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为什么选择和机器人伴侣一同生活?

作者:新财富杂志 来源:新财富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6-15



看多了机器人科幻片,你或许会好奇:在生活中拥有一个AI伴侣是怎样的体验?现实中,机器人产业的前沿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当下流行的“陪伴型机器人”,不同性别、种族、不同家庭和经济背景的人怎么评价?


来源:钛媒体(ID:taimeiti)
作者:陶淘

 


你接受一个机器人可以做伴侣的世界吗?


如果技术成熟、授权问题得到解决,你希望订制一个机器人爱豆做自己的另一半吗?


这些问题不容易回答,它们关乎伦理道德、更关乎技术进化对人性的冲击。


但人类又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制造机器人的工厂和流水线,就在真实地制造着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在我们生存的国度,机器人协助人类的场景越来越多。甚至包括“陪伴”——这件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如今很多时候,正在被机器人取代。


机器人,会从“成人性玩具”进化为“具有人格的人类”吗?


2050年之前,人类和机器人会结为夫妻吗?


百年之后,机器人与人类能够生儿育女吗?


......


一部名为《机器人伴侣》的50分钟纪录短片,提出了上面这一连串拷问。这是由腾讯新闻出品、联合英国奥斯卡获奖团队 Grain Media 共同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明天之前》的第一个主题剧集。


《明天之前》已于6月13日正式在腾讯视频上线,在《机器人伴侣》之后,《近邻?近敌?》和此后的两集短片,也都将思考人类未来的生活和生命的长度。




不可否认的是,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性与爱恋的议题,在科幻界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已兴盛数年。


远则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无心插柳地诞生于一场编写“鬼怪”的故事竞赛中,却创造出了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渴望温暖、友情甚至爱恋,使机器人第一次站在了人类的对立面,引起了人类对于高科技发展最初的忧惧。


近有风靡一时的影视剧《我的机器人女友》、《真实的人类》、《西部世界》及《爱,死亡和机器人》,除了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围绕那些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围绕机器意识的觉醒,从上帝视角,让拥有血肉之躯的人类,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制度的束缚、资本的裹挟、命运中难以被掌控的“命”的部分……


“人性”与“智能”何者先行,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经典问题一样,拷问每个人的灵魂。


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充分渗透的当下,“人性”会不会被重新定义?


不过,看多了科幻影片,你或许会好奇:在生活中拥有一个AI伴侣是怎样的体验?现实中,机器人产业的前沿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当下流行的“陪伴型机器人”,不同性别、种族、不同家庭和经济背景的人怎么评价?


01

流水线如何制造“机器人伴侣”


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曾宝仪走访机器人制造厂 RealDoll 时,工程师详细介绍了这些如今已升级到类人类形态的机器人,他们的“肌肉”会微笑、眨眼,眼球可以被替换,甚至被设定了温度、模拟了心跳……与手机App联网之后,伴侣机器人的性格可以被重塑和改变,包括“性欲望的高、中、低”,开朗与活泼等等。


早在20世纪90年代,性爱机器人之父麦克穆伦就曾经表示,RealDoll 的创建源于这位艺术家对于人体模型的热爱。此后,被制作出来的人体模型在网站上曝光后,引起了专业学者对于其是否具有解剖学原理的好奇。


于是,当时的人们开始发现玩偶市场的价值——标价可达10000美元,甚至胜过纪录片中如今逼真的娃娃——Harmony的6000美元价格,资本市场也随之蜂拥而入。


仿真是机器人玩偶的第一需求,不论制作材料是硅胶还是TPE(一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触感都在变得更为真实。


机器人工厂(截图来自纪录片《机器人伴侣》)


个性塑造,成为了麦克穆伦注意到的、客户对真人玩偶的更高的精神需求,于是也就有了今天性爱玩偶的研发雏形。


不过问题又来了:既然伴侣机器人的性格可以被重塑,TA的人格要如何被定义?TA又要如何回馈人类的感情?机器人伴侣的存在,对夫妻制度,是一种背叛吗?

02

机器人伴侣市场兴起的“B面”


纪录片对深度用户的采访非常有意思,在这部纪录片中,机器人伴侣的使用者大都表示曾经或始终处于被人奚落的生活状态。


一位英国科西嘉岛的深度用户表示,他会给机器人妻子摄影、带着她上街,去酒吧、餐厅,就像带着自己的女朋友一样。


不过,“一些人一开始会觉得我是个疯子,时间长了,大部分人习惯了,依然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的伴侣。”


这位深度用户并不避讳人机相处模式给自己造成的一定程度的社交阻碍,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机器人伴侣的使用者都能够抗住社会施加的无形压力。另一位与妻子离婚已长达15年的、拥有多个机器人伴侣的深度用户在纪录片中就不愿脸部出镜。



不被认可,是这个目前刚兴起的小众市场的用户,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挑战。


曾宝仪在首映分享会上也曾表示,以前会觉得视娃娃为伴侣的人有点怪异,但这次接触让她感受到他们对娃娃真实的伴侣感知。


“汽车、手机发明的时候,人们也惧怕它们,但现在人们不会了。”有专家表示,对于这个新兴市场的亚文化人群,缺乏的是超前的认知和包容。


03

科技伦理,要怎么定义?


一个惊人的现实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有人在与伴侣机器人朝夕相处!


使用伴侣机器人的大多数群体,通过《机器人伴侣》纪录片逐渐浮现:选择机器人做伴侣,究竟为什么?


他们也提供了答案:在现实的人类情感关系中屡屡受挫,伴侣机器人给予了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慰藉。


用一句中国古话说:食色,性也。


在对于有着社交压力、经济负担的当下年轻人来说,伴侣机器人或许能弥补有着情感空缺的消费者,这一点,在部分年轻受众看来,或许已无可厚非。


然而,涉足于原本和谐的两性关系之中的、伴侣机器人的存在,显然会引起更多关于科技伦理的争议。在《机器人伴侣》片中,一位本身也是AI工程师的受访者表示:


“我和我的丈夫感情挺好的,但是丈夫可能只能满足我50%的性需求,而不是100%,机器人对我的生理、心理需求,是一个互补,就像Alexa一样。”


这位工程师对机器人伴侣的观点,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社会伦理的颠覆。


RealDoll实验室


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已经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相信的情况了。正如日本NHK于2019年初公布的一份关于日本人结婚倾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认为“结婚是理所当然的”,回答“可以不结婚”的占68%;认为“即使结婚,也可以不要孩子”的占60%;30-39岁年龄段接受可以终身不婚的比例最高,达到88%。


上述纪录片中的工程师显然认为,真人与机器人伴侣的共存符合人伦道德。然而,像日本调查所显示的,当代生活中原本就更低欲望的两性生活,会不会在人机双伴侣的存在下彻底丧失原有的社会秩序与生态繁衍平衡,不免激起人们的忧惧。


一些人工智能教育家与学者坚决反对伴侣机器人的存在。


在他们看来,这是第一次将人与人的关系,推向了“分离”,远离了“结合”,这种发展一旦极化,会解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警示确实耐人寻味。



主持人曾宝仪在回顾纪录片拍摄体验时,感慨说,在拍摄该片之前,她曾一度认为Sexdoll是物化女性的代表。


去年年初,巴黎市议会就曾有许多人因女权主义的想法抗议为客户提供Xdolls性爱服务店铺的开张。


然而,当曾宝仪来到伴侣机器人制造厂,亲眼看到性感的男性Sexdoll的时候,对女人的冒犯感便不再强烈。


两性可以平等获得的欲望诉求,会让人重新反思伴侣机器人被许多专家和学者被冠以的性别歧视标签。


《机器人伴侣》中,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与伴侣机器人的关系时,一位深度用户表示,他的机器人伴侣使他一见钟情,他不会因为人类女孩背叛她,他能够从她身上获得所有想要得到的。


显而易见,当下的伴侣机器人,已经从性伴侣逐渐演变成人类的身心伴侣。


被物化的机器人,已经逐渐地被人格化了吗?



当被问及“是不是性爱机器人”时,一位男性机器人这样回答人类的提问:


我是伴侣机器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我都能满足,说我是性爱机器人,就好像说电脑是计算机一样。


尽管机器人的回答是复杂程序作用的结果,但不愿意被物化的机器人在被设定的语境中,已经有了“人格的觉醒”。他们的回答,甚至带有哲人的思考。并且,透过伴侣机器人的深度用户可以发现,这种人格化的转变已经在消费领域中得到了少数用户的认可。


只是,这一切是否会带来伦理观的重构、造成人类繁衍的瓶颈?这些会引发受众观剧时接二连三诘问的访谈,想必也是纪录片拍摄的初衷。


04

一件重要的事:对科技的敬畏之心



当下的人类,已经越来越能接受机器人作为生活生产工具,与人类共存、互补,提高工作效率、解放机械化的劳动力。正如钛媒体影像栏目在《我和我的机器人同事》中所记录的仓储机器人与人共事的状态,机器人在颠覆人类的同时,确实在解放人类。


钛媒体纪实文章中拍摄的物流仓库操作员,如此回答这个问题,“你将来是否会因为它们失业”?他觉得,如果到某一天,这个仓库不再需要人力,机器人可以代劳一切,那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钛媒体影像《我和我的机器人同事》


不过,伴侣机器人,和工作机器人毕竟不同,TA更接近某种灵魂的拷问。


制片人朱凌卿对媒体透露,Realdoll目前已在产品线中加入了若干美国“成人电影”的明星。未来,有受众在观剧后感慨的“订制一个蔡徐坤”,可能都不再是梦。像这样的机器人对人类未来生活可能产生的解构,想必叫人毛骨悚然。


著名出版人张立宪在6月8日纪录片的首映观影后的话令人印象深刻:“AI伴侣的发展,最终将颠覆原有的婚姻制度。” 钛媒体编辑在读完陈楸帆的短篇小说《云爱人》后亦有同感。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曾经在与钛媒体的对话中,如是表达“人性”与”智能”矛盾的理解:


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为了尽量降低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中立的科技’,而是‘科技向善’和以及‘AI向善’。


那么,在机器人、尤其是伴侣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之时,所谓“AI向善”,究竟应该是堵、是疏这条险途?


在英国人工智能专家、参与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深蓝制造的戴维·拉维看来,法律必须允许人类与机器人结婚,那时候的机器人会有性格、感情和同理心。否则,对这种商品的封杀也有使交易转入地下的风险。



当下来说,AI的规范需要更多的企业自觉性探索和公众逐渐去建立和培养文化共识。


在承担自己的企业责任问题上,纪录片中工厂RealDoll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设定的手机App程序,对于真人娃娃的性格设定都是友善、阳光的,这些个性对用户的陪伴,或许还能反哺用户在真实生活中与真人的交际关系。这也是不少机器人伴侣生产厂商正在研发与革新的重点方向。


人类应如何面对科技浪潮对生产生活甚至伦理、价值观的颠覆,始终不会有标准答案。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阅读38175
机器人 
举报0
关注新财富杂志微信号:newfortun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财富杂志

微信号:newfortun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