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长大,从咿呀学语,到摇摇晃晃学走路,转眼间,孩子就要入园了。
想让宝宝早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拥有基本的自理能力,我们做父母的就不能忽视宝宝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不仅能让孩子懂得如何穿衣、如何收拾自己的东西,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更能够为宝宝的自理能力打下基础,培养出一个独立性强的孩子。
那该如何培养宝宝的好习惯呢?今天,我们就请贝妈来说一说。
197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被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
是在幼儿园。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幼儿时期是构建内部规则的关键时期,为接下来参加集体学习环境打下基础。
很多时候,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叠加的,在 0~6 岁阶段,比起知识抢跑,更重要的是习惯养成。
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在学龄前,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哪些好习惯。
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玩耍来释放天性,但是,在孩子行动探索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约束,有规律的健康作息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应该在上学前明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多长时间做一件事,做不完会怎么样。
比如,在我们家的晚上睡觉流程里,一般会先让孩子自己自由玩耍一会儿,然后洗脸刷牙,读故事,最后睡觉。
有的时候,孩子遇到喜欢的玩具或游戏,会想要无限制地一直玩下去。
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你可以多玩一会儿这个游戏,但是今晚就没有时间讲故事了哦」。
慢慢的,他开始理解时间的有限性,两个同样喜欢的事情是需要分配时间取舍的。
通过为小孩子建立可靠的日常惯例,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转换就会变得容易。
习惯了固定作息规律的孩子,将来到了学习中也会更有秩序感,懂得如何分配玩耍和学习的时间。
具象的流程图是能够很好地帮助 0~3 岁孩子建立秩序感的辅助工具,借助这个早安/晚安流程图,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一些活动的先后顺序。
作为奖励,每次完成了一项任务,我们可以在流程表对应的位置贴上一个小贴纸。
为了方便大家,丁香妈妈教育设计团队专门设计了一套早安/晚安流程图片,文末就可以下载高清原版图片哦。
鼓励孩子
参与家务事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有很多长辈带娃,会觉得让小孩子做家务是「瞎捣乱」。殊不知学龄前的孩子总是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浓厚兴趣的。
也许他们做的不够完美,但是在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会找到做家务事的乐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我的孩子现在 3 岁,从 1 岁半开始,我便会邀请他和我一起整理玩具,扔垃圾,擦桌子。
以下是不同年龄孩子对应的可以完成的家务表,爸爸妈妈们可以对照着让孩子放手去锻炼。
家务表由丁香妈妈教育设计团队专门设计,专属宝宝的独特家务表,文末即可下载。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教育设计团队
集中注意力
做一件事情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孩子入学后,有部分家长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专注力不够而着急。
上课时左顾右盼,思想开小差,有时候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听不见记不清;写作业时在椅子上坐不到 5 分钟,一会起来喝水、上厕所,一会嚷嚷着笔不好用、肚子饿了要吃东西……
其实良好的专注力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比如,在宝宝小时候玩玩具或看动画片的时候,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时机。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玩耍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直打断孩子。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做事的持续性缩短,对于创造性的任务也失去兴趣。
其实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尤其是玩玩具,画画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家长要尽量做到不打扰。
学会耐心
听别人讲话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创意
在学校里,老师会进行提问,和小朋友们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不会倾听的孩子就会丢失很多信息。
因此,学会耐心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个需要提前培养的好习惯。
「倾听涂色」是个很有趣的训练倾听能力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将下面的互动模版打印出来,让孩子根据我们的指令在纸上完成相应的任务。
比如,我们可以发出指令,「请将地板涂成黄色」
再比如,「读出黑板上方的英文字母,并将它们涂上颜色」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教育设计团队
玩游戏的过程,既达到了玩耍放松的目的,又培养了孩子倾听的能力。
总之,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让日后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但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父母的身体力行与悉心陪伴。
从现在开始,耐心引导孩子培养好这几个小习惯吧!
培养好习惯
没有配套练习卡片怎么行?!
福利来了!
扫码关注 丁香妈妈教育
对话框回复 卡片
就可以 免费 领取练习卡片
一起陪孩子玩起来吧!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丁香医生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