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销售的服装,按规定都要在标签上注明面料的成分,偏差不允许超过5%。最近一段时间在杭州,有人专门批量购买面料成分标注不准确的服装,获取鉴定报告之后再不择手段向商家索赔,单价200多的衣服索赔几千块。最近,一个”职业打假“团伙因涉嫌敲诈勒索被移送检察院起诉。
职业打假人员恶意索赔 最高索赔原价20倍
去年11月,浙江杭州下城区天水派出所的民警在辖区内一家商场走访,听店员反映,遇到了“专业”的消费者维权。
天水派出所刑侦组警长武振雷:
其中一个案例,消费者在商场里购买了几件背心,标注的是100%纯棉,送到专业的鉴定机构鉴定之后发现棉的成分是97%,另外有3%是其它成分。
根据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国家标准,用“100%”或者“纯”、“全”表示纤维含量,允许偏差为0;含有两种以上的纤维时,除了许可不标注的以外,在标签上标明的每种纤维含量允许偏差为5%。这些维权的消费者据此提出商品不合格,向商家索赔。每件228元的背心,4件总共赔了21000元。
警方经过调查,掌握到30多个类似的案例,索赔价格是购买价格的十几倍、二十几倍甚至更高。警方介绍,这些所谓的“打假”人员会根据柜台在商场里面的位置、营业规模、经营状况等随机提出一个他们期望的价格。而商家们通常认为是遇到了较真儿的消费者,都选择赔钱了事。
△左边女子是来下套的“买手”
高额回报 有人辞职专职当”买手“
通过调取商场的监控录像、询问商家,警方了解到这些“专业消费者”背后的活动规律和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住宿轨迹和行车轨迹进行判断,2018年11月,杭州警方将这个涉嫌犯罪团伙的主要成员王某和郭某抓获。
据介绍,王某和郭某都是80后,他们招募的“买手”以年轻女性为主,对服装面料有一定了解。他们选定目标之后,通常一次性购买多件,取得鉴定报告之后再找商家索赔。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一位曾经受理他们索赔的店员,也辞掉了自己的工作,选择加入这个“赚钱更快”的组织。
目前,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对11名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中9人已经移送检察院起诉。
△站在中间的女子是警方抓获的敲诈嫌疑人
合理维权和敲诈勒索的法律边界在哪里?
杭州警方打击的这种行为,跟依法维权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
杭州天水派出所刑侦组警长武振雷介绍,在本案当中,犯罪嫌疑人在前期正常购买、鉴定,甚至跟商场沟通赔偿的问题,这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后期的维权过程中,性质就变了,他们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反映过问题。一旦不满足他们提出的赔偿数额,他们就会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比如在商场专柜内静坐,阻挠其他顾客购买商品,影响商场正常的经营秩序等等,甚至对当事的服务员或者柜台负责人进行语言威胁等软暴力的方式。
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跟商场沟通都会提出“如果你不满足我,我会去工商、消协去投诉,去告。”但在此次受理的30多起案子中,没有一起是向工商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过的,没有一起是通过正当的维权途径达到索赔目的的。
▌本文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文雅
©央视新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新闻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