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失踪,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而有一对夫妇,不仅经历了丧女之痛,还在全世界面前,被污蔑成了杀害亲生孩子的凶手。
这种痛苦,更是骇人听闻了。
Netflix 最新推出的这部纪录片,就聚焦这起离奇的案件。
而该片能否帮他们找回,已经失踪了十一年的孩子呢?
鱼叔这就来说说——
《玛德琳·麦卡恩失踪事件》
The Disappearance of Madeleine McCann
本案堪称新世纪最神秘离奇的案件之一,也是现代历史上最知名的人口失踪案之一。
事件不仅被全球媒体报导,更是惊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包括J·K·罗琳在内的社会名流都为本案提供了悬赏(悬赏金额高达 260 万英镑,约 2300 万人民币)。
案件甚至波及政界,两任英国首相都曾关照此事,更一度让英葡两国民众关系交恶;
但毕竟十一年过去,可能许多读者都已淡忘此事,那就先随鱼叔一起回顾一下案情吧。
2007 年 5 月 3 日,来自英国的麦卡恩一家五口——麦卡恩夫妇、4 岁的玛德琳、一对尚在襁褓的双胞胎,和几位朋友的家庭一起,正在葡萄牙旅游胜地阿尔加维的卢斯海滩附近,享受他们悠闲的假期。
玛德琳·麦卡恩(4岁) 照片
当天晚上,大人们前往距他们租住的酒店公寓 50 米外的酒吧用餐,孩子们则在房间里休息。
每隔半个小时,就会有人回到公寓查看孩子们。
到了十点,轮到妻子凯特·麦卡恩前去查看时,发现,孩子们休息的房间里有灯光闪烁,本应关闭的房门半开着。
带着不详的预感,凯特冲进房间,发现原本关闭的百叶窗被打开了。
而玛德琳·麦卡恩,从她自己的床上神秘消失了。
惊慌失措的麦卡恩夫妇立刻报警,当地国民警卫队与酒店员工立刻开始了搜查,然而一无所获。
但警方的反应却略显迟缓:在葡萄牙,像这样的短暂失踪案件并不会立刻被视为正式案件展开调查。
于是麦卡恩夫妇不得不在第二天,亲自前往警局重新报案并做笔录,然而由于语言问题,双方的沟通并不顺畅。
警方的搜查本身也很不顺利。
在当时,这片度假区并没有覆盖监控摄像头,警察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询问有没有人目击到任何情况。
碍于搜查流程,警方并没有立即封锁国境、设卡拦截,导致他们最终只获得了唯一一条线索:
麦卡恩夫妇的朋友,简·坦纳说,十点左右,她在看完自己的孩子回去的路上,目击到有一个男人抱着一个穿着睡衣的孩子走过街口。
由于光线昏暗,简没能看见那名男子的面部,但警方仍通过她的描述,强行搞出了一版嫌疑人「画像」:
只是这样滑稽的肖像自然无法对搜索起到任何正面作用,警方工作陷入停滞。
而另一方面,媒体的反应则显得无比迅速。
案发当天早上七点,就有英葡两国的记者收到了消息,驱车前往案发地点。
下午,各路记者已经将麦卡恩夫妇的临时住所围得水泄不通;各地电视台已经纷纷开始了追踪报导。
到了晚上,在玛德琳失踪后的第二十四小时,麦卡恩夫妇正式向媒体发声寻求大众帮助。
案件之所以得到了媒体的大量关注,固然与其本身的严重程度有关:葡萄牙媒体关注的焦点是,这样一起恶性案件对于当地旅游业是否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但英国媒体的广泛介入,却是麦卡恩夫妇通过家族中的媒体关系运作后的结果。
他们希望借助媒体,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的力量。
在初期,这一策略看起来是有效的。
媒体的压力迫使警方提出了一个新的调查方向:
根据以往经验,在有些儿童失踪案中,过于热心的协助者在事后被发现,正是作案者本人;
警方因此将视线转向了一开始就以志愿翻译的身份,参加搜查工作的罗伯特·穆拉特。
经历了一系列的问询与搜查后,罗伯特被列为「正式嫌犯」。
同时,罗伯特的一名商业合作伙伴,俄国程序员谢尔盖·玛琳卡也被怀疑和案件有关:警方查到,案发当天晚上 11 点半左右,罗伯特给谢尔盖打了一通电话。
两人都声称对这通电话毫无印象,也许只是误触。
警方搜查了谢尔盖的住所,并扣押了数台笔记本电脑与大量硬盘、光盘,谢尔盖本人也被带往警局接受质询。
但无论是口供还是证物,警方都没能从他身上获得任何有用的信息,只能将其释放。
对罗伯特本人的调查,也没能获得更多证据,搜查再一次陷入僵局。
而来自外部的压力却越来越大:麦卡恩夫妇持续在媒体前奔走,不仅是民众,各类社交名人甚至是英国政府都开始表达对本案的关注。
最后,时任英国首相布朗都发表了公开谈话,敦促葡萄牙警方尽快破案。
这让玛德琳案几乎成为了一起牵涉两国的政治事件,一股对抗情绪逐渐在两国民众与媒体间滋生。
英国人指责葡萄牙警方办案效率太低,麦卡恩夫妇也开始借助英国国内相关机构CEOP(儿童剥削与网络保护中心)的力量展开调查。
而葡萄牙方面则开始质疑,在玛德琳案上花费的资源是否太多了,以至于影响了其他儿童失踪案件的调查。
更有部分葡方媒体将矛头指向了麦卡恩夫妇自身——一位著名记者提出了麦卡恩一行人证词中的部分疑点。
例如麦卡恩夫妇声称,自己用餐的地方可以看到公寓的后门,但实际上两者之间被一块塑料屏风遮挡了。
而丈夫杰里·麦卡恩的证词更是前后矛盾:轮到他回去查看孩子们的状况时,他在前一份证词中声称自己是从前门开锁进去查看的;到了后一份里就变成了从没上锁的后门回去。
真正「决定性」的证据,则来自警方引入的新搜查手段:搜寻犬。
两条专门用来寻找尸体和血液气味的搜寻犬,在麦卡恩夫妇租住的公寓,以及后来租用的轿车中发现了可疑痕迹。
相关样本立刻被送往检测机构,麦卡恩夫妇也被分别传讯。
最后,两人都被列入正式嫌犯名单。
葡萄牙警方的动作勾勒出这样一个恐怖的图景:
也许,玛德琳其实早就已经因为某些意外去世,而麦卡恩夫妇为了隐瞒其死讯,将其尸体藏匿了起来,对外宣称失踪,最后再利用租来的轿车将尸体转移、销毁……
如此惊人的消息立刻引爆了媒体,大小报纸、电视台纷纷跟进。
一夜之间,麦卡恩夫妇就从一对痛失爱女的悲伤父母,变成了两个冷血、虚伪,嘲弄大众、罪不可赦的杀人恶魔。
那些曾是麦卡恩夫妇最好帮手的传媒力量,转瞬间就如张开了血盆大口,要将他俩生吞活剥。
警方矛头指向麦卡恩夫妇后,当地突然多了一些目击者,声称自己看见就是丈夫本人带走了玛德琳。
而各色小报上更是小道消息层出不穷:
夫妇两人沉迷毒品、都是恋童癖、玛德琳并非亲生女儿而是被两人绑架过来的……种种流言蜚语一个赛一个恶毒。
而彼时方兴未艾的新兴社交媒体更是推波助澜,相关新闻下的评论被咒骂淹没:
俨然成了全民公敌的麦卡恩夫妇,虽然聘请了著名公关与律师以求脱离困境,但收效甚微。
葡萄牙警方似乎已经确认了自己的胜利,只等检测结果出来,便可昭告天下。
然而现实狠狠地扇了他们一巴掌。
英国伯明翰实验室检测的结果是,样品本身污染严重,DNA信息过多,得不出任何有效结论,更遑论确认是玛德琳本人的DNA,换言之,不能作为任何证据。
而原本与葡警方站在一边「狂欢」的媒体们,见势不妙又城头变幻大王旗,开始猛烈批判警察的不作为,并扒出了负责本案的葡萄牙探长,阿曼龙过去涉嫌刑讯逼供、伪造证据的黑历史。
最终,阿曼龙本人引咎辞职,麦卡恩夫妇,以及最早被怀疑的罗伯特都被移出嫌犯名单,后者更是在随后起诉各家报社诽谤,最终获得了超过六十万英镑的赔偿。
但直到今天,他仍坚信麦卡恩夫妇就是凶手,而检测结果则「被动了手脚」。
麦卡恩夫妇最终重获清白,但这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这一系列闹剧下来,玛德琳已经失踪逾 150 天。
而由于警方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证明「父母杀害女儿」这一理论上,对玛德琳本人的搜寻工作早已停滞。
最终,新上任的葡方警长宣布,在新的线索出现前,终止对玛德琳的搜查工作。
媒体们的兴趣此时也业已消耗殆尽,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就此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不过,纪录片告诉我们,麦卡恩夫妇自己,并没有放弃寻找。
在一位富豪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先后聘请了数家侦探公司,花费了数年时间,利用各种地下手段寻找线索,而他们竟然真的找到了这么一条:
在案发当天下午,一名女士前往麦卡恩一家租住的公寓楼上看望一名亲戚。而她报告,看见一名陌生男子曾小心翼翼地从麦卡恩的公寓出来,鬼祟地环顾四周后关上了门,悄悄溜走了。
麦卡恩夫妇将这条线索报告给了英国警方。
最终,在内政大臣以及首相的敦促下,伦敦警察厅,也即俗称的「苏格兰场」,决定在案发四年之后,重启对这一案件的调查。
令人意外的是,重启调查很快就有了进展。
警方发现,当初最重要的那条线索,即简·坦纳目击到的那个抱着孩子的男人,实际上是另一位来自英国的游客。
这一发现意味着,绑架发生的时间并不是之前以为的十点左右,也许要更早一点。
而当调查范围扩大之后,此前一些曾被忽视的目击证据,重新得到了重视。
部分当地居民注意到,案发前几天,海滩上来了一群陌生男性,他们声称要为附近的一所、事后证明并不存在的孤儿院募捐,四处上门打探。
一位目击女性称,其中一人表现出了对自己四岁大孩子不同寻常的兴趣;甚至曾闯进她家,站在孩子旁边,被发现后才溜走;
另外一方面,在调查了当时的警方案卷后,苏格兰场发现,那段时间内卢斯海滩附近连续报告了 12 起涉嫌性侵、骚扰孩子的案件,似乎证明,当时正有一名恋童癖罪犯在此处游荡。
所以玛德琳的失踪,到底是一群假借募捐实则踩点的人口贩卖集团所为,亦或是那名神秘的性犯罪者一人施行?英国警方仍在持续调查中。
整部片子里,导演采访了超过 40 名相关人士,包括案件相关人士、调查人员、记者、麦卡恩家族的朋友等等,但事件核心的麦卡恩夫妇并没有接受采访。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早已对「媒体」们,完全失去了信心。
当初他们求助于媒体,仅仅是因为相信「人多力量大」的朴素道理;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对于新闻行业来说,「人多利润高」才是无上真理。
人们都天真地以为,「追求真实」是新闻媒体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法庭上,一位报社总裁的说法却是:
对于这些无良媒体来说,重要的是煽动读者的情绪,与其告诉读者无聊的事实,不如给他们一个血淋淋的故事。
前不久的埃塞俄比亚航空坠机事件中,一名中国大四女生不幸遇难。
而对此,国内某些媒体以关注受难者为名,行消费逝者之实,通篇报导都只是以窥私的目光,刺探这名女生的生活与家庭。
而这种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国人实在是见的多了。
「汤兰兰案」、「公交坠江案」、「大学生掏鸟窝被判十年」…以至于不管出了什么新闻,评论都是齐刷刷的:「先骑墙」、「吃瓜看戏」、「等反转」。
媒体的公信力沦落至此,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玛德琳·麦卡恩案中,媒体见风使舵、捕风捉影的恶劣行径,在英国国内掀起了对新闻舆论限制的大讨论。
而这位律师的话,也许会成为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脚:
「得到正确的事实,当然是个很难的过程,但那不是一个不去努力尝试的借口。」
与君共勉。
推荐阅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独立鱼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独立鱼电影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