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食物你天天在吃,危害却与香烟一样大!你知道是什么吗?
它就是糖!
①糖的危害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
2012年2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的一篇题为《公共卫生:糖的毒性真相》(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的文章指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而且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糖瘾是双重作用。
一方面,糖分影响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越吃越多吃上瘾,肚子饱了都还想继续吃;另一方面,糖对体内激素的影响,还表现在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①
②喝含糖饮料越多,早死风险越大
2019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Circulation》发布的一项针对11.8万美国人的34年随访研究显示,饮用含糖饮料越多,早死的风险就越大。
数据显示:
每月饮用1至4次含糖饮料的人,早死风险增加1%;
每周饮用2至6次,早死风险增加6%;
每天饮用1至2次,早死风险则会增加14%;
每天饮用2次以上,其早死风险比不饮用含糖饮料的人高出21%。
每天饮用2次以上含糖饮料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31%。
每增加一份含糖饮料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0%。②
摄入过多的糖有这么大危害,
为何却多年来没有提出严苛的限糖条件呢?
因为利益!
1糖的危害被隐瞒了几十年
2016年9月12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收录的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人员的一篇论文显示,研究人员在回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SRF,美国糖业协会与其有着密切关联)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发现了一个埋藏五十多年的惊天阴谋。③
原来,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肥胖、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升高。此前有一些研究认为,饮食中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是“罪魁祸首”。
但是为了糖的市场销售,糖业研究基金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时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这其中就包括,该组织曾向三名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支付了相当于现在5万美元的薪酬,请他们发表有关糖、脂肪、心血管疾病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综述报告。
报告中引用的研究都经过该协会精心挑选,把“加工”好的文章在1967年成功发表在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篇“糖无害、脂肪有害”的文章,把糖分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描述得微乎其微,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了饱和脂肪。
就这样,糖顺利被洗白。其中一位论文作者斯坦顿·格兰兹称:“这些企业成功地把大众的注意力从糖类引开了。”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尽管有无数的人因为糖而影响健康,但糖的危害都没有出现在学术文章和官方膳食指南里,饱和脂肪独自承受骂名……
2刻意隐瞒糖可能引发心脏病和癌症的研究
2017年,PLOS Biology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也同样揭秘了糖业研究基金会的另一个黑暗内幕——刻意隐瞒了糖可能引发心脏病和癌症的研究。④
根据糖研究基金会的内幕文件显示,1968年他们曾资助过一项代号为259的动物实验研究,想看看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到底有多大。
实验时,研究人员就已发现,大量摄入糖会影响肠道中的菌群,进而提高甘油三酯水平,可以增加人体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此外,在试验中,已证实高糖饮食会使β-葡糖醛酸酶水平明显增高。而这种酶,在当时就已经被认为与膀胱癌存在潜在的联系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继续追查下去可能会发现蔗糖是致癌物。
但是,得知消息的糖研究基金会,没有批准完成研究所需的剩余12周资金,整个项目陷入停滞。也终止了整个259项目的资助。也就导致了这些研究结果从未向世人公布。
可以说,在制糖业的操控下,
糖的危害被莫名地淡化了。
事实上,如果长期摄入高糖饮食,可以从上到下毁全身!
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美国塔夫茨大学弗里德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儿童每周少喝1份含糖饮料就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降低今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儿童所喝的含糖饮料份数越多,他们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就越高。⑥
北京协和医院孕期营养门诊韩东梅在2017年9月9日健康时报女性版刊文指出,糖摄入过多,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糖可以转化成脂肪,高糖饮食是直接造成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⑦
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骨质疏松科主任叶进在2018年1月5日大河报刊登的文章中介绍,年轻的女性、儿童等人群喜爱吃甜食,而一些中老年人的补品中也常常有糖分出现,糖分摄入过度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钙质的吸收,易导致骨质疏松。⑧
2018年5月18日,在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写的《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教授介绍,饮用含糖饮料后,口腔里的细菌可以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形成牙菌斑。含糖的碳酸饮料有一定酸度,长期饮用会酸蚀牙齿,增加患龋齿风险。⑨
北京地坛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刘彦春在2017年1月20日健康时报女性版刊文指出,经常过量吃糖的女性易患各种疾病,而阴道炎就是易患病之一。
当女性摄入糖分过多时,多余的糖通过尿道(尿液)代谢。由于糖呈酸性,整个尿道周边酸碱环境会发生变化,打破平衡。如果经常过量吃糖,就容易引起阴道内菌群失调,念珠菌大量滋生,它们在外阴、阴道、尿道口周Χ生长、繁殖,导致念珠菌性阴道炎。⑩
浙江省台州医院营养科主任何晓琴于2017年5月23日在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指出,吃糖太多会抢走人体内的胶原蛋白,使得皮肤的弹性变差,甚至出现皱纹和斑点,尤其是白砂糖等精制糖。⑪
浙江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医师陈思萍在2016年11月2日信息时报刊登的文章中指出,糖分摄入过多也有可能会增加近视的发生几率或加重近视的程度。
过多的糖分进入人体后,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眼内房水、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如果房水的渗透压低于晶体的渗透压时,房水就会进入晶体内,改变晶体形状,有可能会诱发近视或加重近视。另外,过量的糖分还有可能降低眼内组织弹性,增加晶体内压力,使眼轴伸长,造成近视的发生或加重近视的发展。⑫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在2014年11月6健康时报婴幼版刊文指出,吃糖多了不仅易引起肥胖,还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因为吃糖太多会影响孩子食欲,那么,其他营养素势必摄入减少,导致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缺乏,极易造成营养不均衡。⑬
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印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专项行动。
在“三减”中,除了减盐、减油,另一项重要的就是减糖!
2019年2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方案中指出,将开展“减糖”专项行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为了健康,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行动,减少糖的摄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作了“三减三健”的信息图解。
减糖的核心知识,一定要掌握↓↓
本文编辑:王楠
值班主任:杨小明
稿件意见请联系:
电话:010-65369722
投诉邮箱:tousu@jksb.com.cn
大家都在看:
觉得文章不错,
底部点一下“在看”↓↓
本文参考资料:
①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J]. Nature, 2012, 482(7383): 27-29.
②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Circulation,2019,139:2113–2125.
③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6,176 (11):1680
④Sugar industry sponsorship of germ-free rodent studies linking sucrose to hyperlipidemia and cancer: 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documents[J]. PLoS biology, 2017, 15(11): e2003460.
⑤2016-05-13健康时报活动版《精制糖是喂养癌细胞的》(记者乔靖芳/文)
⑥2015-09-14健康时报心脑血管版《含糖饮料喝多了会伤心脏》(付贵编译)
⑦2017-09-09健康时报女性版《孕期饮食牢记三减三健》(北京协和医院孕期营养门诊韩东梅)
⑧2018-01-05大河报《吃得不对,伤害骨头》(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骨质疏松科主任叶进)
⑨2018-05-29健康时报饮食版《像控烟一样控制含糖饮料》(记者乔靖芳/文)
⑩2017-01-20健康时报女性版《爱吃甜食更易得阴道炎》(北京地坛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刘彦春)
⑪2017-05-23健康时报饮食版《护肤食物红黑榜》(浙江省台州医院营养科主任何晓琴)
⑫2016-11-02信息时报《吃糖过量伤害的不仅仅是牙齿》(浙江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医师陈思萍)
⑬2014-11-06健康时报婴幼版《爱吃糖易营养不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夏朋滨营养师)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健康时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