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同相(ID:tongxianging)
作者丨大静
导读:短视频为脱口秀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随着大量厂牌入驻,剧场脱口秀这种小圈子文化被搬上亿级流量平台,接受“算法”考验。作为行业的一种新尝试,短视频能为脱口秀解决哪些问题、带来哪些新活力?它能成为脱口秀聚拢粉丝、盘活流量的新阵地吗?它又能否将还处在市场培育初期和商业化初期的中国脱口秀,带到更远的地方?
几平米大的舞台、简单的幕布和灯牌、几十到两三百的票价、六七个脱口秀演员轮番登场……对看过线下剧场脱口秀的观众来说,这种场景再熟悉不过。
2017年《吐槽大会》第一季播出后,中国脱口秀行业迎来一次行情爆发,年轻观众开始走入小剧场感受脱口秀的现场魅力,线下脱口秀演出场次大幅增加。
在《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缺位”时,脱口秀这门舶来艺术靠着一场又一场百余人左右规模的封闭演出维持热度,并向外界发酵。
然而,这种原始且初级的传播方式,使得脱口秀的成长速度既满足不了普罗大众对它投射的热情,也满足不了涌进行业的资本的“胃口”。
在综艺节目、线下剧场之外,脱口秀文化及脱口秀演员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出口”?
短视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随着大量脱口秀厂牌入驻,剧场脱口秀这种小圈子文化被搬上亿级流量平台,接受“算法”考验。作为行业的一种新尝试,短视频能为脱口秀解决哪些问题、带来哪些新活力?它能成为脱口秀聚拢粉丝、盘活流量的新阵地吗?它又能否将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和商业化初期的中国脱口秀,带到更远的地方?
多家脱口秀厂牌入驻
短视频看脱口秀“姿势成型”
据笔者统计,截至目前,噗哧脱口秀(笑果文化旗下子公司笑友文化打造)、单立人喜剧、北京脱口秀俱乐部、见笑喜剧、沈阳脱口秀俱乐部(大风天喜剧)、香蕉栋笃笑(香蕉脱口秀俱乐部合作项目)、糖蒜铺子、火柴梗脱口秀俱乐部(石家庄单口喜剧俱乐部)、太原脱口秀俱乐部、草台喜剧馆、木更喜剧等脱口秀厂牌均已入驻短视频平台。
这份入驻名单囊括了元老“北脱”、代表着脱口秀行业顶级流量的“噗哧”及多个这两年间伴着行情爆发崛起的新贵,从视频内容上看,大多是剪辑了线下脱口秀中观众反响热烈的部分,除了打上字幕外,并未做过多加工,线下剧场的场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均被真实还原。
事实上,早在这些厂牌入驻之前,在短视频App上看脱口秀的风气就已经兴起。李诞、池子、王建国、思文等人在《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上讲过的段子,被选取其中最精华、最具“包袱”的部分,再加工创作为滚动字幕式的短视频广为传播,这些“隔夜”段子同样受到网友追捧,单个视频点赞数轻松破百万,大量制作这类内容的帐号因此迅速涨粉。
“搬运工”和“剪刀手”为吸粉所做的尝试,无心插柳般,成为了脱口秀名门正派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前戏和基础。
作为一项近两三年才真正走入主流世界的亚文化类型,脱口秀具有“不过时”的特点,更可贵的是,它非常了解当下观众的笑点在哪,输出的段子往往有着恰到好处的火候,既贴合热点针砭时弊,又戳中当下观众的审美和焦虑,而相较于小品、相声等“包袱”冗长零散的喜剧表演类型,脱口秀的幽默非常直接“高效”。
笑点丰富、极具娱乐精神、网友喜闻乐见的脱口秀内容,贴合了短视频碎片时间消费、免费娱乐的特质,成为了一种“硬通货”内容,也使得入驻短视频平台的脱口秀团体能较轻松地实现“从0到1”的跨越。
以入驻抖音的脱口秀团体为例,沈阳脱口秀俱乐部的“大风天喜剧”自今年3月17日发布第一条现场脱口秀视频以来,两个月时间内获赞55.2W,单条视频最高点赞数为19.2W,粉丝数达30W;太原见笑喜剧目前获赞255.9W,粉丝数36.6W;在4月15日发布第一条作品、总作品数量18个的火柴梗脱口秀俱乐部获赞41.8W,粉丝数8.5W;展示 “北脱现场秀”内容的北脱酱,截至目前共计发布38个视频,获赞83.3W,粉丝数50W……从中不难窥见短视频传播方式、平台受众及脱口秀文化间的天然匹配。
发现下一个李诞、池子
短视频多维度助脱口秀突破瓶颈
通过几档爆款综艺,中国脱口秀行业从小众走入主流,遗憾的是,脱口秀的所有热度,也因此集中在笑果文化和王自健、李诞、池子等少数几位脱口秀演员身上。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脱口秀行业一直处在一种资源极度向头部倾斜、中腰部发展不健康、后备军上升通道匮乏的状态中。
笔者认为,短视频恰恰可以缓解甚至解决中国脱口秀发展面临的多个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提供曝光平台,缓解脱口秀人才发掘和培养的问题。脱口秀演员史炎曾讲过一个段子:“我们这个行业不敢办峰会,万一包辆大巴,出了什么事,中国喜剧就要倒退30年。”这两年,在爆款综艺的号召下,不少年轻人主动走入脱口秀行业,笑果文化也通过线下校园脱口秀大赛、重点城市脱口秀俱乐部举办的“OPEN MIC”挖掘新人。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笑果文化发布的《2018中国年轻态喜剧受众消费大数据报告》:“仅2017年就有4万人开始学习脱口秀,其中600人脱颖而出成为从业人员登台表演脱口秀,最终50余人成为笑果文化的专职脱口秀演员或编剧”。情况虽有缓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市场上能带流量的脱口秀演员,仍是从噗哧、北脱、单立人及早期的深圳“外卖”和“逗伴”中出道的那批。
短视频则为头部之下的脱口秀演员提供了曝光平台,优秀脱口秀演员可以通过“短视频KOL”这一路径获得聚拢粉丝的机会,专业经济公司也得以通过这种一目了然的方式,更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准地甄选出脱口秀人才。
其次,打开北上广深之外的入口,打造“金字塔”中腰部力量,缓解脱口秀文化市场普及的问题。仅靠一年一次的《吐槽大会》,以及开心麻花、笑果文化等头部公司才有能力长期运作的脱口秀商演,脱口秀文化与大众间的接触面仍过于狭窄,满足不了不同地域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目前,随着短视频平台上沈阳、太原、石家庄、成都等地脱口秀团体的入驻,脱口秀文化势必在二三线城市生根发芽,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和传播属性,向更下沉的市场普及。未来,“本土元素”或将成为中国脱口秀文化的一大特色,而这些二三线城市的脱口秀团体,也将成为“金字塔”的中腰部力量。
再次,解决脱口秀热度维持的问题。近两年来,伴随着脱口秀综艺开播和收官,脱口秀热度或急遽上升、或极速下降,未形成稳定、持续的作品输出。而透过短视频,各地脱口秀团体持续将线下精彩内容分享到线上,这种“线上驻场”的方式,既能维持脱口秀的热度,又能为观众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
不能“打败”毛毛姐
但能改善中国喜剧环境
持续加码优质内容的短视频需要“吸粉”的脱口秀,脱口秀也要需要借力短视频的平台优势“走出”小剧场,但与此同时,短视频也并非“万金油”。
一方面,接受“算法”检验后,脱口秀创作端的“瑕疵”更容易暴露和放大。中国脱口秀经历的是“头部倒逼底层”的发展过程,观众先认识的是李诞、池子等顶级脱口秀演员,也由此形成了对脱口秀的“刻板印象”:现场气氛欢乐、演员极具表现力和个人风格、段子辛辣够劲儿。
这种印象实际上造成了观众衡量脱口秀质量的“高标准”,而短视频平台入驻并无门槛,绝大多数厂牌没有明星光环加持,甚至不少脱口秀演员并未经过系统培训,仅凭一腔热爱就上了台,中国脱口秀最真实的水准由此展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创作能力、表现能力、现场把控能力的“欠缺”极易暴露,在不少作品的评论中,“笑不出来”、“段子太尬”、“听不下去”成了主流声音。通过短视频,脱口秀反而展示了质量“参差不齐”的一面。
另一方面,目前看来,短视频+脱口秀更多是“赚吆喝”,在商业推动层面明显力道不足。据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大报告”,截至今年3月,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已突破8亿。巨大的流量池意味着巨大的变现潜力,各个平台、各家MCN机构、头部网红们都在加快商业化探索,同样可归类于搞笑内容生产者的“毛毛姐”,就展示了喜剧内容通过短视频变现的巨大潜能。
然而,大部分脱口秀厂牌的短视频运营策略,都停留在展示“一个人、一只话筒、一个段子”的初级模式中,这种表现方式难以看到变现可能——聚拢粉丝容易,盘活流量难。
事实上,少数几个商业运作成熟且成功的厂牌,反而不再展示线下剧场的内容,如噗哧和单立人,更多是围绕旗下脱口秀演员的个人特质、团队人员的日常相处拍摄制作,或是进行一些创意性短视频的开发。对这些头部厂牌来说,能“卖钱”的段子,为什么要拿出来免费分享呢?
笔者认为,在短视频的助力下,中国脱口秀的环境势必越来越好,但同时,短视频的巨大流量并未疏解脱口秀“商业化进程”的难题,想要实现“产业化”繁荣,行业还需进行更多尝试和探索。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