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东西儿童教育(ID: eastwest_edu) 作者:千寻麻麻 如果您喜欢哈哈儿童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影片简介:
《天堂回信》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王君正执导的剧情片,石晨、李丁、肖雄主演,于1992年上映。讲述了退休的邮递员爷爷与孙儿晨晨相依为命的故事。
每年清明我的心情都不太好,都会忍不住想起逝去的外婆。
今年清明又不能回家,周末我带着千寻,去了城市附近的一座山。傍晚时分,我们爬到了山顶,我对千寻说:“你外祖母的家就在东边,我们朝这个方向,给她鞠几个躬吧。”
千寻好奇地问:“外曾祖母能看到吗?”
我说:“能啊。”
千寻却说:“妈妈,你骗我吧,外曾祖母已经死了,我们老师说了,人死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接着,她又问:“妈妈,你也会死吗?”
我一愣,回答:“会啊。妈妈也会老……”
没想到话还没说完,千寻就哭着说:“妈妈,我不许你死!我不许你死!”
我轻轻抱过她,一边安慰一边在心里想,毕竟是孩子,童言无忌。
如果赌气的命令,就可以让一个人永远留在身边,那多好啊。那我也要说:外婆,我不许你死!
不过,小家伙的话还是成功引发了我的思考,下山路上,我边走边想:
该怎么给孩子解释“死亡”,才能让她明白死亡没有那么悲伤、可怕。
《寻梦环游记》挺好的,死亡在里面一点也不恐惧,生活在亡灵国的人,日子过得好像还不错。可惜,它的故事主角是外国孩子,故事背景也都在国外,总觉得带入感不够强。
我继续在脑海搜索,忽然想起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国产老电影:《天堂回信》。
这部电影,是中国相当少见涉及“死亡”的儿童片,虽然情节简单、节奏缓慢,却斩获了多项国际大奖,豆瓣评分高达9.1分……
在尚且懵懂的孩提时代,我透过它“初识生死”,第一次理解了离别的意义。
如今做了母亲,再陪孩子重温这部老电影,是希望她和我当年一样,看完之后,能对死亡产生新的认识。
(图片来源于豆瓣电影海报)
1
1992年,北京的冬天。蓝天白云,阳光灿烂。
鸽哨声在晴朗的天空回响,老人和孩子的欢笑声在故宫前的广场上蔓延开。
5岁的小男孩叫晨晨,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在国外,他从小跟爷爷一起长大。
爷爷是个退休的邮递员,有风的天气里,最喜欢带晨晨去广场上放风筝。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爷爷心脏不好,玩一会就要歇一会。
懂事的晨晨在享受风筝飘飞的快乐时,总是不忘提醒爷爷:“爷爷,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
玩够了回家,晨晨站在小板凳上洗碗,爷爷忙着洗衣做饭。
饭后的时光,美好又惬意。
爷爷就像个老小孩,调皮地扯过床单遮住电视,不让晨晨看一休哥。晨晨也拿床单遮住爷爷的眼睛,爷孙俩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晚上,爷爷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床边穿针。晨晨自告奋勇帮忙,很快就帮爷爷搞定。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和外婆住在一起的日子。
外婆家有个小院,院子里种满了栀子花。
夏天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坝里乘凉,看漫天星光,听蟋蟀鸣叫,空气里弥漫着栀子花的香味。
外婆担心蚊子咬我,不停摇着手中蒲扇,偶尔也会用她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抚摸我的额头。
那时候,我就和电影里的晨晨一样,以为那个爱我的人永远都不会消失,会一直守护在我身边,陪我玩耍、哄我睡觉。
2
晨晨第一次面对死亡,是陪爷爷去送信。
收信人住在12楼,可是电梯坏了。
没办法,爷孙俩只好爬楼梯上去,气喘吁吁爬到了12楼,又发现送错了人。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最后终于找到了收信人,可对方已经不在人世了。
爷爷想了想,说:“晨晨,咱们用风筝帮他把信送到天堂上吧。”
爷爷把信系在风筝上,放到了天空中。
“爷爷,真的有天堂吗?”
“有啊。”
“那他能收到吗?”
“能,能收到。”
“爷爷你也会死吗?”
“人老了,都得死。要不死,人越来越多,地球上就站不下啦。以后爷爷不在了,你想爷爷了,就写封信寄到天堂,爷爷是邮递员,第一个就能看到。”
来源于《天堂回信》电影台词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看这部电影时,我十二岁,距离外婆去世已好几年。
外婆去世那年,脑子经常迷糊,平时都躺在床上闭目养神。
只有我走过去叫外婆时,她才会眼睛一亮,紧紧抓住我的手咧嘴笑,露出嘴里仅剩的一颗牙齿。
“妹妹,你知道人死了会变成啥吗?”
“变成啥?”
“变成天上的星星。你看那天上星星密密麻麻,都是逝去的人。”
“外婆你也会死吗?”
“会啊。外婆死了,就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你照个亮。”
十二岁的我,坐在电视机前,回想起这一幕,泪流满面。
我一下子明白了,外婆去世前为什么要和我说那些话。
和晨晨爷爷一样,他们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他们不怕离去,怕的是自己爱的人,无法面对这份死别。
所以,才会去创造出一个念想,天堂也好、星星也罢,都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思念有个去处。
3
或许是有了爷爷的铺垫在前,晨晨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好朋友荷兰猪意外离开了,因为感情至深,晨晨抑制不住地号啕大哭。但最终他还是平静了下来,和小伙伴一起找了一个地,安葬了荷兰猪。
晨晨在荷兰猪的坟边放了一个小小的风筝,他相信爷爷说的,风筝可以把他的话捎给在天堂的荷兰猪。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这是晨晨第一次自己消化死亡带来的悲伤,也暗示了晨晨的成长。
这段小插曲,为之后爷爷离去时晨晨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面对最亲爱的爷爷的离开,晨晨没有哭,没有悲伤得不能自己,而是坦然地为爷爷庆祝了最后一个生日。
一根根点亮的生日蜡烛,烛光里的爷爷,安详地躺在那里,就像是睡着了。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其实,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惧怕死亡,是因为惧怕失去爱。
当孩子发现,死亡能带走一个人的生命,却带不走这个人留下的痕迹时,这种恐惧就会减弱很多。
爷爷虽然离开了,但他和晨晨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个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活着的证据。
爷爷每天骑三轮车送晨晨上幼儿园,经过的那条小路,一直都在。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晨晨闷闷不乐时,爷爷会小心调侃:“咦?今儿个也不打雷,也不下雨,怎么蔫蔫的?”
每次吃饭,爷爷总忍不住把最好的菜夹给晨晨。
晨晨调皮,光着脚丫在屋里跑来跑去,爷爷一边嗔怪,一边又担心他着凉,拿着鞋追过去……
这些细节都留在了晨晨的记忆里。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而懂事的晨晨,常说的那句口头禅:“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也迎风而上,跟随爷爷去了天堂。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最终,我们发现,爱是不会因为离别而消逝的。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完电影,千寻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如果所有人都不死,会怎么样呢?”
我很高兴,她能坦然地与我探讨生死。
这真是一个听起来就很美好的前提啊,如果没有死亡,那些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就永远都不会消逝,我的外婆就能永远陪在我身边,而我也能永远陪在千寻身边。
可细思又觉得不对。
如果一个人永远都不会消逝,没有了“失去”,对当下所拥有的,会不会就少了珍惜呢?
小时候,外婆问我长大后想做什么。我总是说:“长大后要挣很多钱,给外婆买最软和最好吃的点心!”每次听到这里,外婆就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我长大了,可以买很多很多好吃的点心了,但外婆永远都吃不到了。再多的钱,也没有办法弥补我们和亲人逝去的时光。
所以我会想:
如果不是死亡的存在,不是每一段生命都将终止,我们又怎会清晰的看见陪伴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以及我们的父母和他们的孙子孙女相处的时间,在一点点流逝,用一天,少一天呢?
原来,清明节不只是用来缅怀故人的,它也是在提醒我们活着的人,要怀着“向死而生”的心,珍惜身边的人。
部分图片来自图虫&视频截图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如果我们住在彼此心里,
死亡就不是分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用心带娃,用心观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心得、国内教育实践,为3-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专业、国际化的教育指引。
精彩微课推荐: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哈哈儿童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哈哈儿童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