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生完孩子以后,我孤独得想死。”

作者:反裤衩阵地 来源:反裤衩阵地 公众号
分享到:

06-12

其实现在很难在朋友圈里看到成年人的情绪波动以及闲聊互动,除了一种情况——这位成年人,刚做了母亲。


那天就看到一位正在坐月子的女友在朋友圈痛诉:孩子哭怪我,没奶怪我,体重不增加怪我,黄疸不退怪我……做个好妈妈怎么那么难?!

 

评论区十分壮观,几乎全是过来人的劝慰——


“亲戚的碎嘴都别听,不要给自己压力,你已经很棒了!”


“先让孩子跟月嫂睡几天,你一定要休息好,别瞎想!”


“上奶粉!上奶粉!上奶粉!让必须母乳喂养的金科玉律见鬼去吧!”


也有被吓破胆的单身女性瑟瑟发抖地感慨:做女人太倒霉了。

 

仔细想一想,时下女性对“生·育”的害怕,真不能算矫情。见过太多在职场里说一不二的女人、极端自律吐气若兰的女人、奋斗在科研前线拥有最强大脑的女人……统统都在生育面前,不管不顾,露出了脆弱、崩溃的一面——


大部分自然怀孕的,配偶通常只需贡献一颗精子,剩下的孕吐、脱发、腰背疼、耻骨痛、妊娠纹、高血压、宫缩阵痛……统统是女性专属劫难;若是试管怀孕,还需要在前期经历漫长的身心煎熬:打针、抽血、促卵、排卵、失败、重来……


孩子生下来以后,养育的过程里,也需要女性全力以赴。泵奶、背奶、夜奶、乳腺炎;尿潴留、尿失禁、腰椎间盘突出……一大堆未曾体验过的新鲜疼痛与不便,叮呤咣啷地砸过来,头晕目眩。


而更难过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主要靠女性一个人育儿的过程,就像在走一条艰难的上坡路,这条路,走着走着,有时真的令人绝望。


 

日剧《坡道上的家》细腻描摹了这条漫长路上的孤独与压抑。


故事一开始就是一桩杀婴案,年轻的母亲将8个月大的女儿扔进浴缸溺毙。女主角里沙子被选中作为这个案件的候补陪审员。随着案件审讯一场场推进,从周围亲友的视角里,杀婴母亲的生活境况被一点点揭开:守着一个日夜哭闹不休的孩子束手无策。是邻居眼里为没有母乳、为孩子发育迟缓而焦虑忧烦的失败母亲。是婆婆眼里什么也做不好的没用儿媳……最要命的是,她那个看上去温和明理的丈夫,根本就是个缺席的父亲,平日里不见人影,一旦出现还要无比厌烦地对已经心力交瘁的妻子甩一句:别人怎么都能哄好孩子,就你不能?

 

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经验与推断,全方位地证明她是个失职的母亲,而她自己,也给自己判了死刑——每一次庭审,她都面无表情,心如死灰地放弃申辩,因为她知道,没有人会同情她——当然,也的确如此。


上了年纪的女性们认为,她太脆弱了,我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年轻或年长的男人们则表示:丈夫每天也很辛苦,而且也尽力在帮她了啊。


还有一心想要孩子却未能如愿的女性,决绝表态:这样的女人根本不配做母亲!


只有里沙子,一个同样年轻的家庭主妇,像是看见了镜中的自己,同情地辩解着:她,应该很无助吧?


她可能也想过求助,但与母亲的心结、与婆婆的隔阂、以及与丈夫的疏离,种种世俗偏见合力而成的精神枷锁,令她无力求救。


在她失手将孩子溺毙于水中之前,这位“失败的母亲”早已溺毙于绝望之中。

 


《坡道上的家》最终集,法官并没有轻判,但他的总结陈词所意味着的理解与安慰,打破了那些令人紧张不安的陈规陋见,像一只温柔的大手,轻拍在杀婴母亲灰凉的心上,令她终于失控痛哭,跟着剧情压抑许久的观众也在这一刻落下泪来。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


如果终日困扰于他人的评价和认可,那么从自我折磨直至向他人施虐,不会离得太远——那个时候,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的地狱。

 

我的好朋友,女学霸,有一个非常严厉的母亲。教育理念自不必说,“不考第一就是失败”;逢年过节,有客人登门,她也必须及时察言观色地打招呼、上茶端果品,稍有懈怠就是“毫无眼色的书呆子”;出外求学,每每回家,母亲都要从妆发到穿搭,由头至脚批评个彻底;毕业后的几份工作,也是无一例外被嫌弃薪水不够高、名头不够响;至于辛苦打拼买的第一套房,都未向家里伸手要钱,但无论是地段还是平米数,都远远达不到母亲的“及格线”——反正自始至终,她都活在母亲全方位无死角的挑剔中,从未被认可。


所以很容易理解,她后来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一度沉溺在“我是个糟糕妈妈”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婆婆和妈妈也认为她是“知识越多越矫情”、“所谓神经衰弱都是娇气病”……


还好她老公是我见过的、少有能为女性着想的温柔男士——深夜泵奶时,丈夫会陪她聊天;母乳不够时,丈夫主动说服她接受奶粉辅助;刷各种育儿软件刷到焦虑时,丈夫会悄悄地帮她屏蔽负面信息。


她说,如果没有丈夫的鼓励与分担,肯定走不出产后初期那段慌乱的时光——有时来自女性长辈的经验与常识,很可能就是压弯一位绝望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爱人的及时分担与安抚,才是真正的心灵鸡汤。


 

想起纪录片《生活万岁》里,有一个带着孩子跑出租的女司机,孩子可能没有别人帮忙带,所以妈妈跑出租的时候,她就跟着在车里吃喝拉撒,大部分时候还会遇到乘客嫌弃车里有小孩不愿上车,这位单身母亲只能无休无眠地长时间在路上拉活儿,以期挣够钱去支付女儿每年8000多的幼儿园学费。


纪录片并没有交待这位母亲如何走到这一步:为什么孩子没有父亲?为什么没有任何老人或亲戚帮忙照顾小孩?为什么她不考虑小孩的身心健康会不会受影响?


统统没有。我们并不知道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但我们也感受得到她为了孩子已经拼尽全力。而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在她眼里看不到迷茫、愤怒、抱怨、软弱,因为她早已接受无人可依赖,于是只能坚定、坚强。


是的,生孩子养孩子这件事,一个人下定决心独立做,是孤勇;而在一家人袖手旁观之下一个人做,是几乎绝望的孤独。



《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中自杀的小女孩,爸爸期待她成为社交达人,妈妈期望她成为女强人,她一个期待也做不到,最终只有在“离开”中获得解脱。


学霸女同学与《坡道上的家》中的杀婴母亲,所代表的那一类人,就像是《无声告白》里没有自杀的小女孩,成长到了生儿育女的阶段。

 

“做自己”非常难,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少女时代被摧毁的自信,恐怕用一整个青春去修复,也得不到一个内心稳定的中年,甚至,还可能会产出一个自怨自艾的老年。


除了摆脱父母的期待,还要一路摆脱来自丈夫、婆婆、世俗、陈规的期待——很多时候,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其实是一条条枷锁。


不活在别人的常识里,就是做自己的第一步。


不依照别人的期待自我折磨,才有可能过得幸福。毕竟,社会规则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自救永远是第一位——你不能把赌注下在一定能遇到一个善解人意的丈夫上。

 

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在育儿这条复杂的链条上,妻子和丈夫能共同参与、能对彼此温柔而宽容。

 

有人说,《坡道上的家》是一部不婚不育宣传片。但事实上,将真实生活细腻地呈现出来,是想告诉更多怀揣美好憧憬的人,这是一条怎样明暗交杂的路。


当一对伴侣有足够的认知与担当踏入这个领域,然后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慌乱时,才能不被“人云亦云”的力量裹挟到漩涡中去——毕竟,不管婚姻还是育儿,最美好的部分,是有人敢于与你一起、勇于直面没有滤镜的生活。

 

愿每个母亲,此生不要经历绝望时刻;愿每个女子,可以再多一点自我。



“妈妈,您辛苦了。”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

请将我设为星标,不错过每次推送



↙️点这里,看全部推送

阅读40346
举报0
关注反裤衩阵地微信号:masee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反裤衩阵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反裤衩阵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反裤衩阵地

微信号:masee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