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9102年,逃过了包办婚姻,却死在了包办友谊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01

本文授权转载自【ONE文艺生活】微信公众号(ID:one_hanhan),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前两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了个晴天霹雳。

她说,前同事的侄子也在北京,让我这周末去找他吃顿饭,交个朋友。

我真的很崩溃,毕竟这不是她第一次给我安排朋友了。


在我看来,家长这种强行给孩子跨区域安排朋友的行为,就是“包办友谊”。


你很难解释,为什么你妈明明连县城都没怎么出过,但关系网却遍布全球。


不管你在北上广打拼,还是在国外留学,她都能精准的在你附近,给你安排一个做朋友。


毫不夸张地说,就算你去北极科考,你妈也有本事和当地的某个爱斯基摩人取得联系。


在包办婚姻绝种的今天,包办友谊简直阴魂不散,笼罩着我们。



因为随意,包办友谊就像地雷


旧时代的包办婚姻,起码家长和媒人还缜密点,至少要细心考察、严谨对比再做出选择。


但包办友谊这事,你妈操作得就随意多了,就俩原则。


1、以你为坐标,把有关系的人按距离排序。

2、离你最近的,直接安排给你。


这就导致,包办友谊成了颗埋在周围的地雷,让你你防不胜防。


我前同事多多是湖南人,在成都上大学。


多多人还没到成都,她妈就给她在成都安排好了一位“好朋友”。


和我们对朋友的挑剔不同,在妈妈眼里只要是活人,那就能成为朋友。如果不能,那就是你交际能力不行。


而且为了避免两个人没有共同经历,没有共同语言,多多的妈妈特贴心——把她小时候的糗事一股脑地告诉对方。


在妈眼里,啥隐私不隐私的,都是社交货币。


估计你也有过这样的体会,第一次见面的人,ta在你面回忆你读小学时在课上尿裤子的事。你只能尴尬地笑笑,附和。



当然,更尴尬的是,有人来宿舍找你的时候喊了你的小名。


小地方的人给孩子取小名,一般都按“名字贱,好养活”的原则。


ta来寝室找你叫一次乳名,从此全班人都只知“二丫”而不知你的全名。


你本来想换个地方做Angel小公举,ta一句“二丫”直接让做回农家小老妹。



包办友谊简直是生活的监控器


有些“包办友谊”是地雷,有一些则是监控摄像头。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


有一次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心态崩了,一晚没睡,感觉自己就是个辣鸡。


当天中午我就接到了老妈的电话:

出啥事了?

工作不开心,咱就回来。


我一头雾水,当场点开朋友圈检查,明明这条把父母都屏蔽了,咋的了,爸妈有天眼吗?


后来才知道,是那位”朋友“告诉了我妈。


现在的年轻人,谁不是一天在朋友圈崩溃个十几次,然后又分分分钟满血复活?

可在父母眼里,”崩溃、一晚没睡、辣鸡“的意义可了不得,会特别让他们担心。


很多时候,我们在外面的一些小情绪,是能自己化解的,但“包办朋友”这么一操作,会给我和我爸妈都带来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完全没必要。


从此,发一些负能量的朋友圈时,除了屏蔽父母,我还得注意屏蔽所有认识我父母的朋友。


我妈永远也不会知道,她给我介绍了一个朋友,我却因此屏蔽了一群朋友。



无法拒绝的友谊


你可能会说:既然包办友谊又是”地雷“又是”摄像头“,那你直接拒绝不就行了吗?


包办友谊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无法拒绝。


试想一下:你决定了去某个城市,你还在火车上,你妈给你安排的朋友已经在那个城市的火车站等你了。


你就是再冷血,也不能对一个来火车站接你的人说:“不好意思,我不想和冒着寒风来火车站帮我扛行李的人做朋友。”


除了这个,包办出来的朋友,没有帮助,反而是一种社交负担。


有时候,上了一星期的班,周末想睡个懒觉,但还得爬起来赶周六中午和ta约的午饭,真的很累。



更糟的是,包办友谊这件事,有完整的闭环。


父母安排的朋友,ta在你刚来这个陌生城市的时候“照顾”了你,那就欠下了人情。等别人的小孩来了你的城市,照顾一下,不过分吧?


敢拒绝,就会遭到你妈的道德批判:我发现你就是没良心,想当初你一个人去北京时,xx还专门来火车站接你呢。现在一点小忙,你就不能帮帮人家?


我在北京一年不到,已经去了8次故宫,爬过5次长城了!


不知不觉中,你就被裹挟进了上一辈的关系网。


不管你愿不愿意,喜不喜欢。



孩子要长大,父母要成长


包办友谊的问题,单靠父母或小孩任何一方都无法解决。


归根到底,是“包办”这个行为,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中出现太多次了。


中国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太缺少自我了。


从小到大,我们过得都是同一种生活,被父母安排的生活。


我们剪父母要求的发型,穿父母觉得得体的衣服,有父母喜欢的爱好,努力考上父母觉得满意的学校,报父母觉得有前景的专业……


所以我们很多人在离家之后,要么发现自己啥也不会,要么彻底放飞自我。


我就是因为压抑的久了,后来逆反心理越来越重。毕业后,故意逃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后,经常十天半个月都不给父母打电话。


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父母不想着让孩子在和世界的接触中,找到自己,而是陷入“分离焦虑”,变得更加想控制孩子。


“包办友谊”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但其实,大家完全可以放轻松点。


父母要知道,首先,孩子成长的速度远比你们以为的要快。

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要成长。



其次多想想,你们也曾经是年轻人。

每一届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不必把自己的社交思维强加给下一辈。

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他们有能力独自解决一些问题。

他们知道什么事该跟你分享,什么没有必要说。

他们有能力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作为孩子,也不要粗暴地拒绝沟通。

翅膀硬了以后,也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学会“高频低效能”地和父母相处。

打电话多聊聊自己最近和朋友同事的糗事,团建时也拍拍照片发给他们,不要每一条朋友圈都屏蔽他们。

让他们知道,你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也能过得很好,不用担心。


毕竟放手这件事最难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瞬间动作,而是一个持续动作。

所以放手的人,要慢慢适应,被放开的人也要慢慢适应。

只要最终的方向是对的,就一起扛过反复期吧。



推 荐 阅 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中国审美十大病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





阅读38772
婚姻 友谊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