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IPO从“真空”十年到一年10家!东莞:紧密联系港澳 借大湾区重新发力

作者:新财富杂志 来源:新财富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3-2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落地,纲要突出科技引领,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定为重要方向。湾区各政府和创新创业企业皆已在行动中,为一探这个世界级城市群,证券时报联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推出“走进大湾区”系列报道,带你走进湾区城市,读懂各地的发展。


源:证券时报网(ID:wwwstcncom)




01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样本 


作者:卓泳 贺林平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话曾经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东莞的城市形象。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曾贡献了全球30%的玩具、20%的毛衣、10%的运动鞋、10%的眼镜,十多种IT产品占据国际市场10%-30%的份额。然而,受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这个依靠“三来一补”起家的世界工厂也曾一度失色。


在阵痛中,东莞不彷徨、不等待。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改革攻坚等一系列持续有力的举措,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东莞不仅在制造业上取得了总量、质量的巨大提升,在城市功能和社会发展上也跃上了新台阶,东莞正迎来再一次的全面飞跃。


在这片24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莞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果:2018年经济总量突破8200亿元、人均GDP达到9.89万元,税收总额达到2263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数量排名广东省第1,市场主体超过115万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9万元,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产自东莞。


在当前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正迎来更好的区位优势、更优的开放环境和更充分的要素流动。东莞深刻领会中央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精神,全市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近日,由人民日报广东分社、人民网广东频道和证券时报组成的“人民日报湾区行”采访团走进东莞。人民日报广东分社社长刘磊、副社长吴冰和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专访了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梁维东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东莞发生的变迁和取得的成就,全面阐述了东莞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改革开放是广东的第一次创业,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则是广东的第二次创业。梁维东表示,东莞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重大机遇,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并以此牵引带动东莞全局工作,努力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排头兵。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右)接受人民日报广东分社社长刘磊等人民日报系采访团队的采访 (宋春雨/摄)

东莞模式:从农业大县到先进制造之城


人民日报、证券时报: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梁维东: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东莞已经从一个农业县发展为一个现代制造业集聚的新城,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城市、产业还是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媒体在采访东莞的时候,曾经把东莞的发展总结为“东莞模式”。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东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结构上全面优化了东莞的城市内涵。外界对东莞印象,也从“三来一补”,转变为“制造东莞”“智造东莞”。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致力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加工贸易向“双自”转型,初步形成了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原来东莞的加工贸易占到整个外贸业的98%,现在则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各占40%以上,而且加工贸易已经大幅转型,如今的加工贸易不代表落后,而是代表一种贸易方式,国际先进产能的分工都在这里聚集;从内外资结构来看,原来基本上是外资独大,现在民营和外资在制造业领域平分秋色,税收上民营企业占比60%;从制造业的先进性来看,2018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到52.3%和38.9%;从创新驱动来看,散裂中子源项目已通过验收,并聚集了大批高端科学家和研发机构,全市R&D投入占比达2.55%,高新技术企业自2015年呈倍增的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达5798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图为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接受采访 (宋春雨/摄)

人民日报、证券时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给东莞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梁维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省委提出要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大湾区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位置,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最大的机遇就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建设,为东莞进入更高平台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创造了重大机遇。

第一,这是东莞进入更高平台发展的重大机遇。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东莞的一些指标还是挺不错的,比如我们的外贸总量,连续16年排在全国第五位;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五位、珠三角第二位;外贸综合竞争力连续两年在海关总署“外贸百强城”榜单名列全国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来后,既给了我们东莞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跟周边城市、国内城市对比,更要对标国际上更高更好的地区,把大湾区“9+2”城市群看成一个整体,把我们东莞的优势作为其中一部分充分彰显出来,更好地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

第二,这是东莞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机遇。目前,东莞已经进入了城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美丽东莞建设,实施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城市品质提升迈出了坚实步伐。但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相比,与广深港澳等先进城市相比,在城市品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服务,以及受城市品质影响的高端资源集聚能力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们认为,未来的竞争,将是城市品质和内涵的竞争。东莞要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抓紧推动城市品质内涵全方位提升,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格局。。

第三,这是东莞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大机遇。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重镇。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较快,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均进入全球前六、全国前三。在大湾区里面,东莞区位优势明显,一方面有来自深圳极强的创新能力、优秀的人才集聚和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有来自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支持,还有华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广州为我们输送人才。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如何强化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需要全面谋划和布局。我们将切实加强与香港、澳门及珠三角城市的联系与合作,与港澳、广深形成错位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高新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出来以后,我们在东莞、香港,以及到欧洲办推介会时都感受到,国内外人士对东莞这片大湾区沃土的认知和共识越来越强劲,现在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都竞相进入东莞。

东莞思路: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人民日报、证券时报: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东莞有怎样的规划和部署来对接大湾区的发展?

梁维东:习近平总书记用“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寓意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委强调要全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丰富内涵,担当起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更多地从港澳工作需要出发,更多地从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出发,更多地从建设参与国际合作新平台出发,站在全局高度推进大湾区建设。通过深入学习领悟,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把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通过全面强化执行力,聚焦关键领域狠抓突破,大力实施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打造制造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努力为把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应有贡献。对接大湾区发展,东莞将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推动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流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将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主动对接高铁和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东莞地铁1号线建设,积极对接周边城市地铁网络,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和国省道升级改造,推动实现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内点对点通达。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我们将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构建源头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企业培育体系,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特别是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大湾区科技力量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利用大湾区澎湃的创新力量和丰富的市场机遇,推动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

三是推动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发挥重点发展平台的引领带动和试点示范作用,率先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特别是推动滨海湾新区建立健全与香港合作开发机制,争取纳入国家更高发展平台,建设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增强松山湖高新区的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依托中子科学城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松山湖建设成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

四是推动城市品质内涵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东莞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全力以赴。东莞有着良好生态本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美丽东莞”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下来,我们将对标广深港澳等先进城市,推动生态环境共同治理,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品质内涵更上一个台阶。

五是推动产业合作升级。东莞与广深港澳等城市在产业合作方面有深厚渊源,比如东莞共有港资企业超过7000家。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务实合作。一方面,面向全球实施新一轮产业招商,大力招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现代产业形态,同时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倍增,与广深港共同构筑配套完善的现代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携手广深港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充分发挥香港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积极探索莞港共同拓展国内外市场新模式。强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优质产业资源导入提供空间支撑。

六是推动软环境对接提升。软环境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坚持不懈提升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品质,推动东莞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之一。对标广深港澳,全力构建涵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优化港澳青年在莞就业创业环境,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日报系采访团成员在东莞市博物馆前合影 (宋春雨/摄)

人民日报、证券时报:按照“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整体思路,东莞具体将有哪些举措?

梁维东:在上述大背景下,东莞将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水和大气治理方面,我们已经痛下决心,投入了历史上最大的治理力度。2016年年底以来,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将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作为主战场,目标是解决管网缺口,基本杜绝污水直排河涌的现象。2018年,全年新建截污管网超过1500公里,长度为历年之最。而对于大气污染,我们严格执法,对路面交通污染进行专项治理,对“散乱污”企业进行了全面治理,去年4月份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城市“六乱”整治力度,去年铁腕治理历史违法建筑超千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新增违建“零增长”。同时,我们将加快赣深客专东莞段、穗莞深、佛莞惠等建设,加快推动东莞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以及虎门二桥等过江通道建设,推动实现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内点对点通达。

二是实施发展空间拓展工程。首先是强有力地推动“三旧改造”。经测算,东莞有400多平方公里的建筑土地可以进行改造,有些可以通过全面拆除,有些则可以通过保护去提升完善。我们还将重点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汽车总站等TOD综合开发,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建一批轨道物业,引导市民在交通的聚集点居住。2001年开始,东莞规划建设了松山湖,如今松山湖集聚了华为等一批大企业,我们要总结松山湖的发展经验,规划建设更多大平台。其中,我们将大力推进滨海湾新区建设。滨海湾新区已经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们争取将滨海湾新区纳入国家更高发展平台,推动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新区,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三是实施产业体系升级工程。从创新驱动的角度考虑,东莞最近规划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包括电子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抓住企业这一创新的主体,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创新力量,通过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布局,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另外,东莞要将过去的人口红利过渡到人才红利。如今东莞有500多万产业工人,但受过培训的不多,希望通过政府引导,全面提升这些产业工人的技能和学历水平,这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业和技能培训,预计产业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0%,再过三年就超过50%,达到德国的技能人才占比水平。

四是实施基层基础强化工程。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在常住人口里面外来人口占了约75%,是全国比例最高的,另外我们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总书记到广东代表团要求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之一就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东莞在这些方面有基础,总书记也肯定了。特别是近年来,东莞着力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推动“智网工程”建设,完成“二标四实”基础信息采集,基本摸清全市实有人口、房屋、单位及设施等情况,为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全市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呈现出“三降三升”的良好势头,其中全市刑事立案数同比下降9.08%,“两抢”发案数同比下降77.55%,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25.2%。我们将着力做好创新党领导下的基层协同共治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次发达镇村发展等工作,不断强化基层基础。

五是实施民生福祉增进工程。一个地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东莞的民营医院发展得很好,是全国的典范,现在布局发展片区医院和专科医院,都是为了全面提升东莞的医疗水平。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民办教育的水平,通过政府的帮助、引导、支持去把大量的一般水平的民办学校提升起来。同时,今年将新建扩建一批公办学校,新提供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补贴学位16万个。

六是实施重点改革突破工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的思维和手段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破解发展的制约和阻碍。包括深入推进广东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在不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不增加管理层级、不降低基层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最大程度激发市直管镇体制活力,等等。

东莞IPO:从“真空”十年到一年10家


人民日报、证券时报: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东莞板块”增速缓慢,与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差距较大,甚至出现过“真空期”,但近几年东莞上市公司数量开始提速,目前已经有27家,请问是什么因素让东莞板块开始加速?资本市场对东莞企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什么作用?

梁维东:要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金融的参与和支持显得相当重要,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东莞企业的IPO从绝对数来看,总量不占优势,但我们的企业对IPO的需求相当强劲,而且呈现出加速爆发的态势。

为何我们资本市场的“东莞板块”不占优势?过去东莞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三来一补”为主,“三来一补”的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两头在外,研发和运营都不在东莞本地,而且当时的民营经济发展仍不够成熟。所以在起步阶段,这样的经济结构对东莞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存在较大制约,甚至在1997年以后连续十年都没有企业上市。那时东莞也处于转型的阵痛期,金融危机之后,东莞曾经出现过负增长,但我们一直坚持通过用好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10年以后,东莞陆续出台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外资转内资,“三来一补”转企等。2017年,东莞一年就诞生了10家上市公司。2017年市政府一号文件推出了“倍增计划”,2018年我们进一步深化,出台“高质量倍增十条”,加快优质资源向优质企业流动。2018年,东莞规上工业倍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1%,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实践证明,倍增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引领了经济稳定向好的态势。如果加强对这些倍增企业的引育,其中肯定会有不少企业将成功走向IPO。

此外,在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方面,东莞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众多,拥有完整产业链条,除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业态门类齐全,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最近也提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国有金融企业实现倍增,力争做到金融机构自身发展与金融机构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双提升”。

02

东莞:驶向创新发展的“高速公路”


作者:卓泳 


沿广深轴线长度约180公里的区域,横跨广州、东莞、深圳三市,集聚了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涵盖了广东六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一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 其中,位于走廊中部的东莞,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部脊梁,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定位为国际制造中心。


其底气何在?全球30%的玩具产自东莞,全球20%的毛衣产自东莞,全球20%的智能手机产自东莞,全球10%的运动鞋产自东莞……东莞以制造业立市,凭借改革开放积累的30多年制造业和对外开放的经验,目前正在东莞智造、创造的转型路上。

今年年初,东莞“两会”传出捷报:GDP突破8000亿大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全省第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东莞在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上结出硕果。在东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版图上,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就像一块“磁铁”,把产业、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强有力地吸附在这1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然后“裂变”为创新的动能辐射到全国乃至全球。

(宋春雨/摄)

从转型升级到创新驱动
▲▲▲

透过松山湖一栋办公楼的玻璃窗,遥望远处隐约可见一座小山尖,眼前的一切在近十年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刚来的时候这四周都是山和空地,一眼还可以看见松山湖,现在全被楼宇遮挡了。”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院长陈雷霆感慨道,松山湖的发展真快。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是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松山湖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松山湖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330.1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东莞全市比重达30.9%。目前,松山湖已经形成了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器人、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的“4+1”产业体系。

在松山湖众多的创新平台、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中,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研院”)的创建与东莞自身的产业可以说是“天然吻合”。东莞是个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产业重镇,而在松山湖里,该产业占比高达七成以上。过去数年,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不满足于传统的代加工模式,极力寻求转型升级。从2017年开始,转型升级进一步加码为创新驱动,而电研院的使命便是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注入创新的血液。

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的电研院,如今已构建了电子信息科技领域的6个公共实验室、3个院士工作站和9个研究中心,还在2016年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2年,电研院与东莞本地企业共同成立了芯片开发公司——东莞芯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LED驱动芯片的开发。“过去五、六年,LED驱动芯片主要依赖进口,但这几年我们逐步开发出自己的芯片,逐步替代进口了。”陈雷霆说。

创新能化腐朽为神奇,更能让创新者感受到创新成果的“含金量”,这一点,东莞上市公司正业科技感受最为深刻。据了解,该公司刚开始是做电路板的,但随着电路板精细化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检测设备,在与电研院专家团队的合力之下,该公司逐步转型为以生产检测设备为主的业务模式,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陈雷霆认为,东莞在创新转型过程中,非常有赖于技术孵化平台和技术专家团队“添一把火”。

亟待突破人才瓶颈
▲▲▲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工艺鉴定和工艺验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珠三角分部双双挂牌……2018年以来,随着多个重大科技平台接连落地松山湖,东莞的创新驱动发展又多了几个强有力的推手。据了解,像电研院这样的创新载体在松山湖有超过70家,其中有近30家是新型研发机构,40家是孵化器。

作为有高校背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平台,电研院为何落户东莞?陈雷霆分析,除了政策和资金的优势外,最吸引他们落户的是市场优势。“由于过去东莞的代加工产品都是直接面向海外的,因此有了直接的市场渠道,现在开发的新产品也不愁没有销路。”

这一点,余江的体会很深刻。十年前,在深圳做第三方检测的余江来到东莞,成为了东莞市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团队之一,公司主要从事广东电子企业的产品检测和认证工作。余江告诉记者:“很多工厂在东莞这边,实验室在东莞的话对企业来说更方便。”此外,由于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余江在此也不愁没客户。的确,在东莞,研发人员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可以迅速与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无缝对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这是国外无可比拟的。

采访中,多位受访人士都提到,对于当下东莞打造创新型城市,人才不可或缺,同时也是较大的瓶颈。据了解,当前,松山湖已聚集了一大批研发人员和年轻企业家在此干事创业,东莞97.4% 的“千人计划”专家、85.7%的市领军人才、60.2%的市特色人才,东莞市的省领军人才全部集聚在松山湖。而电研院也成功引进了多个国内知名高校教授的研究团队,聚集了方滨兴、李言荣、李乐民多名院士等上百位高端人才。

然而,在陈雷霆看来,东莞的人才引进还是不够,一方面体现在数量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结构上。“东莞现在的高端人才是引进了不少,但是博士、硕士乃至大学生,还是不够。”中端人才的缺失让企业的人才招聘也陷入了困境,“我们招人也不是很容易,只能在同行挖人。”余江说。陈雷霆认为,东莞应该构建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并且要有与其他城市竞争的危机感,制定与时俱进的人才战略。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东莞前拥深圳香港、背靠广州,被三大国际都市环绕,地理位置优越,与这几个城市的互联互通更加密切。作为与多地有业务往来的余江,希望未来的大湾区能打通城市之间的住房、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限制,“政策对我们行业是有一些支持的,但深圳的企业把产品拿到东莞检测的话就不能享受补贴了,但有些客户和国外的买家指定要我们检测,这种限制让业务的沟通有所打折。”余江认为,至少珠三角几个城市之间要打通,不应人为设限。

03

莞企:紧密联系港澳 借大湾区重新发力


作者:陈丽湘


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辐射地,东莞正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在承接广深、港澳创新科技转化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港澳人才及资源的引入将成为东莞进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日前,以 “携手粤港澳 聚焦大湾区”为主题,由人民日报广东分社、人民网广东频道和证券时报财经传媒集群组成的采访团,走进被定位为“国际先进制造中心”的东莞。采访团实地采访东莞企业,对话联丰创意谷项目经理李汝钊、李群自动化董事长石金博、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耿涛博士,聆听这座著名港澳侨乡的两地往来繁忙的声音。

港澳著名侨乡转型升级提速
▲▲▲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凭借着临近广深港澳的地理优势,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世界工厂”、“广东四小虎”之首。近十年,东莞制造往智能化、创新化的转型升级正在加速。2017年,东莞全市制造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比2008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比接近四成,比2008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提速提质效果初显。

而东莞能迅速从一座传统农业县城打造成制造业名城,与广深港澳的辐射作用密不可分。

东莞是著名的港澳侨乡,据相关统计,莞籍香港同胞人数约占相关总人口的1/10,莞、港之间历来业务来往频繁,目前已超过7000家香港企业到莞投资合作,累计吸收合同外资接近580亿美元,而东莞则逾200家企业赴港投资,投资总额超过6亿美元。



此次采访团走进的3家莞企,创始人均与香港渊源颇深。粤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的联合成立股东之一中天集团的总裁,曾在2000年毕业时赴港工作,之后直接在香港创业;而李群自动化的创始人石金博,学生时代的导师兼创业导师李泽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无人艇技术的牵头人之一王钧,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大湾区规划被正式提出后,东莞与广深港澳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大湾区地铁建设规划中,为加快与广深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东莞对原先的地铁规划进行了相应调整,加上广深港高铁已正式通车,莞深港一小时通勤工作圈正在逐步落地实现。

9月底,“2018年莞港产业合作联合推介会”在香港举行,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市长肖亚非等出席推介会并发表讲话。该推介会上同时举行39个莞港合作项目签约,涉及投资约350亿元,这将有力助推莞港产业合作及东莞新旧动能转换升级。

紧密联系港澳 莞企获得湾区新动能
▲▲▲

作为连接粤港澳东西两翼的重要一环,东莞相较广深港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随着大湾区建设提速,部分莞企响应号召抓住机遇,分别从人才引进、产业合作、科技交流等方面加强与香港的联系。

2017年年初,粤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揭牌仪式在莞城联丰创业谷举行,基地由莞城街道办事处、香港中天国际、产业中天联合设立,目的是打造内地和香港联盟式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香港科技园为窗口,借鉴香港科技园“一园三邨”的发展模式,鼓励两地青年创新创业,推进莞港两地科技协同创新。

日前,在位于东莞中心城的粤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里,李汝钊等工作人员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团的采访。据了解,在冠名“粤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之前,该园区已在聚焦文创项目方面运营多年,更名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被提出后。

李汝钊对记者表示,更名后对园区业务虽无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是因为定位为青创基地,涵盖的范围比此前的文创更广,可选业务也更多;另一方面,更名后得到政府及媒体更多关注,助推业务发展;此外,拥有东莞本地物业并且想转型、对接港澳项目的企业也开始找上门来洽谈合作等等。

目前该基地已入驻超过130家企业,其中有10家具备港澳背景。李汝钊称,为加强莞港人才交流,基地自成立至今主要做了五件事:首先是打造物理空间,即选址成立基地;第二是与香港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包括在香港建分公司、在香港科技园设立实验室等等;第三是多参加政府活动,主要联系的是港澳事务局、管青年工作的团市委、管创新创业的科技局以及经信局四个部门;第四是定期举办针对港澳青年的活动,包括培训、拓展活动、招聘等等。

东莞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及机器人车间 (宋春雨/摄)

而加强与香港的交流方面,李群自动化比青创基地要更早一些。石金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之前,李群自动化早已开始对接国际产业及进行技术交流。其表示,李泽湘教授曾将东莞的环境与硅谷比对,觉得将香港的教育资源和金融、深圳的创新和东莞的智能制造配套联合企业,东莞会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其实我们已经是先行者了,目前已有不少订单来自港资企业”。

注册、税务、人才是 “痛点” 相关解决政策正陆续出台
▲▲▲

莞港两地合作虽日益频繁,但因两地所处的文化环境及政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引进港籍人才、引导港籍青年来莞创业及注册公司,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棘手问题。青创基地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痛点还蛮多的”。

比如,政策方面,港澳企业和居民到内地注册企业,手续相比内地企业和居民要繁琐一些,内地人员一般网上可以办理绝大部分手续,但外资企业需要先对股东做背景调查。此外,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注册企业时需要帮忙收集所有人的身份证资料,但香港人特别注重隐私,所有这点在沟通上比较费力。

另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地与香港的税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港籍人员到内地创业,面对科目繁杂的税收科目,普遍觉得头疼;除此之外,内地的政策文件比较多,港籍创业人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其需要更多政策方面的服务及培训。

不过,国家乃至广东省、东莞政府自上而下配套措施相继出台,想方设法为引进港澳人才、吸引港澳企业来内地投资提供方便。李汝钊表示,东莞政府重视港澳人才的引进,一直与青创基地保持沟通。

政策方面,国务院不久前宣布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其中就包括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的就业许可事项,为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提供方便。另外,广东省政府公布了“广东外资十条”,东莞也随后颁布了莞版“外资十条”,更具体地在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等十大方面采取措施为外资企业提供服务。

近几年,东莞大力推进人才引进政策落地实施,包括人才补贴、人才公寓等等。无人艇团队耿涛博士称,东莞人才引进政策为外来创业者提供了不少保障,他目前也在着手准备申请相关补贴。

石金博在采访中对记者表示,前几年李群自动化很难招到人,现在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主要原因除东莞高端制造品牌已打响外,东莞人才聚拢效应也比较明显,吸引了不少人才到莞发展。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新财富杂志2019年3月刊


《第十二届新财富中国最佳投行·

头部化生存》


(点击海报可直接购买,下单请备注邮箱)


阅读38844
东莞 
举报0
关注新财富杂志微信号:newfortun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财富杂志

微信号:newfortun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