用,利用不好它将是孩子“童年的鸦片”,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负面影响。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一种被动的迟钝状态。


德国著名脑科学家、精神科医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施皮茨尔,曾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数字痴呆化》,书中主要就是讲数字化的社会,如何扼杀现代人特别是孩子们的脑力。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告诫:


比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数字痴呆症!


虽然这部书引起了很多争议,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


我们的孩子投入到电子产品上的时间正越来越多,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越来越迟钝。


国外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几个家庭中偷偷放置了摄像机,观察孩子们对他们的电子产品有多专注。



试验最开始,试验人员偷偷进入房间,在孩子玩游戏最投入的时候,偷偷换掉了家里的一些东西。


其中包括摆在厨房的花朵由玫瑰变成向日葵,把家里挂在墙上的全家福换成了一幅很糟糕的画,而孩子什么都没发现。



甚至一个打扮成维京人的试验人员把家里一幅画换成斑马,孩子都毫无察觉。



之后还有测试人员换走了孩子们的妈妈,而孩子同样一无所知。



再之后孩子们身边的兄弟姐妹也相继换人,可孩子们的眼睛,始终盯着屏幕。



最后,试验人员出了大招,断掉了家里的网络。孩子们马上抬起头来,可是看到家里陌生的一切,变得茫然无措。



他们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离开餐桌,发现藏在其他房间的家人才恍然明白自己被恶作剧了。



试验的结局很好,全家人跟试验人员一起,享受了没有电子产品干扰的晚餐。


但是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事情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我们的孩子对手机、电视、平板电脑所表现出来的专注,并不是真正的专注力。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那是一种完全被动的专注,单方面的吸取电子产品给予的信息,不需要自己太多的思考。


一旦孩子们习惯了被动的专注,那么需要孩子们动脑筋去思考的主动专注力,就很难去运作了。


在玩电子产品的过程中,会变得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不再敏感;


而一旦离开了电子产品,普通的事情会变得更难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很难完成专心的有效率的听讲,也很难马上意识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什么,并快速做出反应。



3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还让孩子们,失去了自我安抚的宝贵能力。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网络热点事件:


一个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原本成绩不错,但在爸爸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之后,就开始痴迷手游,成绩也下降得厉害。


某天孩子的爸爸回到家,看到孩子在玩儿游戏,又想到第二天孩子要考试,就要没收儿子的手机。


谁都没想到,孩子本来站在窗户边,手机被没收后直接就跳了下去。


万幸的是孩子家在四楼,之前又下过雨,孩子没有生命危险。



可孩子送到医院,想过来的第一件事,还是要手机玩游戏,还让爸爸给他钱买新的游戏装备。


这几年孩子因为手机被家长、老师没收,一时冲动而离家出走甚至做出傻事的事情太多太多,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很多孩子离开手机之后,会非常明显的表现出烦躁、易怒、焦虑和不安的状态。


电子产品就像是孩子们的精神鸦片,源源不断的给孩子们提供解决无聊、应对空虚、逃避困难的办法,让孩子们得到短暂的安逸与平静。


可一旦习惯了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安抚,孩子们便很难接受平常生活中的那些等待和冲突。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所以表面上看是电子产品让孩子们更安静、更好照顾,但实际上,电子产品正在给孩子们带来难以预测的危机。



4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同时还会导致了孩子们语言能力、记忆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时期是大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面对电子产品屏幕上大量快速变换的信息时,孩子们的大脑并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非常有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因为电子产品是单向度的想孩子传递信息,并且跟孩子极少有语言和情感上的互动,所以会影响到孩子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为电子产品给了孩子们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会感觉到日常状态变得无聊,会把本来可以跟父母聊天、跟同伴玩耍的时间,用来玩电子产品,所以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孩子的社交能力,都会随之减弱。



因为电子产品的过度便捷性,会大大减少孩子们大脑对于存储信息需求。孩子们容易变得懒于记忆、思考和学习。


而大脑是用进废退的,孩子们用得越少,大脑的神经得到的锻炼就越少,所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们记忆力的衰退。



5



电子产品它就像是手枪,在警察手里就是保护公民的利器,在罪犯手里就是祸国殃民的凶器。


怎么样去控制电子产品,让它为我们所用,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好工具好帮手,才是我们每个父母更需要多思考的部分。


☞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曾做过科普:


给孩子看20分钟左右的手机,对孩子视力调节的影响,会相当于给孩子看三到四个小时的电视。


孩子的大脑和眼球发育都还不成熟,所以不能放任孩子无节制的使用电子产品。具体的孩子能够使用多久,不同的专家给出的建议也会略有不同,DrBing给出的建议是:


0-2岁的孩子不接触电子产品;

2-6岁的孩子少接触,可以用1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让孩子一天接触2-3次。

6-9岁的孩子可以稍多一些,每天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为好。


这个建议并非绝对,但一次使用15分钟,每天分几次使用,是国内外专家们都比较公认的一种方式。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建议父母们抓住电子产品的所有权,只给予孩子们使用权。


现在社会电子产品这么普及,孩子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


但是希望父母们能够慎重的答应给孩子买手机的请求。因为物品的归属权很重要。


如果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所有权是父母的,那么父母是有权利收回并且限制孩子使用的。


但如果是父母送给孩子使用的,孩子的使用时间父母很难监管,并且一旦出现问题,父母强行没收或者限制孩子,就会让孩子觉得是受到了霸道的对待。


如果孩子真的有沟通的需要,可以给孩子添置一个电话手表或者能接打电话的老人机。


如果孩子有课业上的需要,可以暂时说好是把家里的电子产品借给孩子使用,对使用时间和用途,可以跟孩子事先讲好条件。



☞不把电子产品当做奖励,跟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


电子产品的定位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稀缺的奖品。


当父母用好好吃饭就给看动画片,好好写作业就给玩儿手机这样的奖励刺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多玩儿一会,就是多赚到一会儿。


比较推荐的一种方式是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接触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


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可以跟孩子说,每天能看2集,但只能在某个固定的时间看,其他时间不能看。让孩子自己选时间段儿。


如果孩子不守信用,看超时了可以从第二天的时间里扣除。耍赖哭闹可以取消孩子看当天动画片的权利。


如此几次,孩子就会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父母跟孩子沟通起来也会更方便。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让孩子享受更多现实中的乐趣。


很多孩子最初会玩儿手机、看电视入迷,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精神世界比较孤单。


爸爸妈妈自己也在玩手机、看电视,周围的小朋友也在玩儿手机、看电视。孩子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更有趣的东西。


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多接触体育运动,给孩子报一些他感兴趣的特长班,还可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有趣的书籍玩具等等,来把孩子从虚拟的世界,拉到现实世界的乐趣中来。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电子产品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孩子完全与之隔离开来是不现实的。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替孩子把好关,来给孩子更好的保护和引导。


因为我们越是警惕,孩子暴露在风险之中的可能性就越小,孩子也就越安全。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特 别 推 荐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入群,还可以免费获得价值199元的成语课程一份。

阅读39801
手机 哈佛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