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都挺好》应该改名叫“致爸妈”

作者:虎嗅网 来源:虎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3-25


来源 | 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

作者 | 阿钟


2018年一整年,正午阳光没有一部剧播出,直到18年年底,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大江大河》才在多平台开播。


开播第一天,《大江大河》在几个卫视的收视排名都在前三,日播放量的数据破亿。作为正午阳光的剧,《大江大河》照例为观众提供了现成的讨论素材:有热度的王凯以及会在开拍前一年往村口移植一棵树的处女座剧组。



有收视率和一定话题加持,但开播的前十天里这部剧的剧情依然没引起广泛的讨论,直到剧里的角色“宋运萍”因流产下线。


原著作者阿耐在她的微博上透露了一个细节,跟小说相比,《大江大河》在影视化上已经加重了婆媳等的权重,而宋运萍下线引起的高讨论度跟小说连载时的讨论峰值点基本是一样的。


“可见其他什么厂斗村斗县斗之类的很难转化为话题,小说如此,电视剧还是如此。下一个热点在哪儿,基本上能推测出来。”



开年后接档的《知否知否》证实了她的推测,除了一众流量演员贡献的热点外,剧里偏心的爹、耍心机的后娘、各色夫妻关系基本每天都在被热搜轮,在更早以前,还有一部因为切中了社会“重男轻女、处女情结”共鸣的《欢乐颂》引发过讨论热潮。


所以观众的痛点在哪里、怎么戳,正午阳光和咪蒙一样早就找到了精髓,到了《都挺好》直接就一步到位,从“原生家庭”这种打击面最广的话题出发,不论是谁提到这个词都能聊上十块钱的。


“原生家庭”这个词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大概有三四年了。判断一个话题火不火,在知乎上的问答数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那里,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数有四千多个,略逊色于婆媳关系的一万二。



但在年轻一代里,这个词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奇葩大会》已经提前检验过了,去年,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节目上聊“原生家庭”,就引起了互联网上的一场辩论,在武志红的叙述里,“原生家庭”完全是跟“伤害”绑定的。


从被广泛讨论开始,这个心理学词汇就被定向成一个贬义词,大部分人都能就这个话题分享一两件被“原生家庭”压抑得来的成年烙印,某种程度上,“父母皆祸害”小组也被分到了这一类。这种具有相当代表性且短时间内不会过时的话题对两类人最有价值,一个是自媒体,另一个就是影视从业者。


把《都挺好》着力刻画的“重男轻女”话题引向“原生家庭”的应该是编剧王三毛: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对剧名的解释基本就是宣传上的一个风向标,让观众注意到这一点之后,《都挺好》就开始了一通操作。


首先,把人物分类方便观众代入或者站队。整个前三集里,《都挺好》只做了一件事,按人设需要堆积一些典型事例,加深观众的第一印象。人设是什么呢?强势、溺爱儿子、亏待女儿的母亲,妻管严、没有责任感的父亲,明哲保身的大儿子,嚣张、啃老的二儿子和倔强、备受欺压的女儿。



为了营造一个糟糕至极的“原生家庭”,几个角色在前几集里一直围着同一件事打转。


苏母连续两次卖掉女儿房间给大儿子凑学费、给二儿子买房,转身把有望冲击清华的女儿送进了一个师范院校,整个过程里当父亲的一直忙于择菜和上厕所,逃避所有问题,而两个儿子就更简单了,大儿子专注自我、对妹妹态度冷淡,二儿子则一直在对妹妹动粗。



这么是非分明的刻画让观众很快就进入状态,pick “苏明玉”。不需要什么铺垫,“樊胜美”还历历在目,观众情绪已经就位,接下来的手法就更简单了:一方面继续放大“苏明玉”阵营对立面的瑕疵,把对方树成一个人人喊打的靶子,另一方面还要放大我方优点,占据道德高地同时示弱。


于是剧里工作能力强、社会地位高的“苏明玉”对家人以德报怨,表面冷漠,背地里出钱出力,独处时又展现出受伤的一面,而相对的,她的父亲和大哥却为自己的利益作天作地,妈宝二哥直接把她打进了医院。



一直到剧情进展到成年后,观众依然不能从除“苏明玉”在外的角色身上发现任何新的性格和品质,群情激愤之下,观众纷纷对这些角色进行道德审判,剧播到今天,“苏大强”和“苏明成”几乎就没从热搜上下来过,还有更气不过的,跑去淘宝花5毛钱买“骂苏家男人”的服务。


上一回,观众这么感同身受怕还是看到咪蒙笔下的“贱人们”。


在全网人民都很熟悉的《致贱人》里,咪蒙用同样的手法为我们刻画过两个阵营:把别人帮你当理所应当的“贱人”和“我及我的朋友们”。文章里,“贱人”只负责一件事:不停提无理要求然后指责我方,而“我和我的朋友们”则保持耐心聆听然后拒绝。


如果抹掉编剧的名字,这部剧也很像是想搞影视剧的咪蒙团队作品:先是精准定位社会痛点、然后突出人物的某一特点、最后想办法挑起观众情绪形成传播,不管怎么看,《都挺好》和《致贱人》都像一套方法论的两个产品。


而这种过于黑白分明的刻画手法放在一个体量有46集,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续剧里就很难让人接受了。除了“原生家庭”,《都挺好》基本集齐了所有现代家庭剧会用到的核心矛盾体:父母子女、兄妹(弟)、夫妻、婆(公)媳、妯娌,每一条线都能延伸出不少故事为主题服务。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能支撑足够细节和复杂性的大家庭设定,在《都挺好》里被简化成了:“苏明玉”的事和其他人的事。


从婆媳剧霸屏开始,这样的剧作手法就构成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常态。没办法,论欢乐,有《我爱我家》、《家有儿女》这样的情景喜剧在做;论细腻温情,有《父母爱情》这种把时间线延长至几十年的年代剧在讲,而没有冲突矛盾,一个温吞吞的现代剧是找不到观众群的。


跟随时代变化和80、90后的成长步伐,这些家庭剧的话题演变可以排序为:婆媳(夫妻)矛盾-大龄青年婚恋-育儿问题-现代女性。如果记忆里还有《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剧的话,应该会想起来现在动不动就管人叫“国民初恋/老公/岳父/闺女“的习惯是打哪来的。



王思聪这顶“国民老公”的帽子还是从黄海波那传下来的,除了这个称号,当年的黄海波同时还有“国民女婿”的美誉。在黄海波的一段自述里,他回忆自己“《媳妇》之后那三年(2010-2013)基本上就算是连中三元啊。”


不仅是他,还有靠这部剧红了的海清。从06年到13年,电视荧幕基本都被相同题材的剧占领了,2012年,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拼着买剧拼着播,最后喜提“婆媳台”和“家斗台”的称号,其他台也不遑多让,那段时间里,换台是没有用的,区别只在于你看的是张家两口子还是李家两口子。



附带着,不常出来营业的中老年演员们也接了不少本子,扎堆扮演“公公婆婆”专业户,演起来也很得心应手,因为剧情发展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某个门户网站就曾梳理过这些剧的套路:结婚必遭反对,婆媳必定成仇,小三必定出现,离婚必定复婚;婆婆必定恶,媳妇必定娇,儿子必定弱。


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我们度过了电视荧屏最后的黄金年代,进入了互联网资本介入的时期,在视频网站开始发力夺取观众后,家长里短这件事就被年轻一代更为关注的古装穿越、综艺节目、流量演员给压下去了。


转了一圈之后,正午阳光又把家庭剧拉回了观众视野,一样的铺天盖地,以前是换台都躲不开,现在是上网就躲不开,只不过持续的时间短一点,然而在这一轮里,现代剧创作者们还是选择只攫取家庭的单一切面。


中国人的家庭关系和观念都很复杂,过去几十年来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给它带来了很多变化。现在的剧作去拍中国家庭,其实可以很多切面进行很多元的展现和讨论,而不是迎合着社交网络上的情绪给它封一个“万恶之源”就算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End



上道沙龙探风口,创业真相道上见

 2019年 上道沙龙第一期

阅读38881
举报0
关注虎嗅网微信号:huxiu_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虎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虎嗅网

微信号:huxiu_com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