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孩子跟谁姓”这个问题在中国吵了几十年,还没有吵清楚。
男方说跟自己姓,因为要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女方觉得,我辛辛苦苦十月怀胎,孩子居然跟别人姓?
这不,3月4日《上海2018姓名报告》就公布了这样一份数据——
2018年出生并在上海上户籍的9万余名宝宝中,随母姓的占8.8%。
虽然和91.2%随父姓的新生儿相比,还差的很远。
可鉴于跟父姓的传统根深蒂固,在一些人看来,这个数字已经不算低了。
至少已经有家庭做出了一些新选择,就是社会包容度更大、身体力行贯彻平等的一种体现。
然而,另一部分网友却并不接受这种看法。理由很简单——
什么父姓宗族观念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保证啦 ↓↓↓
甚至连“谁的DNA更有传承性”这种伪科学都出来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种根植于封建糟粕中的说法有多立不住脚,可实际上有这样思维的中国人却一点不少。
就像中青报在2017年的调查:54.7%的人不能接受孩子随母姓,55.4%的人认为“跟谁姓很重要”。
话说回来,“姓什么很重要”这个固定认知也不是没有来由——
毕竟一个孩子的“冠姓权”,在传统宗族社会中可是男性独有的权力。
万千现实中的例子证明,如果孩子没有冠父亲的姓,在一个传统男权家族中,很可能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长辈的关爱,甚至难以继承遗产。随母姓会让男性觉得尊严丧失,性别权力受到了侵犯。
因此闹出的家庭矛盾也比比皆是——
久而久之,这成了文化中固定的传统。
在台湾地区“国家科学委员会”2012年的调查中,“一般都是随父姓”甚至超越了“传宗接代”,成为了“必须随父姓”的主要原因。
因为所有人都一样,只要你是个异端,就很容易被社会排斥。
经常发生看见小孩随母姓,要么就是条件反射地断定别人是家庭出现变故。
要么就是窃窃私语“哎呀他们家女人说了算呐,她老公太惨了吧”。
就像这次的数据后,立刻有人为“文弱”的上海男人抱不平,为人家扣上了“窝囊上门女婿”的帽子。
如果是因为怕麻烦而沿用传统,其实也没什么好指摘的。
怕就怕,当它成为习惯延续下来,这种习以为常造成的一个问题是:
给孩子取名字时,绝大多数女性丧失了让孩子跟自己姓的权利。
虽然绝大部分人默认随父姓省事儿,可依然有人坚持这个“事”本来是不需要去“省”的。那些认为“平权无小事”,愿意去努力争取“冠姓权”的女性值得尊敬。
比起最后孩子跟谁姓的结果,更多女性在乎的,其实是自己有没有本不可缺位的话语权。
就像@中青报采访中,周女士的经历。其实她并不是很在意孩子一定要跟谁姓,只是在公婆在这件事上的“独裁”感到不满。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宗族观念弱化的今天,大家族早就已经拆分成“父母+孩子”的小家。
在这个单元里,姓氏不再是连接家族的纽带,孩子只是作为父母的“爱情结晶”。所以跟谁姓、姓什么,理应由父母平等地协商才好。
更何况,协商的结果未必是“一个跟妈姓,另一个跟爸姓”,或者社会上50%孩子跟母亲姓,50%跟父亲姓。
跟了女方姓,不等于男方地位变低了;随父姓,也不必急着扣上“歧视女性”的帽子。
说白了,大家追求的不是一定要分出个高下。而是只是女性拥有和男性一样的,让孩子跟自己姓的自由。
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问题其实都迎刃而解了。
如果在决定姓氏的过程中,夫妻真的实现了平等讨论,那在结果上,姓名才只是一个纯粹的代号。
哪个姓好听,是否容易起名字,姓什么酷炫屌炸天,会成为选择姓氏的主要原因。
告诉孩子自己姓氏的姓氏体现了更自由、平等、开放的文化,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这才是最大的进步。
你看对此,孟非就想的挺开的——
自己家又没什么皇位要继承,爱姓什么姓什么呗。没准儿闺女过两年不想姓孟了,她大可以自己去改姓。
而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更应该对不同的选择多一些包容。
毕竟当这个理想状态实现了,可能出现更多特别的姓氏吧。也许慕容复心心念念的“大燕国复兴计划”就实现了呢。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