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什么大道理都不想听,只想要你夸我”

作者:LinkedIn中国 来源:LinkedIn中国 公众号
分享到:

03-20

夸夸群,这个乍一看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称谓,先是在豆瓣长青,数年屹立不倒,后是风靡微信,先后席卷众多高校。


一夜之间冒出“清华夸夸群”、“复旦夸夸群”、“浙大夸夸群”等诸多拥趸;


并且每一所高校,已经扩展到十几个群之多,每一个群也在几个小时内迅速填满500人,并喜提微博热搜。


所谓“夸夸群”,顾名思义,不干别的,就是夸!在群里,不论你说了些什么,都会收到其他人的夸奖。


夸夸群没有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万物皆可夸,不论你做了什么事都可以求夸,不论别人做了什么事,你都可以随便夸,拼命夸,各种夸!


晚睡早起,睡眠质量很差,求夸。


晚睡还能早起,说明意志力非常强大,还有什么是你做不成的?夸!


昨晚喝酒短片了,求夸。


还能肆无忌惮喝酒,说明年轻身体好,夸!


KTV唱歌把嗓子喊破了,求夸。


一定是麦霸,人美歌甜,中华小曲库,夸!


文采之激昂,令太白颔首;角度之刁钻,让子美汗颜!






铺天盖地的“夸”

究竟是好是坏?


对于夸夸群的出现,负面评论也不少。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无非就是胡吹彩虹屁,会使人沉迷虚幻的感情慰藉,缺少辨别力,无法知道这件事究竟是好是坏,逃离现实。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善意的谎言是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Levine与Schweitzer (2014)邀请了300名志愿者参与了一个实验。


最后,Levine和Schweitzer在实验结果中强调:


人们所感受到的善意,并不会因为它隐藏在谎言中就有所折损。


另外,人们对于是非还是有着明确的辨别能力的。


我曾问过许多人是否真的会沉迷夸夸群,然而不论是群里的骨灰级活跃分子,还是潜水党,他们纷纷表示:


大家都是成年人,谁还没有一些判断是非的能力了?


虽然在群里说“今天迟到了,求夸”,也着实收到了N多夸奖,但谁真的会认为迟到这个行为是对的?


其实在群里就是为了图个乐,来缓解一下自己原本的焦虑心情。


那么,为什么夸夸群能够迅速风靡,并且有旺盛长青的生命力呢?


丧得再多

也不如内心对正能量的渴求多


对被夸者而言:


  • 释放压力


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事,感情不顺,客户难缠,上司麻烦,同事事多。


和亲朋好友吐槽,不是被教导,就是觉得你小题大做,甚至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地鸡毛,多吐槽几次,人家还会觉得你怎么事这么多。


在夸夸群里,不会有人觉得你麻烦,不会有人摆出一副老师的样子,对你耳提面命,指出你的不对。


大家都化干戈于夸夸,让你觉得,事情其实不是那么糟糕嘛!


  • 获得正向的反馈和积极体验


我们迟到时会觉得自己时间管理怎么这么差,没忍住多吃了一口蛋糕,会觉得自己自制力简直不佳。


其实当事情发生了,不论多微小,你的潜意识里总会有那么一丝丝对自己的不满和否定。


而在夸夸群,则会消弭掉这种无力感和对自身的不满,会让人觉得,啊,原来我也没那么差嘛!


从心理学角度讲,受人夸赞能使个体相信自己是被关心和爱的,是有尊严和价值的,是受到社会支持的。


而社会支持能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提升主观幸福感。


对夸人者而言:


  • 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把一件原本令人烦恼的事情,夸得让人感觉开心,本就是一件需要动脑筋的事情。


因此大家纷纷开动脑筋,运用自己12年的语文功底,努力发挥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而一旦成功,并引起其他人的纷纷好评,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


另外,人们在社交环境中,也会主动帮助别人,表现出一定的利他动机。


一是看一下,哦,原来不幸的人不止我一个,二是希望当我遇到了郁闷的事,也会有别人来夸我一下。


对旁观者而言:


  • 内心对于正能量的渴望


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够在网络上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情绪宣泄更加浓烈和极端。


但令人遗憾的是,负面情绪居多,比如网络上出口成脏的键盘侠,蜂拥而上的网络暴力。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即便无法接受,却也无法阻止——即便我们再不想看,那些信息也会从边边角角,闯入我们的眼帘。


这时,我们的内心其实对正能量是有需求和渴望的。


正是这众多原因,让夸夸群应运而生,并席卷整个网络。


生活已经这么苦了,

何不给它加点甜呢?


说到夸夸群,就不得不提同期的怼怼群,顾名思义,怼怼群就是不论你说什么,其他人都会开怼,不由得让人想起之前丧文化流行时的毒鸡汤:

你觉得有钱人过得很快乐吗?

不,他们的快乐你根本想像不到!


其实有些事情,你不试试……

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喜欢一个人就去表白……

万一成备胎了呢。


然而,怼怼群的生命力,却远没有夸夸群来得顽强和长久。


其实,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我们已经对丧文化形成了审美疲劳,甚至夸夸群可以说是丧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触底反弹


丧文化的发展,至今为止也有几个阶段:


初期“我为什么直接表达我好累”的葛优瘫,到“不要再拿那些鸡汤来骗我”的毒鸡汤,中期识破人生本质的马男波杰克,到后期“我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佛系青年。



现在,丧文化已经被夸夸群,顶上了最高境界。


为什么说夸夸群是由丧文化发展而来?明明大家夸得很欢乐,正能量满满啊。


其实二者本质上都是:


我发生了一件不那么愉悦的事,我需要排解压力。


只不过前期更多的是为了情绪宣泄,告诉我们:


生活就是很苦的,不要反抗了,认命吧。


这从基因上注定了它的生命力无法持续。


因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连情绪都无法产生积极情绪,就像咪蒙,就像毒鸡汤。


正因为如此,你看到毒鸡汤时或许你会很爽,或许你会转发,但你不会自发地进行创作,向朋友传播,毕竟谁也不想要一个扫人兴的朋友。


而夸夸群通过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我们认识到,排解压力并不是非得通过降低预期,通过增强认同感的方式也能达到同等目的。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现代社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早已不成问题,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才是重中之重,但想要实现,也难得多。


夸夸群正能满足这种需求。


被夸得多了,从闷闷不乐到其乐融融,不自信也变得自信了,自我实现预言便能成真。


总而言之。夸夸群可以说是经过洗礼后,浴火而生的丧文化进阶版,相比丧文化的宣泄负能量到夸夸群的寻求正能量,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毕竟生活已经这么苦了,我们需要加点甜而不是苦上加苦。


LinkedIn写了这篇文章,求夸

是时候展现你夸人的技术了~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奥斯特窝头斯基。山东人在北京,喜欢美食美景美人一切美好的事物。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阅读39845
举报0
关注LinkedIn中国微信号:gh_04faa23eb9ed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