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南黎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前几天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俨然变成了带娃聚会,到了吃饭的时候朋友拿出手机。
打开动画片,让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看,本来还在吵闹的孩子瞬间安静。
最后饭不但没吃完,离开时还吵闹着要手机。
身边大多数朋友早将手机当成了哄娃神器,甚至这也成为万千家庭的普遍现象。
“电子保姆”成为我们忙、累,想更轻松时的工具,已逐渐超过了其他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
而能让孩子瞬间安静的“神器”也有其使用标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网,针对用电子产品哄娃,出台了儿童看屏幕指南,婴儿和学步儿童不应被动观看电视或其他屏幕。
世界卫生组织称,孩子在2岁前不应久坐不动的看屏幕,包括电脑游戏。
2~4岁儿童应当限制在1小时以内,甚至越少越好。
而该指南作者之一juana博士表示,非常年幼的孩子,不太可能从被动、久坐的观看中获益。
孩子观看电子产品的弊端一直都是被大众熟知,各界声音都在提倡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
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中,需要划分孩子的年龄段?
一项对0~5岁的父母调查显示,给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最多的理由是,让孩子安静一会,其中这一占比达到53%。
而恰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生理以及心理都更加依赖父母。
电子产品成了让孩子安静一会的利器,更成了哄娃必备品。
而电子产品仅仅只是损伤到孩子视力这么简单吗?
德国有两个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测试:“画小人”。
他们将5岁的儿童分成3组,第一组是几乎不看电视,第二组是每天平均看3小时电视,第三组是那些不受限制的,结果一目了然。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发展阶段,需要各感官的彼此配合以及听觉、视觉、触觉等的统合来完成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电子产品是以疾速运动的影像和鲜艳的色彩引起孩子这种注意力。
孩子在接触电子产品时,大脑主管高等精力活动没有任何运动,长期重复接收同样的刺激,大脑被练习成了只能对电子产品产生反映。
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大脑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电子产品将故事角色虚弱化,束缚孩子的思维。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会导致孩子注意力和记忆力低下,缺乏时间观点、目的性和打算性。
曾有新闻报道,黑龙江省儿童医院接诊了一名6岁患有“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孩子。
这名6岁的孩子不但说话晚,还十分冲动、焦虑。
所有指向电子产品对孩子的正常大脑发育是有一定影响。
科技进步改变了生活方式,但也悄悄改变了孩子的健康。
任何一种替代家长义务而变得更轻松的方式,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不懈努力的父母都深知,育儿没有轻松之路。
不给自己偷懒找借口的父母,都让孩子人生跨上了一个阶梯。
比尔•盖茨曾在节目上分享自己的为父之道,他称:13岁是孩子拥有第一部手机的最佳年龄。
他的儿女基本都是在13岁时拿到手机,虽然孩子们也会向他抱怨,没有手机的尴尬。
比尔•盖茨一家
但比尔•盖茨却依然坚持13岁才能让孩子拥有手机。
当全世界小孩都被普及手机和ipad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却只有到周末才能玩电脑和手机。
奥巴马一家
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家规”,包括:高新科技产品只有周末可以用;
大女儿玛丽亚只有在周末才可以使用手机;在非周末时间不能看电视;计算机也只能用来做功课。
那些更忙、更优秀的教养方法都如此严谨。
严谨的父母都是用牺牲自己个人时间和空间培育优秀的孩子。他们不会把自己的轻松建立在孩子的健康之上。
真正懂得寓教于乐的父母,都在通过正确的方式,把玩发展到学问中。
想要孩子拥有怎样的未来,就取决于我们今天付出多少。
我们现下选择多轻松,今后就会过的多疲惫。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教养孩子也是如此,天下父母亦是如此。
成人具备一定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但越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这些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对待电子产品使用,我们应当懂得几点:
☞切勿太早进入孩子生活
根据最新世卫指南2岁以前孩子不要接触电子产品,2~4岁也应当越少越好。
脑科学家洪兰曾提议:当阅读习惯和兴趣培养好后,再让孩子接触电子屏幕才好。
因此让孩子拥有兴趣和阅读习惯之前,不应太早让电子产品进入孩子的生活。
阅读能让孩子摆脱无趣,更能让孩子摆脱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堵不如疏
《华尔街日报》曾介绍过一本《请做个像样的家长》的书中写到:家长应当放低期望值。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屏幕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无聊就想玩电子设备是常态,刻意的堵不如疏。
一位外国妈妈Mel Watts觉得不应该过早的给孩子提供手机,但又害怕孩子在学校被孤立。
于是,起草了一份“手机使用合同”,罗列了17条关于手机的使用规则,里面的内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份看似繁琐又霸道的合同,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条款里的内容,更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负责的态度。
合理限制,及时了解、沟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图片来源:电影《九条命》
☞玩永远是主题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父母只有顺应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用游戏来教育孩子。
因此家长须每天空出时间,留给孩子。
无论是聊天还是一起做游戏,让孩子在与父母玩的过程中,远离电子产品。
在玩的过程中让生活回归现实体验,孩子自然忘却虚拟世界带来的“好”。
图片来源:电影《佛罗里达公园》
当电子产品变成了无可替代的“电子保姆”时,才会真正拉开我们与孩子的距离。
面对电子产品,父母的尊重和引导成为教育主题时,孩子自然会回归生活本真。
成长之路没有捷径,陪伴之路更不可能轻松。
孩子的童年世界不该只有电子产品,更多是在田野山间,木林小路,拥有现代科技带来的好,更要回归大自然的本真。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不如放下手机、丢掉ipad,与孩子一起玩躲猫猫、看画本、踏春。
让孩子在大自然下奔跑,在自然产物中去发现人生秘密。
〖 亲爱的们,看完记得在文末点个“在看” 〗
大家好,我是小树妈妈,爱阅读、爱分享、更爱家里的两个娃。
创办成长树这个平台3年了,收获了200多万妈妈的关注,现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宝爸宝妈,每天为大家提供原创育儿好文、精选好物、有声绘本,累计发布了300多篇原创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岁的娃,那咱们就算相见恨晚,现在关注,小树妈妈还有见面礼送给你。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