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上八点多,北京协和医院常龙(内科)、周炼(口腔科)、姜楠(免疫科)、罗亚平(核医学科)、江伟(内科ICU)和留永健(呼吸内科)6位医生像往常一样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
在他们隔壁场地,有一位50岁上下的男性突然倒地,他们马上展开紧急抢救,在短短的12分钟内把病人从濒死边缘拉了回来,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当时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记者采访了当事医生,还原了当时的救治过程。
倒地的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男性,当时正在和球友们打篮球,正在运动时,突然就倒了下来,球友们向馆里的工作人员求助。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治医师江伟介绍说:“因为我们经常去打球,工作人员知道我们是医生,所以找到我们后就赶紧过去看什么情况。从他倒下到我们过去大概一两分钟的时间,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他脸色煞白,呼吸非常缓慢,濒死状态。叫不醒,没有反应,颈动脉也没有跳动,当时就判断是心脏骤停,也可以说是心源性猝死,这种情况下我们马上决定给他做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视频
在场的6名医生中有4个是内科医生,对于这种急救非常熟悉,当即进行了分工合作。姜楠医生把病人气道打开,维持住他的呼吸,其他人开始轮流给病人做心肺复苏,按压心脏,同时让病人的球友打120求助。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常龙介绍说:“因为在医院里经常处理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整个流程配合得非常顺畅,心肺复苏轮流做,半分钟、1分钟就得换人,这样来保证复苏质量。”
心肺复苏方法戳视频↓
△《职场健康课》心肺复苏方法视频
心脏骤停急救的黄金时间是5-8分钟,否则会出现脑部不可逆伤害,耽误的时间过长,即使抢救回来,也有变成植物人的风险。
医生们一边在做心肺复苏,一边问场馆的工作人员要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来抢救。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治医师江伟说:“假设那天没AED的话,情况很危险,AED起到的是给心脏重启的作用,因为病人可能是室颤或者室速,也就是心脏没有规律的乱跳,没有实际的泵血功能。很幸运的是场馆里配有AED。
但是,当时的情况还是非常凶险,用AED除颤了一遍,病人心跳没有恢复,我们赶紧继续做心肺复苏,按压,按几个循环之后继续除颤,大概在120来之前除颤了两次。”
AED抢救具体方法戳视频↓
△《职场健康课》AED抢救视频
由于东单体育馆离医院较近,大约在打电话后10分钟,救护车就到了。
江伟回忆说:“救护车到了后,给病人接上了监护仪,从心电图上看病人出现室速(室性心动过速),期间曾经恢复过正常心律,但是维持几分钟又变成室速(室性心动过速),马上给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继续给他按压和除颤。本来联系好了协和(距离事发地400米左右)急诊,但考虑同仁医院(距离事发地100米左右)更近些,就转去了同仁医院。”
急救过程只有短短的10多分钟,但对于病人来说几乎就是生死关头。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罗亚平说:“在救护车到来的这10多分钟,如果没有人给做心肺复苏的话,他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说时机特别重要,从病人倒了到医生进行急救,就1、2分钟的时间。”
这位病人目前情况如何,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发生心源性猝死呢?
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主任丁宁,他告诉记者,病人到达急诊科时,心电示波再次提示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所幸紧急抢救20-30分钟后,病人终于恢复了意识。
随后,同仁医院心脏中心的医生团队火速到达急诊,共同会诊后决定,患者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可疑心肌缺血表现,应做冠脉造影,检查是否是严重冠脉病变。
急诊PCI(冠状动脉介入)团队迅速到位,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冠状动脉没有严重狭窄、也没有血栓。但患者存在主动脉杂音,心脏扩大等情况,结合患者低血钾状态,立即锁定患者为心脏扩大基础之上低钾血症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在口服补钾同时,迅速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深静脉置管,安全前提下恢复患者血钾水平。
同时在追问病史时,医生发现他有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激烈运动后诱发了心衰,这也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病人现在还在重症监护室治疗,恢复良好,后期有可能要换瓣。
丁医生说,因为激烈运动会使血管收缩,出现斑块破裂,引起脱落,把血管堵死,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如果伴随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容易导致猝死或者脑出血的发生。
而且运动中大量出汗也会导致血液缺水黏稠引起血栓。所以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脑出血和脑缺血病史的人应当避免激烈运动。
同时,医生们也呼吁应在大型的公共场所多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当出现有人突然心跳骤停的情况,即使没有医生在场也可以用于急救,避免悲剧的发生。
“
学会心肺复苏与AED
关键时刻可救人!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来源:央视财经《职场健康课》
本文编辑:刘丽珂
觉得好看,点这里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央视财经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