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活动行首届行业生态峰会”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活动会展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年复合增长率5%,活动行正是活动会展行业的佼佼者。预计2019年,全球会展活动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各种活动爆款必将继续相互碰撞。
2019年DEMO CHINA 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峰会也即将于5月22—23日在上海嘉定拉开序幕,谁能更胜一筹?
2019年3月31日,由活动行主办的“造·活动行首届行业生态峰会”在北京望京凯越酒店成功召开。创业邦媒体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吕翊华女士做了主题为《创新中国·改变世界——缔造创业者十年选秀之路》的演讲,介绍了DEMO CHINA和创业邦的发展之路。
DEMO CHINA是什么?
DEMO CHINA最早是源于美国的一个DEMO活动,2006年引入到中国,2007年由创业邦主办,分为春季和秋季峰会,春季是以风向性拉开年度大幕,秋季峰会则以年度收官、展望未来为宗旨。
创新中国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名词,是活动的名词,是一个创投圈的活动,也是连接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活动。
DEMO CHINA的主办方创业邦成立于2007年,最开始只是一本杂志、一个网站和一个活动。发展12年,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媒体会展为核心,加上研究、培训、联盟、孵化、基金等业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业生态链,我们的宗旨是打造国际领先的全维度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从2014年开始,我们也开始走向海外,举办了硅谷峰会、新加坡峰会等,我们在有影响力的华人和创业市场比较集中的地方,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累计帮助DEMO CHINA初创企业融资超100亿
十余年,我们累计帮助DEMO CHINA初创企业融资超过100亿人民币。大家可以看图示中参加过DEMO CHINA的几家企业,在上DEMO前,它们的融资额都较低,甚至尚未融资,但DEMO后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比如前不久于3月25日在A股创业板上市的每日互动,早在2008年就曾登上DEMO CHINA的舞台;2009年,两个来自微软的小伙子带着叫“触宝”的项目来到我们的舞台,2018年已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现在估值6亿多美元。
货车帮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听说过,它是我们2013年在成都分赛场的项目,参加比赛的时候没有任何媒体曝光,也没有融资记录,在参加完我们的活动之后,很快便拿到了5000万美元融资,现在估值已经到了90亿美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活动行也跟DEMO CHINA有着不解的渊源。
活动行在台湾的前身叫“活动通”,2012年曾作为台湾地区创新项目代表,被推荐到杭州参加创业邦DEMO CHINA创新中国大赛,最终脱颖而出并进入前三甲,后来顺利获得了软银赛富、高通、DCM等投资机构的早期投资。
每年在我们DEMO CHINA平台上路演的企业,基本上都代表着每年的行业顶级水平,2007年只有102家,2018年则暴涨到5870家;晋级上台的项目也从2007年的30个,增长到2018年的243个。
报名企业数量:从102到5870
晋级企业数量:从30到243,晋级率1.8%
昨天我看到一条新闻,今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是4.5%,创下历史新低,这和我们的只有1.8%的低晋级率比起来,看来登上DEMO CHINA,并不一定比上哈佛更容易。此外,我们的参会观众人数也屡创新高,从2007年的300人,暴涨到2018年的17300人。
2015年是一个分水岭,是总理提出双创的时间点,同时也是创业的高潮。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双创”之前,我们就已经帮助中国的创业者对接投资机构,帮助它们打造自己的品牌,我们始终致力于发现优秀的初创企业,对接优质的投资机构,帮助它们成功。
经过12年的发展,创新中国在国内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已经实现的布局,并且辐射了75%以上的三线城市,并且多年来也得到了像中关村管委会、杭州市政府这样的市政府级别的支持,同时也有像来自高校、各地园区、国内外优秀的500多家企业,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和肯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双创事业的发展,并且已经发展成为创投圈的双创风向标。
DEMO CHINA有什么?
DEMO CHINA到底有什么呢?一个时代风口的兴起,肯定是消费者的需求驱动开始的,有了这些消费需求驱动,导致创业项目的涌入,创业项目的涌入引发资本的聚焦,而资本的热潮又带动了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说风口是在需求的驱动下不断迭代升级的。
作为双创领域的风向标,创新中国每年在捕捉不同的风口,每年都会根据创业热潮规划一些有前瞻性、或者未来一段时间非常有潜力的行业,以此作为行业路演的方向。
比如在2015年的时候,有O2O、企业服务、消费升级、知识付费,年初的时候O2O场子爆满,年底的时候就被消费升级取代了,由此也可看出创业风口变换之快的现状。
DEMO CHINA汇聚国内众多顶级投资人
我们的平台上有着最顶级的投资圈层资源。这张照片拍自2013年,我们在秋季峰会的一个现场,在杭州电视台的演播厅录制终极PK的现场,有沈南鹏、徐小平、熊晓鸽、蔡文胜,如果是创投圈的一定很了解,左边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赛富的阎焱先生。众多顶级投资人齐聚同一平台的时候并不多,如果有,创业邦一定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
我们还拥有强大的全媒体矩阵资源。创业邦媒体品牌有12年历史,有创业邦微信公众号、APP、杂志等12个媒体渠道,百万流量曝光精准触达1300万媒体用户,现在创业邦已经位居创业类新榜排名第一名。
DEMO CHINA是如何保持活力的?
一个做了12年的活动,从初出茅庐,到做到最大,怎么把老品牌玩出新花样呢?我们也做出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是站在风口、不断引领创新的,我们每场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
2013年,我们有1%股权拍卖的现场,台上的路演项目可以拿1%的股权卖给台下的评委,评委则参与竞拍,这样既增加了台上台下的互动性、趣味性,现场的氛围也更加刺激、活跃了。
徐小平VS邓锋
去年,我们首次在开幕式上开创了“创投奇葩说”,由艺术派代表徐小平辩论科技派代表邓峰。这两个人辩论的话题是投资靠理性判断还是感性抉择,现场的观众和场外的网友可以通过直播通道和小程序去投票,现场的弹幕也会实时做出展示,现场氛围也是非常有趣的。此外,我们还创新设计了大佬午餐拍卖,并将募得的资金给了山村,我们对接项目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爱心的传递。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每一次发生都需要有价值,要有更多的干货推出。所以在演讲嘉宾的议题设计、议程设计、内容传播上都会做精心设计,确保每一次输出都是有观点的。
有两个例子,一个是2016年的时候,当时融资非常容易,有人开玩笑拿一个PPT就可以融到钱了,当时阎总将其概括成了“钱多、人傻、政策偏”,微信文章发出后,短短两个小时阅读量突破了10万+,这就是内容的力量。
周亚辉、朱啸虎
还有一个是周亚辉和朱啸虎辩论“百亿美金的风口与百亿美金的创业者”,由他们所抛出来的和回答的问题,在创投圈人的朋友圈也得到了迅速转发。
我们充分利用的跨界整合营销的一些资源,将我们的宣传做了最大化。通过灵活的媒体营销打通线上线下的传播渠道,实现全方位覆盖,另外结合我们的海外峰会,在海外做一些发声,比如美国时代大屏也做一些露出。我们用内容搭载平台,结合现在比较流行的手段,用小视频、H5、小程序实现跨平台的合作,通过多形式精准广告的投放覆盖人群。
全方位宣传,精准覆盖目标人群
这张图片最左边是世贸天阶的大屏,我们设计了一个话题叫“全北京向上看”,我们的DEMO CHINA会议也都做了直播,在全国各大机场、时代广场都有广告露出,每年也都会被中央电视台采访,在海内外我们都拥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要有归零心态:不怕从头开始,就怕从未开始
我们还有一支宇宙无敌、勇于创新的团队,只有他们才能把我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
作为一个做了12年的活动,由于惯性思维,每年大家都会想,到这个时间应该做这个活动了,其实我们每年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做,用这种归零的心态去思考,认真去考虑能给创业项目、观众、嘉宾、客户带来怎样的价值。
所以每次经过分析总结,比如我们的创业项目需要什么,创业者需要DEMO CHINA的舞台吸引到更好的投资人,给他的项目做曝光,希望用DEMO CHINA这个舞台给他做背书。
“见证记录全球华人创业成就”
投资人需要什么呢?需要在一个在创投圈具有顶尖影响力的平台上发声,既可以帮他们的公关做宣传,同时还可以帮他们找到好的项目;合作伙伴需要什么呢?比如我们在各地园区的合作伙伴,他们希望在DEMO CHINA的舞台上宣讲园区有多好、环境多好、政策多好等,我们也可以很好地满足他们的招商需求。
他们所看重的,都是创业邦所能连接的大量创业企业、中小企业人群和精准用户。所以,任何一个活动的策展都需要这样考虑,那就是我在搭建活动舞台的同时,能为唱戏的这些人带来什么,我们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想一下我们能不能解决他们的需求。
我们也一直在用归零的方式思考。我们不怕归零,不怕从头开始,就怕从未开始,我们也不会沉醉于从前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每一次活动都是重新再出发。风口在变,但是创业者的创业热情不会变,DEMO CHINA帮助创业者成功的初心也是不会改变的。
最后做一个小广告,5月22—23日,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峰会将在上海嘉定召开。今年我们将重点关注大企业创新和科创板,更多重磅嘉宾和环节也将逐步揭晓,欢迎大家前来参加;另外,我们的路演项目招募也在持续进行中,并已陆续安排投资人联合评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优秀项目能够在DEMO CHINA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感谢大家!
观众报名可点击图片或直接扫上方二维码
路演项目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快速通道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创业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创业邦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