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全世界一半胃病患者在中国,专家提示保护好胃黏膜是关键!

作者:健康时报 来源:健康时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10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据统计显示,中国胃病新发病例已经接近全世界胃病人数的一半,胃病已经成为中国之殇。


胃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多发于35岁以上人群,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胃炎、胃溃疡已呈现年轻化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主任医师孟捷教授表示,年轻人三餐不规律,爱吃的热辣食品、烧烤、火锅等都是刺激性食物。另外,经常吸烟也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加上三餐不规律,更加导致胃炎、胃溃疡的发病几率提高,一旦患上胃炎、胃溃疡就很难好,容易反反复复,这就是我们熟称的“老胃病”了,这主要是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的。



胃病不小觑,关乎全身健康

胃部是人体内最主要的器官,它是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是靠肠胃吸收的。如果患上了胃病,那么就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而且还使肠胃不能正常的吸收所需要的营养,从而也就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胃病是一种慢性病,缺乏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饱胀、暧气,少数有食欲减退、恶心。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疼痛,可于进食后立即出现。因胃病的病变在胃黏膜层,确诊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辅以胃分泌检查。



胃病老反复,3种方式联合治疗

据孟捷教授介绍,胃病是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主要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三种疾病占了胃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这三种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的损伤。


胃病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方可获得良效或痊愈。一般来说,经过科学的治疗,胃病可慢慢康复。若长期不治少数有癌变可能,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积极治疗胃病,是阻断其向癌症发展的有效手段。


治疗胃病时,一般需进行联合和疗程治疗。


① 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


② 其次如果胃酸过多,就选用抑酸剂的药物如碱性制酸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和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拉索拉唑等,都有抑酸作用,


③ 再次胃黏膜保护剂常用的西药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硫糖铝、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等。


一般在治疗胃病时,需要抗菌+抑酸+胃黏膜保护,三种联合应用。


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


胃病修复胃黏膜是关键,中药白及来帮忙


一般来说,黏膜没有修复好,才是导致胃病总反反复复的根本原因。


在中草药中,修复胃黏膜最好的药材为白及。白及有收敛止血的功效,具有抗溃疡的作用,白及具有高度的粘性,可在胃内形成胶状膜,能促使溃疡面愈合;再加上白及中含有的有益成分,对于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菌作用,能形成保护膜,从而起到防止胃部感染的作用。




白及虽可以止血、抑菌、抗溃疡,但不能单用一味药物,还是需要根据具体胃病情况,配合相应的抗菌药、抑酸药等。


在治疗胃炎、胃溃疡的中成药中,以(葵花)胃康灵为例,该药以出自《伤寒论》的千年古方《芍药甘草汤》为基础,配以三七、白及、茯苓、延胡索、海螵蛸、颠茄浸膏等药物组方而成,是专门治疗老胃病反复发作的药物。




老胃病,易反复十分令人头疼,因此对胃病一定要重视,积极预防。


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健康饮食、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胃病患者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患了胃病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认,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和用药。

阅读40248
全世界 中国 
举报0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号:jksb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健康时报

微信号:jksb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