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孩子到底该不该看手机?德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目了然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5-17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南黎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01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俨然变成了带娃聚会,到了吃饭的时候朋友拿出手机。

 

打开动画片,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本来还在吵闹的孩子瞬间安静。



最后饭不但没吃完,离开时还吵闹着要手机。

 

身边大多数朋友早将手机当成了哄娃神器,甚至这也成为万千家庭的普遍现象。

 

“电子保姆”成为我们忙、累,想更轻松时的工具,已逐渐超过了其他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

 

而能让孩子瞬间安静的“神器”也有其使用标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网,针对用电子产品哄娃,出台了儿童看屏幕指南,婴儿和学步儿童不应被动观看电视或其他屏幕。


 

世界卫生组织称,孩子在2岁前不应久坐不动的看屏幕,包括电脑游戏。

 

2~4岁儿童应当限制在1小时以内,甚至越少越好。

 

而该指南作者之一juana博士表示,非常年幼的孩子,不太可能从被动、久坐的观看中获益。

 

孩子观看电子产品的弊端一直都是被大众熟知,各界声音都在提倡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

 

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中,需要划分孩子的年龄段?

 


02



一项对0~5岁的父母调查显示,给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最多的理由是,让孩子安静一会,其中这一占比达到53%。


 

而恰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生理以及心理都更加依赖父母。

 

电子产品成了让孩子安静一会的利器,更成了哄娃必备品。

 

而电子产品仅仅只是损伤到孩子视力这么简单吗?

 

德国有两个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画小人”。

 

他们将5岁的儿童分成3组,第一组是几乎不看电视,第二组是每天平均看3小时电视,第三组是那些不受限制的,结果一目了然。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发展阶段,需要各感官的彼此配合以及听觉、视觉、触觉等的统合来完成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电子产品是以疾速运动的影像和鲜艳的色彩引起孩子这种注意力。

 

孩子在接触电子产品时,大脑主管高等精力活动没有任何运动,长期重复接收同样的刺激,大脑被练习成了只能对电子产品产生反映。

 

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大脑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电子产品将故事角色虚弱化,束缚孩子的思维。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会导致孩子注意力和记忆力低下,缺乏时间观点、目的性和打算性。

 

曾有新闻报道,黑龙江省儿童医院接诊了一名6岁患有“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孩子。

 

这名6岁的孩子不但说话晚,还十分冲动、焦虑。

 

所有指向电子产品对孩子的正常大脑发育是有一定影响。

 

科技进步改变了生活方式,但也悄悄改变了孩子的健康。


 

任何一种替代家长义务而变得更轻松的方式,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03


 

不懈努力的父母都深知,育儿没有轻松之路。

 

不给自己偷懒找借口的父母,都让孩子人生跨上了一个阶梯。

 

比尔•盖茨曾在节目上分享自己的为父之道,他称:13岁是孩子拥有第一部手机的最佳年龄。

 

他的儿女基本都是在13岁时拿到手机,虽然孩子们也会向他抱怨,没有手机的尴尬。


比尔•盖茨一家

 

但比尔•盖茨却依然坚持13岁才能让孩子拥有手机。

 

当全世界小孩都被普及手机和ipad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却只有到周末才能玩电脑和手机。


奥巴马一家

 

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家规”,包括:高新科技产品只有周末可以用;

 

大女儿玛丽亚只有在周末才可以使用手机;在非周末时间不能看电视;计算机也只能用来做功课。

 

那些更忙、更优秀的教养方法都如此严谨。

 

严谨的父母都是用牺牲自己个人时间和空间培育优秀的孩子。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轻松建立在孩子的健康之上。

 

真正懂得寓教于乐的父母,都在通过正确的方式,把玩发展到学问中。


 

想要孩子拥有怎样的未来,就取决于我们今天付出多少。

 

我们现下选择多轻松,今后就会过的多疲惫。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教养孩子也是如此,天下父母亦是如此。

 


04



成人具备一定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但越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这些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对待电子产品使用,我们应当懂得几点:

 

切勿太早进入孩子生活

 

根据最新世卫指南2岁以前孩子不要接触电子产品,2~4岁也应当越少越好。

 

脑科学家洪兰曾提议:当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好后,再让孩子接触电子屏幕才好。


 

因此让孩子拥有兴趣和阅读习惯之前,不应太早让电子产品进入孩子的生活。

 

阅读能让孩子摆脱无趣,更能让孩子摆脱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堵不如疏


《华尔街日报》曾介绍过一本《请做个像样的家长》的书中写到:家长应当放低期望值。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屏幕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无聊就想玩电子设备是常态,刻意的堵不如疏。


 

一位外国妈妈Mel Watts觉得不应该过早的给孩子提供手机,但又害怕孩子在学校被孤立。

 

于是,起草了一份“手机使用合同”,罗列了17条关于手机的使用规则,里面的内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份看似繁琐又霸道的合同,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条款里的内容,更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负责的态度。

 

合理限制,及时了解、沟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图片来源:电影《九条命》


玩永远是主题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父母只有顺应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用游戏来教育孩子。

 

因此家长须每天空出时间,留给孩子。

 

无论是聊天还是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与父母玩的过程中,远离电子产品。

 

在玩的过程中让生活回归现实体验,孩子自然忘却虚拟世界带来的“好”。


图片来源:电影《佛罗里达公园》

 

当电子产品变成了无可替代的“电子保姆”时,才会真正拉开我们与孩子的距离。

 

面对电子产品,父母的尊重和引导成为教育主题时,孩子自然会回归生活本真。

 

成长之路没有捷径,陪伴之路更不可能轻松。

 

孩子的童年世界不该只有电子产品,更多是在田野山间,木林小路,拥有现代科技带来的好,更要回归大自然的本真。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如放下手机、丢掉ipad,与孩子一起玩躲猫猫、看画本、踏春。

 

让孩子在大自然下奔跑,在自然产物中去发现人生秘密。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阅读38495
手机 德国 心理学家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