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音频
今天是4月6号,也是凉山救火烈士七日祭的日子。我们翻看其中一位烈士——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的新闻报道员代晋恺生前写下的报道,试图还原这些英雄们的战斗往事、生活点滴。(主播:贺蓓 记者:刘苗 文字/音频编辑:梁子珊)
4月5日下午,川报观察记者从四川省森林公安局和凉山州森林公安局了解到,经过森林公安部门侦查后确认,木里森林大火的起火点和雷击树木均已找到,确认为雷击火。
着火点是一棵云南松,位于山脊上,树龄约八十年。
据了解,火灾后森林公安就进入现场勘查起火点和起火原因。
另据李光俊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通过森林公安“六人组”四天三夜的工作,对着火区成千上万棵树拉网式排查,已确认雷击点为一棵高约18米、胸径250多厘米的云南松。这棵树的树枝被雷“打飞了”,树干也被击出一个裂口,电流传导到树下的腐殖层,引发火灾。
李光俊介绍,这种原始森林里,树下都是腐殖层,就是几百上千年累积的树枝和落叶,形成可燃气体,一点就燃的。初步分析,雅砻江属于干热河谷地区,最低的海拔几百米,最高四五千米,低海拔的地方温度可以达到三十多度,而上面可能才十多度,气温高差形成空气对流,容易产生雷电。现在凉山属于防火季,只有干雷不下雨,当雷打在树上就形成电流,传导到下面的腐殖层,遇到可燃气体,很容易就起火了。
为寻找到雷击点,森林公安前后有四位民警受伤。
昨天
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上万的关注
专家评估发现
凉山火灾幸存消防员存在
一定程度的急性应激反应
视频↓↓
视频据央视新闻
网友刷屏
希望他们快快好起来
幸存消防员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4月4日上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悼念仪式,哀悼在“3·30”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名扑火烈士。西昌市和木里县降半旗,凉山州暂停一切文化娱乐活动。
当日下午,受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李晓景与大队三中队幸存的6名队员围坐在一起,倾诉近日的感受和疑惑。
李晓景表示,幸存消防员出现睡不好觉、害怕、手抖等情况。经过评估,幸存消防员存在一定程度的急性应激反应(ASD)。
李晓景为战士们提供心理援助。 澎湃新闻记者 沈文迪 图
后怕、闪回、睡眠障碍
在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的学习室,李晓景见到了6位从火灾现场回来的森林消防指战员。
李晓景还未提问,队员赵一兵(化名)首先说道,他曾参加过雅安地震和塘沽爆炸的搜救工作,在现场看到了很多遗体,但他感觉和此次(木里火灾)情况很不同。
“我现在很害怕。当时在参加天津搜救时也经手了很多遇难遗体,那时没有怕的感觉。但这次,现在我往这一坐,就老想这事,而且越想越怕。”
赵一兵说,当时他在山上时一点感觉不到害怕,哪怕是在找到队友的遗体并把他们运下来时也没有太多恐惧。但几天后后怕慢慢上来了,自己从烟盒里拿根烟手都在抖。
他担心,自己害怕的程度可能会在往后的几个月里越来越大,甚至超出自己能承受的范围。队员孙善(化名)也有相似的感受。
“我当时在山顶,看到那个火,还有烟,心里是嗡嗡地响,根本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跑。前一秒队友还在身边,突然一下子没人了,后来看到遗体被熏得认不出来,说实话是怕,因为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孙善说,回来后除了后怕,他总感觉队友们还在自己身边。
队员钱仁礼(化名)的感受更深,“站哨的时候,前半夜还好,后半夜总感觉他们跟着我们,一个人坐在那里心里一阵乱想。有时候晚上睡觉,一下子会惊醒,觉得他们回来了,打火的片段在脑子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放。”
李晓景说,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闪回”,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但要看这种情绪是否在可控范围。
专家制定为期一年的心理援助规划
李晓景认为首先这些状况的出现是正常的,同时他们能够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积极信号。
专家们已初步制定了为期一年的规划,以消防员自愿为前提,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
图据澎湃视频截图
“我们规划三个阶段,目前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应激期,通常在事故发生后的首个月内。“李晓景介绍,在这个阶段,心理专家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安抚各类应激情绪问题,并逐渐开展系统的干预工作,包括灾后心理知识科普,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并建立档案,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
第二个阶段为安置期,通常为应激期的后两个月,专家们将持续开展科普、团体和个体辅导工作,组建当地(以及消防系统内)心理健康骨干队伍并开展持续系统的培训,建设服务于消防系统的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备相应心理学设备设施。
第三个阶段为恢复期,他们将持续开展骨干队伍培训和团体、个体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并协助当地骨干力量逐渐接手心理援助工作。
木里火灾烈士遗物。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网友:请一定要照顾好他们!
很快,微博话题#幸存消防员出现应激反应#引发网友关注。
网友纷纷表示,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不少网友也为消防员加油鼓劲:
还有网友表示:很想很想学心理学了!
看完报道,却有网友质疑这样的援助形式:
很快有人回复道:心理治疗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据悉,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发作急骤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
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由专业人员尽早给予危机干预、提供脱离创伤的环境、加强社会支持等均可有效地防止ASD的发生。
ASD的预防主要在于平日里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网友也提出要多关心广大消防员的心理健康:
李晓景曾参与过
多次灾后救援人员的心理援助工作
他表示
很多人关注到的只有英雄的一面
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英雄背后
面临很多现实的责任、压力和恐惧
希望幸存消防员早日康复
你们都是英雄!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除李晓景其他人均为化名)
南方都市报(nddaily)综合报道
据川报观察(cbgc2014 记者 王成栋)、澎湃新闻(thepapernews 记者:赵孟 胥辉 沈文迪 王鑫 实习生 张慧)、中国青年报(zqbcyol)综合等
点击图片
为英雄鲜花
↓↓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
点个“在看” ↓↓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南方都市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