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科普】吃一碗泡面,胃真要消化32小时?爱吃的人有点慌......

作者:广东卫生信息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公众号
分享到:

05-02


平日宅在家里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WiFi、空调和零食?

No,no,no!

对于小编来说,还得再加一碗泡面,才算得上圆满。


不用惊讶,就是泡面



自己做,太麻烦!叫外卖,要等!

So,没有比泡面更适合肥宅的小编啦!

可是,一说起泡面,有关它的传言,又双叒叕要来了!


前阵子,“吃一碗泡面,32小时不消化”的传言,

再一次卷土重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综合家庭医生、养生每日推送及网络


吃一碗泡面,

胃32个小时还消化不完?



其实,这个传言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它实际上是个谣言,起源于人们的牵强附会。


2011年,美国的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拍摄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而方便面则仍有些许残余。


这个实验本来是为了观察食品的消化过程,但是一经网络传播,却被网友们错误解读为“吃了方便面,32小时还不消化”


看来,这届网友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加强啊!



实际上,关于泡面在胃里的消化时间,真相是:面饼的主要成分,最多2个小时,胃就能消化了。


其实,仔细看原料,我们会发现↓↓↓


方便面的面饼主要由小米粉和小麦粉构成。这其中,既有快消化淀粉,也有慢消化淀粉。前者仅需20分钟就可在人体内消化,后者也只需用2小时消化。


另外,经过加热的小米粉、小麦粉,消化速度会增快。可见,方便面并不是什么难消化的食物。


相信吃过泡面的人大概都有一种感受:一碗泡面下肚,瞬间觉得饱饱的,可没过多久,肚子就又饿了。


这种最真实的体验,也狠狠地打了这个传言的脸!



讲真,像泡面这种“能在短时间迅速给你幸福感”的东西,这样黑它,传谣人的良心不会痛吗?


一边为泡面“平反”,小编一边拿起一碗泡面。看着它,有两个问题,盘亘在本仙女的脑海中,久久不能离去。



为啥泡面一般建议泡3分钟?


讲真,对于小编来说,世界上最漫长但又让人充满期待的时间,非等泡面变软的这3分钟莫属了!



一般泡面包装上,会建议水煮或热水冲泡3分钟,但实际上,大家泡面的时间不定,有长有短。


着急了,随便热一热就能吃(小编是在说自己么),有时不小心忘记时间,一泡就是5分钟或更久。


通常情况下,泡面时间的长短,对泡面的口感影响不会太大。可是,即使这样,为啥厂家还建议大家泡3分钟呢?


其实,这个“3分钟”,是由泡面的发明人安藤百福,通过不间断地试验新品以及推销产品,从而建立起来的行业尺度。


从专业角度来说,3分钟属于一个心理学技巧。研究发现,面对美食时,3分钟不长不短,既可以给人持续的香味刺激,又能让等待的人胃口变好。


如何让你的泡面,

和包装上的一样诱人?


坦白讲,每次看到泡面包装上诱人的画面,小编都暗戳戳地流口水。但同时,包装上“图片仅供参考”几个字,又分分钟让小编幻想破灭!


难道想吃一碗香喷喷、美滋滋的泡面,真有那么难?



其实,为解决这个问题,网友们可是大开脑洞、开始了花式泡面新尝试!


什么泡面+火腿,泡面+卤蛋,这些都弱爆了!泡面+海苔,泡面+芝士,泡面+泡菜,泡面+板蓝根......为了给泡面的口味升级,网友们可没少花心思~


但在这小编必须提醒大家:


泡面成分单一、营养不均衡,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但其含有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很少,长期吃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


另外,泡面调料中含有过多盐分,再加上搭配的火腿、卤蛋、泡菜、芝士等,含有的盐分也不低,吃多了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损伤。



其实,想吃一碗好吃又健康的泡面,注意以下4点就行:

  • 方便面最好煮着吃;

  • 加入番茄、青菜和鸡蛋等,可补充方便面所缺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

  • 尽量不要把调味品全部放入,放一半即可;

  • 煮好后建议把方便面的汤倒掉,再兑上开水。


贴心提醒:经常吃方便面的人要多吃新鲜水果,多喝牛奶,多摄入不同肉类,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赵然然  责编:陈广泰


转发给身边的爱吃泡面的朋友吧~

猜你喜欢

【扩散】广东人注意!路边碰到这种小红土堆,赶紧远离

【扩散】3个孩子瞬间没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下发第1号预警!速看!

【吓人】2岁娃眼皮上突然冒出一个小黑点!医生:这东西会要命!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网站微信建设培训班主页报名


点个“在看”提醒大家!

阅读40188
举报0
关注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号:gh_4ea00880e1a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东卫生信息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