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如期而至,借此,我们好好聊一聊死亡这件谁也无法回避的事情。让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开始:人类到底能活多久?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大师们如何看待死亡?
2018年7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包含3836名意大利老年人的数据库,这些老年人在2009年至2015年间已经105岁,然后科学家分析了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通常,人类的死亡率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很高,在早期下降,在30多岁时再次攀升,在70多岁和80多岁时急剧上升。然而,在这些高龄意大利人中,死亡率似乎已经停止上升。人口学家肯尼斯·w·瓦赫特表示,死亡率的提高甚至延伸到这些极端的年龄,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达到人类的最高寿命。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分子医学实验室主任理查德·贝利沃在自己的书《活着有多久》中表示,死亡不可避免,但人类仍然有十足的可能在非常健康的状态下老去,并最终完全自然地溘然而逝,那些百岁老人为我们清晰地验证了:短暂利落的死亡,是健康人生的完美句号。贝利沃博士表示,想要延长寿命,就要及时预防慢性病,那么该如何预防慢性病呢?1、不吸烟;2、控制体重;3、多吃水果、蔬菜;4、每天30分钟以上的体育运动;5、减少高糖、高油脂、高盐食物消耗。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至今从科学界得到的答案似乎依然模糊,尽管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不可知的。我们唯一了解到的是那些在医疗事故中死亡后又苏醒过来的人的描述,2018年9月15日,德国《明镜》杂志对死而复生的人们进行了采访,不论这些病人经历了怎样的死亡,他们均表示,进入死亡的瞬间,他们一下子坦然、宁静了,虽然一部分人仍然害怕死亡的再次降临,但是他们不再担心死亡的过程。
那为什么濒死的人眼前会出现类似翻书一样翻看自己的人生、或与已逝的亲人的对谈、或感觉自己飘起来的体验呢?《新闻周刊》2018年10月18日的报道中表示,如果人体死亡,他的脑细胞仍然需要几天时间,甚至可能更长时间,才能退化到它们无法再存活的程度。而这一过程中,我们会产生一种意识,它组成了我们的自我、思想、感觉、情感——而这个实体,似乎不会因为我们已经跨过死亡的门槛而消失,它似乎在继续运作,但是它会逗留多久,科学家不得而知。
我们可以从名人身上学到更多,因为他们的一生都生活在公众视野中,死后其实也无法逃脱被关注。2013年4月10日的《时代》杂志,报道了那些已故的大师们的临终宣言,美国幽默家阿尔特·巴克沃德在2007年1月去世的第二天,他的儿子上传了一段他生前最后的视频,他在视频中轻松地说:“嗨,我是阿尔特·巴克沃德,我刚去世哦。”《时代》对这位幽默大师的评论是,当名人愿意带着死亡走向公众,可以说,他们是在指导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临终前表示,当我们能够说“我将死去”时,我们就开始了一段更诚实的死亡之旅,而不是傻笑、愤怒或求助于古老的迷信。
还有哪些大师,从科学的角度,求真数年,最终解答了关于死亡的真相。快来中读——听“死亡书单 | 未知‘逃不过的’死,焉知‘精彩的’生?”,似乎我们想明白了“死亡”,也看清楚了自己的过往、当下和未来。就像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让我们跟随这份死亡书单,从科学、务实的角度,与大师一起漫谈死亡,精彩生活。
01《死后的世界》
“他们用自杀的方法想要逃避的冲突,在他们死后仍然存在,而且更加纠缠不清。在脱离身体的状态里,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完全无能为力,而且他们必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不幸后果接踵而至。”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2《打开一颗心》
“心脏手术都有风险。既然做了外科医生,就要一意前行,绝不回望。一台手术做完,就接着治疗下一个病人,我们总是期盼更好的结果,从不怀疑。”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3《活着有多久》
“人们习惯于过度消费,对成功的定义更多地局限在对物质和权力的占有,而越来越忽视反思生命的脆弱,死亡也就被看作人生中终极的悲剧事件,普遍地被简单粗暴地忽视、逃避甚至否认。”
人们习惯于过度消费,对成功的定义更多地局限在对物质和权力的占有,而越来越忽视反思生命的脆弱,死亡也就被看作人生中终极的悲剧事件,普遍地被简单粗暴地忽视、逃避甚至否认。
04《癌症·真相》
“其实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癌症这个病,而是生活里挥之不去的对于未知的恐惧的阴霾。”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05《死亡晚餐派对》
“当博托内看到丝瓜海绵时,心中一震。“约瑟芬把海绵带过来时,”他回想,“还有点湿湿的,当你一挤,还流出一些绿色的水。”博托内博士很清楚PA所带的颜色——pyoverdin与pyocyanin。从丝瓜海绵流出的绿色液体,很显然就含有这些色素。他心想海绵可能有细菌,于是送检。果真验出PA菌。”
▲点击图片可收听书中详细内容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