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三联生活周刊》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培养创造力”的沙龙。活动特邀《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袁越、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共同探讨关于创造力的种种。
精华摘要
袁越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如何培养创造力?
我从小就喜欢思考一些严肃的问题,工作后,《三联生活周刊》给了我机会,让我做一些自己想做的选题,比如“人类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个是“人类从哪里来的”,主要讲人类进化;第二是“人类到底能活多久?”,副标题是“抗衰老科学指南”;最后一个,我写了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大的一个能力,另外,人类未来会面临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必须用创造力去应对未知的危险。
创造力的定义是什么?在我看来,首先是新颖,你不能复制别人。其次一定要有用,没有用的创造力是没有价值的。
按照这个定义,创造力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健谈者,他们头脑灵活,妙语连珠,总能在对话中让对方感到愉悦;第二种是喜欢体验新奇事物的人,他们从不墨守成规,敢于冒险,总能通过自己的人生故事让旁观者体会到新鲜的刺激。最后一种是创造出全新的知识或者艺术来改变社会的人,比如达芬奇、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
J.P.Guilford
创造力是可以被研究的。一个例子是二战时J.P.Guilford成立了一个心理学部门,专门为美国空军筛选善于空中应变的人。他提出了“创商”,认为“智商”测的是人类的聚敛性思维,“创商”测的是发散性思维。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二战后,美国学术界成立了一东一西两个创造力研究所,西边在南加大,东边在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创造力研究所的领导人叫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摆脱了需要靠神秘药物提高创造力的思路,通过采访各个领域有创造力的人,总结出创造力诞生的五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洞悉时刻、评价期、精心制作期。
徐冰的作品《天书》符合创造力五阶段
其中洞悉时刻通俗来讲就是灵机一动,这是怎么来的呢?首先需要解释一下创意的物理基础是什么。人脑是什么?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平均有1000亿个神经元,是银河系恒星数量的两倍,每个神经元平均和1000个神经元连接,一乘下来人脑中的连接绝对是天文数字。人脑中的神经长度加起来是16.5万公里,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人脑是这个世界或者宇宙最复杂的东西。我们所有的想法、知识和创造力都源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机构。人脑之间的连接叫神经突触,这个连接可以连上也可以连不上,这取决于神经信号在里面传的时间或者强度,所以人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可塑性的东西。
什么叫思想?为什么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因为连接方式不一样,可以说任何一个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组特定神经元的特定连接方式。创造就是一种新的连接方式。照这个思路来看,智商是解决一个固定问题的能力,创商就是想出此前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用的就是神经连接的广度的能力。也就是说智商是神经信号从a到b的速度,速度越快智商越高,创商是神经元从a到b再到c、d……通过这个过程,你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创意和想法。
换句话说,提高创造力首先需要增加知识面,因为创意来于不同的连接,如果你大脑里没有这种连接,你就创造不出新的东西。然后需要不断试错,很多连接都是胡思乱想的,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连接才能最终被固定下来,变成你的意识。
我在写创造力选题时,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明白创造力是有边界的。Stuart Kauffman曾在2002年提出相邻可能理论(Adjacent Possible),意思是创造不是飞跃,而是对边界的一次次扩展。达尔文和牛顿都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创造力是在同时代的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爱因斯坦是个例外,他的步子迈得非常大,正因如此,爱因斯坦才能成为千年不遇的人才。
另外就是扎堆现象,很多科学发现是在同一时间段被好几个互相间没有联系的人独立地发现的,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与之同时代的华莱士也提出了进化论的想法。我还看过一篇论文中讲过这个现象,那篇论文统计了过去几百年的各种科学发现,找到了148个案例,发现很多发明都不是一个天才灵光乍现的想法,而是当所有条件具备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这是一个天才越来越少越来越老的时代,因为各行各业已经进步得如此之远。未来想做创造力的工作是很残酷的,要做好准备,做好牺牲。合作才是王道,单打独斗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少,像爱因斯坦这种个例,我相信将来很可能不会存在。
去年,我采访了比尔·盖茨的高智发明实验室,这里诞生了很多新鲜技术被运用到非洲。这里空间很大,工位开放,彼此无障碍交流想法,盖茨在这里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如何培养创造力?生命需要水,液态水几乎可以溶解所有东西,它给很多不同的分子提供了互相碰撞的机会,分子碰撞后形成新的结构,然后保留一段时间,看看是否有价值,所以生命离不开液态水。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们的创造力也要打造一个液态网络,曾经公司里会有格子间,有人建议使用开放式办公,同事彼此没有隔板,可以随意说话,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公司的创造力提升了。有人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全流动式办公,想坐哪儿就坐哪儿,结果创造力又下来了。格子间是固体,开放式办公就是液体,全流动式办公就是气体,提高创造力需要建设一个液态网络,要给不同的信息和人以碰撞的机会,给每个人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去琢磨,这样,创造力才会发展。
李一诺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从成功的地方学习创新
什么是创新?创新和解决问题不一样,比如以色列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发明了滴灌技术,这是他们对国际农业很大的贡献。最初这个滴灌技术的发明是来源于一个人对沙漠树木生存问题的好奇,通过研究发现了树木底下有自然的滴灌体系。他的出发点或许不是最有用的,但是创新的结果是有价值的。
《养育下一代创新者》的犹太作者Ami,提出了三个有趣的概念,首先是“混沌”,比如孩子的房间是极乱的,但这种混沌有利于创新。在混沌中,可以拓宽孩子的边界,培养创造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事先设置给孩子探索的边界。第二点是“离经叛道:无所畏惧的胆识”,Ami有一个做编程的公司,在中国和以色列都有分公司,他提到面对中国的团队时,只需要安排事情员工们都会服从,而在以色列这样做的话,就会有提出异议的人。第三个点是“敢于冒险”,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敢于真正冒险的人其实越来越少,于是创新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图源网络
什么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有创新?要让孩子有足够的非结构化的时间。结构化的时间就是孩子一天上几节课,每节课都做什么。比如现在很多学校课程推崇“开齐开全”,把孩子时间都占满,但这是反创新的。孩子去创新是需要时间、空间、自由和简单的材料的。
图源网络
最后讲一下创新有什么用?比尔·盖茨投资了个实验室叫“Global good”,这里的科研人员正在解决的都是穷人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卫生领域至今为止性价比最高的一个创新就是疫苗,疫苗在世界上叫“解决老问题和创造新现实”。疫苗的普及中有很多困难,比如最重要的一个困难就是运输,因为疫苗是生物制品,需要冷链运输,如何把疫苗运到一些没电、也没路的僻远地方就成了一个挑战。比尔·盖茨通过Global Good发出“全球招募”,寻找一种便携且功能强大,适应非洲环境的疫苗保存设备。后来中国的企业家就制造出来了一款名为Arktek的疫苗冷藏箱,这个冷藏箱只用冰,无需插电,就能使内部温度保持在0-10摄氏度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其实有很多创新看起来不那么高级,比如防蚊子的创新。疟疾是一种通过蚊子传播的疾病,在这个世界上,现在还有 30 亿人受到它的威胁、每年有 2 亿人得病,50 万人死亡,更可怕的是其中死亡的 70% 是5岁以下的儿童。但因为疟疾主要发生在非洲和其他欠发达国家,为他们研发药物无钱可赚,无利可图。一方面,市场机制虽然强大,但在世界边缘,市场无法为穷人服务。
由盖茨基金会提供研发资助的机构研发出了一项名为“诱惑糖饵”(ATSB)的新工具。ATSB由一张纸大小的塑料薄膜制成,表面覆盖着液体囊球,里面包裹着含糖物质和杀虫剂。液体囊球的表面是一种特殊材料的薄膜,散发出诱惑的气味,蚊子的口器能穿过薄膜进食,但其他授粉昆虫却无法穿透。就这样,因为一个个不断地创新,蚊子数量正在慢慢下降。
大家可能不知道,全世界还有25亿人使用的是非常简陋的厕所。使用者不仅面临蝇飞蛆爬,臭味逼人的恶劣环境,更重要的问题是:粪便尿液排放/存储在庭前院后的化粪池或旱厕土坑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及饮用水源缺乏有效隔离,这导致全球每年因为水源性传染病造成大约150万人死亡,其中多数是5岁以下的儿童。与传统的下水道系统不同,改造后的创新厕所可利用人类排泄物获取能量,用来杀灭水中的病菌,最终获得可供人洗涮使用的安全无菌水,而人类的粪便也能得到重新利用,成为一种健康、无臭的肥料。我们把这个称为“厕所革命”。
举这些例子,其实想要告诉大家,创新应用的场景是非常非常多,可以应用的场景非常多。越是在这些小问题里,有可能越需要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对谈碰撞
如何区分胡思乱想和创造力?土摩托说的价值判断,在艺术上就比较模糊。比如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他是幸运的,他做的每一个创造都会迅速获得大家的反馈,但像梵高这样的,死后几十年才会得到反馈。两位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我在文章中也曾写过,确实有价值判断延时的问题。艺术没有固定标准的,在艺术领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很多艺术家是善于经营自己的。另外,比如爵士乐的即兴演奏,就是在一首歌曲的旋律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化,音乐家怎么变化?他需要立刻判断出脑中的旋律好不好听,这个能力强,这个人的即兴演奏才好。比如写了很多好曲子的罗大佑,他有两个非常强的能力,一个是迅速辨别脑中旋律好听与否的能力,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大部分是正确的。第二就是他能够迅速判断出这个旋律是否已经被别人弹过了。罗大佑的这两项能力非常强,所以他才能成为今天的罗大佑。你的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艺术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很难解释,它跟科学领域不一样,在科学领域,创造力的五个阶段必须是完整的,不然就是半途而废。
我觉得能够打动人的艺术都是对真实的表达,和对世界的一种善意(也就是价值取向,这个很难讲,因为价值取向受时代局限)。作为艺术家如果可以坚持这两点,即便当时被埋没,后来也是会被后世发现的。其中真实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的,因为真实远比随波逐流要困难。你刚才所讲的两位艺术家,其实都可以说是选择了一条比较困难的路,当然他们不是为了选择困,而是想要真实,最终他们都经受住了时代的检验。
无论是我们杂志,还是当代的这种语境,我们都只关注成功者,提及艺术家就是达芬奇、梵高之类的,但其实失败者的数量远比成功者要多得多,这可能说明艺术的大部分结果是失败的。
土摩托的话让我也很有感触,大概五年前,我在西班牙马德里参观了一个私人收藏家的博物馆,里面印象派作品特别多,相比那些大的博物馆的印象派作品,这个私人博物馆的藏品明显逊色很多,当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想到了那些被时代淹没的艺术品,曾经那些艺术家也很努力,他们也在创造美,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艺术只关注成功者的事实是无法更改的,它就是只能看到能够被看到的。
这就是我讲的创造力五阶段,创造力不是灵感一现就结束,后面两步其实更关键。如果你是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或许这个想法本身就值钱,但如果你是个艺术家,无论你画画多么厉害,你都需要后期花很多时间去把作品卖掉或者让更多人喜欢。很多有创作欲望的人需要明白,第三阶段不是结束,后面还有两个更艰难的工作在等着你。
两位都是学生物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创造力在人的一生中是否有某个最为迸发的时期?
照理说应该是年轻的时候,这时候,你的神经网络很容易达成新的连接方式,问题是年轻的时候脑袋里又没有那么多存货,不知道往哪里连也是个问题。我觉得,创造力的年龄跟不同领域有特别大的关系,为什么数学家特别容易在年轻的时候出成绩?心理学家成名会比较晚?道理很简单,数学的成败标准是固定的,一个孩子提出一个想法,证明是对的就可以,所以数学家年轻就可以成名。但是心理学家提出的是理论,标准不那么固定就会有争议,所以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成名。标准越固定的领域,越容易少年成才。
我觉得大概在30到45岁之间,因为年轻的时候你可能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当时很多事情是不通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经历了更多,越来越多的事情就能make sense(说得通)。
当然,老了也不是不行,我觉得年轻更多指的不是你的物理年龄,而是你能不能始终敏锐积极地思考,大脑就像是一个机器,只要你是健康的,那么它就是一个越用越好的机器。
从方法论上,我们在训练和培养孩子方面,是否可以创造极端环境激发创造力?
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创造力不是可以激发出来的,或者把孩子送到哪里受苦就可以逼出来的。它可以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中的挑战,比方说我们可以开车带孩子出门,然后跟他说你现在要想办法做公共交通带我回家。培养孩子创造力时,你可能唯一需要的就是把你脑子里的墙拿掉,不设防地进行随时随地的创造力训练。
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我们的创造力?
跟盖茨老师学习,他读书特别广泛,每年都会推荐一些书单,我都很惊讶他的阅读范围之广,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创造力。另外,不要被算法左右,跳出自己的圈子,你要学会去寻找那些未曾体验过的,或者没有掌握过的知识。盖茨书单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开始。
曾经有个采访要求盖茨先生用三个词形容自己,他脱口而出的就是:Reader、Learner、Teacher,这三个标签都是很私人化的,他也提到,这三点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去做。
另外,盖茨在面对问题时总是会想:我在其中可以做些什么?而且他总是想办法去做得更好。创造力的一个源泉是当我们不断地面对着真实的问题——看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我曾经采访过艺术家霍克尼,他分享自己为什么能做出这些作品,是因为他看世界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看到障碍,是想办法绕过去,他是去体验、改变那些障碍,然后再想办法越过去。他不会选择最捷径的方法。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有创造力的人的相似之处。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