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因为一起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人们对汽车消费环境产生了空前的关注:4S店巧立名目的各种收费为什么能大行其道?事件踢爆的众多行业潜规则真的不可改变吗?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出现20多年来首次下滑,在行业告别高增长的背景下,消费者买车如何放心舒心,如何疏通影响汽车消费的痛点,促进汽车消费最终靠什么?
《央视财经评论》五一特别策划,“改善消费环境 短板怎么补”,5月2日聚焦汽车消费,邀请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和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深度解析。
李显君:整车企业与经销商要建立良性生态链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显君:维权事件涉及到的有些费用其实是在哪儿交的问题,比如保险费本身没有问题,就是到保险公司还是4S店交。但出现加价甚至乱立名目,有个原因不能忽视,就是整车厂给的返点比较少,利润比较薄,这样4S店要在其它环节去找。从这个角度看,整车企业跟经销商要形成良性的生态,在利益分配上要更合理。对经销商来说,搞增值服务没问题,但关键是要合理合法透明,消费者还得认可。
王冠:有钱不敢花 汽车行业亟需补齐短板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去年以来的汽车产销下滑,那到底是没有消费力?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消费意愿受到了抑制?
首先,是一个信任问题。中国人很长时间管奔驰叫大奔,为什么?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老百姓对顶级的、高大上的品牌的一种信任。现在维权事件余波未了,这个品牌还值得信任吗?另外,林林总总的收费,各种说不清道不明,我还敢找你买车吗?还有,维权成本更加难以估量,不能说车出了问题,谁都坐到机箱盖上然后再被拍视频,在全国广而告之吧?!
所以,如果这些痛点短板不能够有效解决,要遏止汽车消费下滑的势头,我觉得要打问号。
李显君:用服务销售社会化破除对4S店的过度依赖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显君:用车这块最主要的短板,我认为还是售后维修。这一块信息、价格不透明带来的问题很多人都有体会。4S店作用不可否认,但中国整个汽车销售太依赖4S店了,2018年整个新车售后4S店占79%,美国新车销售和售后服务4S店只占三分之一,很大一部分服务是由专业连锁店和社会服务提供的。所以,怎么打破这种垄断,往服务社会化、销售社会化走,这是一个重要着力方向。
李显君:中国仍处在消费增量市场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显君:美国市场跟中国比较像,人口多,空间大。2018年美国新车销量1700多万辆,二手车是4000多万辆,接近一比三;中国去年新车是2800多万辆,二手车交易接近1400万辆,差不多是新车的一半。什么时候我们的二手车销量超过新车销量,就进入了存量时代,但现在还是处在一个增量阶段。
王冠:盈利方式陈旧 亟需模式创新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思维就是卖产品,要么卖整车,要么卖配件,当然也会卖一些维修服务,基本上是在围绕差价做文章,而模式创新相对比较薄弱。
以美国为代表的汽车使用方式,在车行租车就很普遍,都是三年以内的新车,作为消费者来说,维修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包括上保险等等都是车行的事;
再看看日本丰田,从去年底超过5000家的专卖店已经不是卖车了,卖的实际上是会员。你把钱交给丰田之后,专卖店里所有的丰田车型,可以随时去换,当然未必一定是新车,既维护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和销售环节的博弈。眼下,我们的汽车市场,就很需要这样的创新。
李显君:汽车智能化网联化 适应年轻消费群体需求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显君:促销费首先抓需求,抓需求就要抓趋势。
现在有两个趋势,一个是销量下降,但消费升级,2018年12月份8万以下的车销量同比降了30%,但20万以上的仅仅占0.3%;再一个,就是智能化、网联化的趋势,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汽车,都要适应这个趋势和需求。中国消费群体越来越转向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成长于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他们的需求就是未来的增长点。
王冠:互联网时代谁都糊弄不了谁 品质升级才是硬道理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靠信息不对称耍小聪明挣钱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这种高度信息的流动和对称,一旦出现了舆情事件,就会形成多输的局面。奔驰车主维权事件就过去了吗?汽车品牌占到便宜了吗?更关键的消费者对行业的信心也可能被动摇了。
所以说品质升级才是硬道理,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不仅是汽车领域,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从传统的价格敏感,变成了品质敏感、服务价值敏感,这些方面做不到位,对行业的伤害会非常大。
李显君:企业政府要协同配合 疏通消费痛点 促进消费增长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显君:从企业而言一定要抓住产业发展新趋势,智能网联就是增量需求;从政府角度讲一定要优化消费环境,做好政策的存量释放,今年1月28日十部委发促进汽车消费六条,一定要做好落实,包括放宽皮卡进城限制范围,繁荣二手车市场,以及优化城市机动车管理措施,来释放需求。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来源:央视财经(ID:cctvyscj)
本文编辑:张爽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财经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