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运动补水的重要性,而功能性饮料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市面上的功能性饮料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宣传总在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健康的饮品。但你真的了解功能性饮料吗?
“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年轻就要醒着拼!”、“随时随地,XX回来!”......这些广告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运动健身的行列,市面上售卖的这类打着能够“缓解疲劳、补充能量”旗号的功能性饮料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功能性饮料的广告,这些广告又似乎如出一辙地在尝试告诉我们——饮用这类饮料是有好处的。
也正是因此,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今天,功能性饮料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远卓咨询2018年发布的《中国软饮料行业洞察》指出,近年来瓶装水、即饮茶饮料和功能饮料等细分市场所占的份额在不断提高,而碳酸饮料市场则进一步被蚕食。
功能性饮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健康的饮料,毕竟广告里宣传的其中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成分都是有益健康的。可是事实上,这些饮料到底有没有功效以及有什么功效,似乎又有不少消费者并不清楚。
在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究竟什么是功能性饮料。
功能饮料最初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1965年,Dr.Robert Cade为佛罗里达大学橄榄球队设计了一款含有水、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的饮料,它能够帮助人们从剧烈运动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其作用也很快得到了民众的认可。
不过查询了现行的有关饮料的国家标准(GB/T 10789-2015)后,笔者发现在国标分类中其实并没有“功能性饮料”这样的分类。如果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将这类饮料在国标中对号入座,它们应该属于特殊用途饮料,其中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和除了以上四种之外的其他特殊用途饮料。
国家标准中的饮料分类图。
按照国家标准中给出的解释,我们日常常见的所谓功能性饮料大都属于运动饮料或是能量饮料。仔细观察这些饮料的配方,会发现除了水之外大都会含有一些矿物质,钠、钾等电解质以及糖和维生素等成分,有些还含有氨基酸、牛磺酸、咖啡因等。
从配方设计来看,运动饮料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补水的同时补充在运动等大量体力消耗的过程中损耗的电解质和能量。在运动过程中,体温会升高,而机体为了降温就会排出水分来降低热量。只不过在水分散失的过程中,也会带走钠、钾物质。同时,糖原和血糖的减少会带来疲劳的感觉。这时就需要这种特制的饮料来帮助保持运动机体的酸碱和能量平衡,恢复身体状态。
经常看球或是关注体育的朋友们应该都见过运动员们在场边补水的场景,他们喝的东西有些是水,有些则是运动饮料的一种。只不过和我们能够买到的不同,球员们引用的运动饮料通常是由队内的营养师特别调配的,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运动饮料按照渗透压可分为高渗型、等渗型和低渗型,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场景。相比起来,运动饮料通常是不含气的,而一些能量饮料则会充入碳酸气,通常还会含有咖啡因等成分,以达到提神醒脑抗疲劳的作用。
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在选择这类饮料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口感。商家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点,因此在这些我们能够购买到的功能性饮料中,通常还会加入一些调节口感的添加剂等成分。
看起来,这类饮料似乎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提升运动表现、调整精神面貌。它们不仅有功效,而且还是健康饮品的代名词,这正是一直以来功能性饮料的宣传广告带给我们的印象。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恐怕也未必。
首先,功能性饮料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儿童、老年人以及其他一些身体机能较弱的群体,就不适合饮用一些功能饮料。宾州州立大学医疗协会初级保健运动医师格勒尔(Katie Gloyer)表示,含咖啡因的一些能量饮料对儿童健康不利。而罹患高血压的人则不适宜大量饮用运动饮料,因为运动饮料所含有的钠离子会增加机体的心脏负担。
即使对于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功能性饮料也并不一定等同于健康的饮品。一些能量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虽然能够提供能提供短程的大脑兴奋,从而产生抗疲劳的功效,但是长期大量饮用也会带来精神焦虑、失眠等健康问题。正因如此,尽管咖啡因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是一种被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都有严格的限量标准。
其次,功能性饮料很多时候并不是必要的。美国儿科学会指出,虽然运动饮料厂商称其产品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参加正常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其实并不需要专门补充电解质。宾夕法尼亚州健康医疗中心初级保健运动医学主任马修·希尔维斯(Matthew Silvis)博士也指出,只有一些持续或大强度的运动后才需要补充运动饮料,但大部分年轻人的运动并未达到这一程度。由于运动饮料中通常会含有大量的糖,热量较高,在不必要的时候摄入反而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
在运动量没达到一定程度时,根本不需要喝运动饮料。
通过以上的了解不难发现,功能性饮料其实是有其特殊的使用人群和特殊的作用的,只有在正确的时机正确饮用,它才是对健康有利的。作为商家自然可以宣传好的方面,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好的东西都是适合自己的。同时这里还存在一个很简单的“过犹不及”的问题:即使它是好的且适合自己,也不等同于越多越好。
况且正如上文提及的,目前我国的国家标准中事实上并无“功能性饮料”这一分类,也就意味着关于这类饮料并无统一标准。每家饮料商的配方都不同,它们各自究竟有多大的功效需要进一步考察。目前仅有的关于运动饮料的国标(GB 15266-2009)出台于2009年,不过在2017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饮料行业团体标准 《运动饮料》(T/CBIA 002-2017),对其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已经明白功能性饮料不能想喝多少就喝多少,那种把功能性饮料当水喝的做法更是不可取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能量呢?
是否需要补充能量首先要看运动量。在运动量不大的时候,水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运动量很大,最好在运动前就提前补水。如果天气炎热,甚至可以在运动前1小时补充少量的运动饮料。但是运动前2小时最好不要进食,否则可能会加重机体负担,甚至带来不利影响。
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体力消耗的情况选择水和运动饮料进行补充,但一次不宜太多,否则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运动结束后体内的钾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因此补充适量的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将有助于更快恢复。或许有些人希望通过运动减掉水分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但这样做实际上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导致严重脱水。
当然,如果不想选择市面上售卖的运动饮料,也可以选择自制,需要含有的元素无非就是糖类和钠、钾等电解质,我们常用的糖和食盐中就含有这些物质。至于应该如何配比,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调配了。
另外,香蕉也是一种优良的运动能量来源,香蕉中不仅含有丰富的钾、钠、镁等物质,还含有丰富的糖。一项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PLoS One)》上的研究表明,对于运动员来说,香蕉可能是比运动饮料更好的选择。研究人员比较了运动中消耗的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发现香蕉比运动饮料具有同等或更大的抗炎作用和其他益处。不过,香蕉的一个缺点是可能会引起腹胀。
总之,科学补充能量的方式有很多,功能性饮料也仅仅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我们没有必要神化它,也没有必要贬低它,只是需要正确地认识并使用它。一切都是为了健康,希望大家都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远卓咨询:《中国软饮料行业洞察》,2018年1月,http://www.bexcel.com/study/13/715.html
胡立彪:《莫为“功能”遮望眼》,《中国质量报》,2017年5月24日,第4版
刘银昌:《青少年运动员科学补液的策略》,《中国学院体育》,2018年第7期
刘晓荻:《运动补充:香蕉比运动饮料更好》,《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年第1期
佘桂爵:《运动前后饮食应怎样调节》,《心血管病防治知识(科普版)》,2016年第10期
刘正:《对市面上几种运动饮料中电解质含量的测定及分析》,《林区教学》,2013年第4期
孙习军:《运动饮料对运动能力和健康的影响》,《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27期
张茵茵:《如何正确食用咖啡因》,《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3年第4期
李畅、张燕燕 :《运动饮料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第一届“全民健身,科学运动”学术交流大会会议论文,2016年
肖军秀、王娟:《运动饮料的研究进展》,《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年第4期
往期回顾
选题策划|小洋
文|从心
美编|吴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体坛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体坛周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