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我下了一个决心,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读一本书,每本书读完,至少写出两三百字,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完的感受。
上周读了七本书,每一本都各有独属于自己的趣味。
基思·斯坦诺维奇 《超越智商》
推荐指数:★★★★
(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适合希望能变得更“聪明”的朋友阅读。
我们总有一个误解,高智商=聪明人=理性的人=容易做出更好决策的人。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
我们滥用了智商的定义,也高估了智商的作用。想要成为一个聪明人,生活中尽量少去做蠢事,光有高智商是不够的,更需要高理性。
智商和理性的关系,有点像车和司机的关系,高智商只代表了这台车的发动机更强劲,可是如果司机的驾驶水平很差,那么照样会出门就撞报废。
那么是什么在阻碍我们的理性呢?关键是两点:
第一点,书中称之为叫做“认知吝啬鬼”。
大脑消耗的能量占人体总消耗能量的20%以上,对于人这种生物来说,大脑真的是太“耗电”了。
所以亿万年的进化,我们选择的策略就是,能不使劲想事情,就不使劲想事情,能干脆不想事情,就不想事情。
这不是个段子,这是真的。我们的基因一直怂恿我们,脑子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不要经常拿来用……
所以每个人在认知时,其实都格外吝啬,我们的大脑其实一直是能待机就待机,能关机就关机。
这一点在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荒野之上,其实很有效,那时他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决定,遇到野兽,要么战,要么逃。
大脑少费点电,留下能量来跑路才更容易活命。
可是在现代社会,一旦有人摸清了这样的原理,也就是找到了所谓的“套路”,很容易让我们大脑关机,这个时候,聪明人也会办蠢事了。
第二点,书中称之为叫做“污化的心智程序”。
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势,比如逻辑的谬误,很容易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就像是如果你一开始把乘法口诀表背错了,那你智商再高,算数也没法算对。
智商往往来自先天,而理性则可以后天学习和提高。多学习一些更有益的“心智程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看清这个世界。
比如概率论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给我们普及了一下“贝叶斯公式”,这样一个公式就能打破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被误解的事情。
人脑如电脑,配置高低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大家的出厂设置也没有那么那么大的差别。
而能安装更多优质程序,躲开那些垃圾软件,再延长一点全速运转的时间,才能真正发挥最大的功能。
史蒂芬·平克 《风格感觉》
推荐指数:★★★★
(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适合这些朋友阅读:希望提高写作技能的朋友;从事科普工作的朋友。
史蒂芬·平克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同时还是语言学家。他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的作品本本经典。
这一本《风格感觉》,不是科普书,而是写作指导书,专门教大家在写文章,尤其是科普类的文章时怎么“说人话”。
平克借助自己在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上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出了这样一本书。
专家们的发言和文章,有太多拗口的术语、奇怪的概念,把我们绕得晕头转向。
甚至有人说他们就是故意的。如果让大家都听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那他们就失掉专家的权威了。
其实,大部分专家并不是有意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说的不是“人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