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中国市场目前是全球新能源推进速度最快的地区,产品跑过了基础设施的推进速度。但各位有没有发现一种现象,不管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它们对新能源产品的着眼点更愿意放在“科技互联”而不是“动力核心”上,科技就是纯电动产品的某种“符号价值”?
特斯拉就是个中老手,一直以“高科技”示人,在前瞻科技的光环下,它所做的都是改变人类未来的“伟光正”壮举,别问,问就是“未来”。在这种舆论风潮下,我们是不是忽视了纯电动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2019年4月21日,上海某小区地库的一声“Boom”,用现实证明了汽车离“掌控雷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同时之后官方迟迟给不出详细的事故结论,最新的舆论风向又变成了:摸得到的未来,用得到的风险。
当然,能“用出风险”的毕竟是少数,但“摸到未来”肯定是新能源产品宣传上的基本操作。先把驾驶感放一边,就市场上的主流新能源产品,谁没有科技感爆棚的智慧座舱?教授体验过蔚来的NOMI人工智能,和你互动来场相声问题不大。都能和车讲相声了,这还不够科技吗?
“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是基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企业不仅生产了产品,而且通过广告,媒体宣传等途径制造了人们的需求”。
——法国当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
上面是教授百度来的,教授不懂哲学,就直接举个例吧:奔驰一款产品推出“立标豪华版”“大标运动版”是不是就是一种加符号的操作?
试想一下,如果一款纯电动车宣传是“500km续航,充电2小时,与汽油车体验高度一致。”你开门一看,和自家那台10万元经济小车一样,没屏幕,没雷达,油量表变成了电量表…….区别就是“加油两分钟,充电两小时。”
——别笑,中国市场这种车大把,我们统称为“油改电”
“价格”是选择纯电动车的主要原因?
纯电动和传统能源车的体验是不可能高度一致的,必须要换个标签。于是我们看到了“30分钟充电70%,终身免费数据流量,超低风阻,车内高保真相声体验……”最后肯定是教授瞎编的,但肯定不全是。有无数的“特斯拉们”在用科技诠释纯电动,但就特斯拉本尊也没能用“科技”解决电池组极限情况热失控的问题。纯电动车的标签是“科技”?极端一点不就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高科技”的“符号价值”成功地让市场对新一代纯电动车的印象好了不少,但也可能因此偏离了对于产品本身“使用价值”的关注;近期频发的事故让其标榜的“符号价值”加速褪去,更为严重的是,这还严重地透支了市场对其产品,甚至整个电动车行业的信心。
对新能源车,看不到的地方必须比看得到的更有实力
另外还有一点,现在很多纯电动车的“科技”是不是有点歪了。所谓的车顶相机,静脉解锁,车内相声都不能让纯电动车用起来更体面。用户更想了解的最近的充电桩现在有没有人用,用这个桩能多久给我充满。在这件事上,特斯拉还是表现的更为“科技”。
舆论每天都在强调纯电动车的“符号价值”,但现状是其实用价值的尴尬在不断浮出水面,有人说现在买纯电动车就是交“智商税”,个人觉得不至于这么极端,只是大家看待纯电动车从其“符号价值”回归到“使用价值”就好。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玩车教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玩车教授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