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食补」作为一种文化,自然有它的道理。
以前冬季食物相对匮乏,而到了春天,蔬菜水果鸡鸭鱼禽都在快速生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食物。
这个时候不多吃点,更待何时?
但是在今天,大家已经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前的观念要更新。
春季依旧要补,但是要科学地补!
水果:随身携带的营养仓库
水果中富含丰富的纤维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营养仓库」。
不信?那咱们来瞧瞧水果到底有哪些营养。
芒果、柑橘,木瓜、山楂等富含胡萝卜素
枣类、柑橘类和浆果类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
芭蕉、梨、红富士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
鲜枣、柑橘和蜜橘钙含量相对丰富
香蕉、黑加仑、枣、红果、龙眼等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钾元素
而且水果携带方便,随时吃随时摄取营养,非常方便。
那么春天有什么最值得吃的水果吗?
草莓是首选。
然而每到草莓上市的季节,都会有很多关于吃草莓不好的说法,其实那都是谣言。
图片来源:真实截图
草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每 100 克草莓中,就有 58.8 毫克维生素 C,远远胜过苹果、梨子等一众水果。
草莓中的膳食纤维也很多丰富,可以有效防止便秘,保持便便通畅。
最难能可贵的是,草莓居然含糖量和热量也很低!
如果你想吃甜食又怕长胖,那草莓简直就是完美的选择!
要是因为谣言错过它,那就亏大了。
图片来源:giphy.com
蔬菜:颜色越深越有营养
你要是想吃得更营养些,一定要多吃深色蔬菜。因为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要优于浅色蔬菜。
所谓深色蔬菜,指的是深绿色、红色、橘色和紫红色的蔬菜。
这些蔬菜富含纤维素、膳食多糖、胡萝卜素尤其是 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 A 的主要来源。
图片来源:giphy.com
每年都有人要给应季蔬菜扣「有毒」的黑锅,比如空心菜。
他们说空心菜是外国人用来吸收土地里的重金属元素的,非常「毒」,外国人都不吃,我们中国人也不要吃。
这种说法气得想打人!
空心菜才没有吸收毒素的功能,而且严格来说,几乎任何蔬菜都能检查出重金属。
另外检出 ≠ 有害,如果重金属的量本来就不超标,那么也用不着纠结怎么去除。
糖类:粗粮细粮都要吃
添加糖请不要碰
很多人在春季减肥的时候,往往不吃主食,其实完全没必要。
主食都含大量碳水化合物,俗称「糖类」,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并不是长胖的祸首。
除了精白米面,交替变化吃各种粗粮全谷、薯类、杂豆等,这样既营养健康又不会发胖。
真正不要碰的「糖类」是添加糖,它就潜伏在饮料零食当中。
现在很多人喜欢喝碳酸饮料、加工果汁、奶茶或者咖啡饮品,因为它们味道好而且还能让人心情愉悦。
要是你想远离糖,远离胖,想要健康,试试把饮料换成茶,原因有四:
不含添加糖,口感好,不给你长胖的机会
含有咖啡因,让你工作更提神
富含茶多酚,具有抗氧化功能,对健康有积极作用
养生还显得有文化
图片来源:giphy.com
春天喝春茶,更是一种享受。不过有人说「喝春茶等于喝农药」,这绝对是「陷害」。
春茶出芽时一般不会打农药,因为害虫还没准备好生长出来呢。
何况一般人每天喝不到 20 克茶叶,就算残留农药溶解到茶水中,含量也是微乎其微,不会伤害健康。
奶类:鱼禽肉蛋奶,奶要天天喝
肉类食品确实也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像鱼虾蟹、鸡鸭禽、猪牛羊肉以及蛋类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质都属于「优质蛋白质」。
能为人体提供重要的氨基酸来源和营养,还具有免疫保护和抗感染等功能。
但这不是你每天「大口吃肉」的借口,吃肉是有限度的:
鱼肉禽肉建议每日摄入量为 50~100 克
猪牛羊肉建议每日摄入量为 50 克
动物内脏建议每周吃 1~2 次,每次 50 克
同样是补充「优质蛋白质」,虽然你不能多吃肉类,但是你能多喝奶啊!
还有人专门写文章夸「春天喝牛奶好处多」。这些人能不能讲一些靠谱的东西啊。
图片来源:真实截图
实际上,牛奶不仅要春天喝,更要天天喝!
因为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的天然食品,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 A 和钙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大家每天吃 300 g 乳制品,大概就是一杯(300 mL)牛奶,比每天吃的肉类的量还要多哦!
300 mL 牛奶大约就可以提供 312 mg 的钙,占到推荐钙摄入量的近 40%,可以说是补钙首选。
图片来源:giphy.com
而且早上喝牛奶,用牛奶搭配面包、麦片等谷物主食,可以加强早餐营养价值,延缓饭后血糖上升,更不容易饿。
晚上饿了也可以喝杯牛奶,不仅营养、方便、不易过量,而且热量也比较低。
现在是 5 点多,你应该有点小饿小渴,读完文章就去喝杯牛奶吧!
-广告-
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优质纯净牧场,到严格甄选奶牛品种,a2 Milk TM 提供美味、天然、新鲜的 A2 蛋白质牛奶。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封面图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责编:屠屠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丁香医生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