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章鱼
来源丨剧Sir(ID:jusir2018)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就当影视从业者以这句话进行自我安慰之时,广电总局出台的最新政策又给了影视从业者们当头一棒。自2019年2月15日起,重点网络影视剧需到广电节目制作机构备案。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网络剧大面积受到了影响,还在“襁褓”中的筹备剧大部分面临“夭折”,而已拍摄完成、斥巨资、用大咖的流量剧却也迟迟未问世,尤其是“限古令”的发布让最易圈粉、最赚钱的古装剧大受限制,这让影视从业者们意识到,影视寒冬期并未过去,甚至已经波及到了网络剧。
不仅如此,有记者去横店调查时发现,横店影视城一片萧条,网络剧大面积停工,目前正在拍摄的大部分是小成本网络电影。在影视寒冬期之中,影视行业面临上下萧条的景象,上至投资公司资金断裂,下至器材租赁店铺无利营收,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影视公司。
寒冬更加剧了影视行业的竞争力,“马太效应”日益加剧,就连电视剧四巨头华策、欢瑞、唐德和慈文都面临严重的亏损,其他规模较小的影视公司更是面临大洗牌。
视频平台在去年也受到重创,尤其在优酷“杨伟东事件”以后,原本处在竞争关系的优爱腾终于消停了,开启联采模式,三家联手互补短板,这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必然是一场翻江倒海的变革,平台与影视公司的合作模式也将翻新,并且这次翻新对于整个影视行业来说也会具有颠覆性的效果。
市场环境大萧条
热钱散退,投资回归理性
资本寒冬是引发影视寒冬的必然原因,金融去杠杆直接导致了融资环境的极度紧张,热钱散退,许多影视剧因资金断裂、融资困难而导致无法开工,这也造成了整个影视行业的市场大萧条。
去年的“税收风波”波及甚广,连带着“限酬令”的推出,娱乐产业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投资收场回归理性,热钱从影视行业中逐渐撤离,不仅开机率大大降低,许多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还面临积压,这导致大面积的影视公司都受到了牵连,小的影视公司选择了关门大吉,稍微大一点的影视公司也做出了各种止损和补救的措施,但即便这样,影视投资的巨头公司也未免于受创。
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唐德影业,因“范冰冰事件”的影响,由范冰冰主演、唐德影业出品的《赢天下》(又名《巴清传》)耗费巨资却迟迟未能播出,严重影响了唐德影业的现金流,也是导致去年唐德影业亏损9亿的重要原因。
作为影视行业上游的投资产业受到大面积牵连,处于中下游的各个链条也难免受到影响。去年开机的陆川电影《749局》就被爆出剧组拖欠工资,因这部戏是在融资不到位的前提下风险开机的,因此后续资金跟不上,导致项目被迫搁浅。
不过投资市场回归理性也并非完全是恶性的,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更激发起影视从业者们对作品内容的追求和考量。虽然影视行业正处“寒冬”之际,但对于整体电影票房和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却并不大,反而让那些内容质量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
因为投资有限,制片方们也开始转变制作理念,从以往用大场面、大制作吸引观众的思路转向以情感共鸣打动观众的方向上来,因此市场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话题剧开始占据主要市场。
对于处在下游领域的营销行业来说,投资缩水反而利于营销公司的生存,因为小成本剧更加需要营销助力,制作方会更加重视营销手段,就算在制作成本上压缩,也必然不会吝啬营销环节的付出。
而营销手段也会随着市场有所转变,“限薪令”的发布让流量明星在综艺和剧集中出现的频率降低,因此影视剧营销也会从“艺人向”、“娱乐向”向“内容向”、“口碑向”转变。
因此整体上来说,热钱散退、投资缩水,会变相推动整个影视行业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也会起到净化市场的积极作用。
内容争霸赛来袭
IP失灵,剧集品质更重要
影视寒冬期意味着“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自从去年开始,影视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IP+流量明星”的套路彻底失灵,许多投资巨大的IP剧接连扑街。比如《九州·海上牧云记》虽然耗费了巨大的投资,在服化道和特效制作上力求完美极致,但热度和收视率却不尽人意。
同样命运的项目还有《武动乾坤》,虽然是大IP,并有杨洋、张天爱、王丽坤等大牌明星加盟,但收视率却持续走低,平均收视率只有0.32%,其主要原因还是内容不过关导致的观众不买账。
以往影视公司以及平台为了保障基本的收视率和播放量,都会大量购入IP改编的作品,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和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系列一度成为了影视剧行业的宠儿,但接连播出的《黄皮子坟》、《牧野诡事》、《天坑鹰猎》都面临扑街窘境,就连今年播出的《黄金瞳》也并未因张艺兴的加盟而获得多少关注度。
相反,一些没有IP基础、没有流量明星加盟、甚至没有华丽特效包装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却如雨后春笋一般脱颖而出,频繁抢占微博热搜榜单。《都挺好》、《青春斗》、《逆流而上的你》都凭借优质的内容、社会话题共鸣等优势成为精品爆款作品。
在资本市场严重紧缩的当下,“头部剧”或许并不占优势,甚至会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血本无归,反而是中等投资的“腰部剧”很可能因为成本低廉的原因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典型的是《双世宠妃》,投资成本仅仅2000万,但上映4天,播放量就突破了3亿,最后累积的播放量高达38亿,让投资方、制作方和腾讯视频都获得了翻倍的回报。
因此,平台反而支持和愿意收购“腰部剧”,第一是需求量大,因为“腰部剧”大部分是青春、古装、爱情等女性向的作品,符合平台受众的口味;第二是投资回报率高,成本低廉使平台和制作方收回成本的难度大大降低,并且小成本作品的拍摄难度也低,这样的腰部作品才能够帮助平台和影视公司成功度过困难时期。
平台购剧节奏减缓
分账剧成未来发展趋势
联手共度“寒冬”,是优爱腾在去年一番折腾之后回归平静的结果。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视频平台的竞争力也日趋增强,以往平台更看重“拉新”来为平台增注新活力,保障平台的稳定收益。但在经历了每年数亿的亏损之后,不仅投资公司回归理性,平台方也更加冷静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再加上审查制度开始坚持“台网统一标准”,网剧的题材、内容、尺度、导向包括演员的片酬都要经过广电总局有关部门的一一审核,这也净化掉了一些喜欢打“擦边球”的网络剧出品公司,并且推动网络剧在内容制作和思想深度上都必须获得巨大的提升。
因此,近两年的网络剧市场反而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延禧攻略》、《北京女子图鉴》、《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等都以内容口碑成为爆款。也就是说,爽感与新鲜感已经不能完全迎合平台和受众的口味,有思想深度、现实意义和全民共鸣的作品才是有可能成为“大众爆款”的潜质剧目。
但是,即便是面对这样内容优质的剧目,平台购剧仍然趋于谨慎。尤其是热钱撤退之后,视频平台愈加寡头化,因此也占据了更多的话语权。在购剧模式上,平台开始从之前的广告收入转向会员付费模式,与制作方的合作方式也从版权买断转向分账模式。
看似这样的转变对于影视制作公司来说是一次颠覆性的打压,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分账模式更加能够检验精品内容,影视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净化。
实际上,如今爱奇艺的分账剧已经过半,在未来几年,可能平台将全面转型,版权剧将越来越少,甚至将被分账剧完全取代。
在网络剧全面改革的时代,无疑是推动精品内容喷涌而出的最好时机,“马太效应”的加剧也会促使整个行业尽快触底反弹。作为影视从业者,如何应对危机、逆流而上是当前理应迫切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影视冰冻期之时有力量迎来下一次的“回暖”。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