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没一点勇气都不敢打开新闻。刷个微博,不是流量造假,就是辣条造假,不是酸碱体质是伪科学,就是最近的一个:吃盐致死。这是一条小范围火爆的视频,说英国每年有4300人因食用加工肉类致死,其中罪魁祸手是盐。盐吃得太多,导致美国每10万人就有18.6人死亡。
吃着盐焗鸡的我一口老盐喷出来。
还能不能愉快地吃饭了。
腌笃鲜最好的是上海不风干的鲜咸肉;金华火腿心来两片煨冬瓜汤鲜掉牙;鱼露的话,两广潮汕吃得多,替代酱油蘸猪杂别有一番鲜味;四川的老坛泡菜三天的颜色和脆感最佳,切成条用豆瓣酱炒炒下饭极了;腊肉炒一切青菜都好,油脂香十足;广式香肠放在米饭上蒸一蒸我可以吃三大碗;东北大姐自家的黄豆大酱蘸十根章丘大葱吃起来嘎嘎的甜…
腌笃鲜(蔡小川 摄)
这所有的习惯,缺了盐怎么行?
中国是最早学会从井水海水里提炼盐的国家,这不重要。中国是最早把盐变成官方管控流通的货物,这很聪明。中国是最早发现盐可以让食物不那么容易变坏的国家,这很重要。在那个没有冷藏保鲜技术的年代,没有盐,我们早就饿死了。
海边的渔民打上鱼来,不用盐腌根本卖不远,近海大家都能自己抓了谁还靠买呀。北方的农民秋季丰收了,如果不用盐把菜腌起来保存,冬天寸草不生吃什么?过年前几家凑钱杀了一头猪,不用盐腌起来晾干,剩下来的340天可能一点油水都不会有。
插图 | 张曦
无论今天的人再怎么叫嚣,盐无处不在。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保鲜食物方法,盐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倘若吃盐真的致死,进化过程中就早该淘汰了。事实是不仅没有淘汰,缺盐反而是万万活不下去的。有例子,看看贵州就知道了。
贵州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水系发达不缺水,温度适宜不缺大米小麦,矿山连绵也不缺燃料,甚至种一大片油菜花,油都不缺。
它唯一缺盐。这片土地上不仅滴盐不生,山势险阻运盐进来也很困难。也正是缺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食材,它在过去的几百年,成为中国最被忽视的省份之一。
“农民们淡食已经一个多月了。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面貌都非常黝黑,没有一点笑容,像丧亡了什么人一样,不说话。没有盐吃,朋友,那简直是活受罪;换句话说,这是我们世间上一种最惨酷的刑罚”,这是作家蹇先艾在一本短篇小说《盐灾》里,描述的贵州人的样子。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这片土地是中国第一个吃辣的省份。最早吃辣的是贵州人,他们或许不知道原因,只是发现这个观赏性植物吃下肚,不仅能多吃几碗饭,慢慢地腿也有劲了,头也不晕了,手也能握了。
图 | 摄图网
今天的人用科学可以告诉贵州人,身体长期缺钠会患上“低钠血症”,主要症状为腿软乏力,精神萎靡。长期缺氯影响胃的正常运作,会消化不良。而辣椒含钠量高,适宜在贵州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多吃一吃,可以弥补缺盐带来的萎靡不振。
这么说来,要不是贵州缺盐,可能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老干妈了。
但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自己零食包装盒上的营养成分,里面有一栏钠含量,可以看一看。比较容易收到惊吓的体质建议先喝口水再看:
5克鸡精含有1000毫克钠,大概是你一天所需钠含量的一半。一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里面有1990毫克钠,大概是你一天所有应该摄入的总和。100g老梅干含有10762毫克钠,大概是你一天所需的5.38倍……
简单地说,你的心脏血管还好吗?
成年人建议每天摄入钠在2000毫克左右,这是出于对你心血管和心脏代谢盐的能力考虑的。血液的正常工作需要一个合理的盐水平衡,盐多了,身体就会自动开始储水,因为要稀释过度的盐分。不仅是你开始喝水,更是你的血液流速和流量也开始变大。如果身体长期处于过度盐分的状态,心脏的工作压力和血管壁的工作压力就会持续增加,你就会出现高血压、心脏病,或者中风。
大多数人误以为只有吃食盐吃得多才会得高血压,这当然正确,所以做菜少放盐不是坏事。但更多的危害来自于隐形的盐。
早上吃咸菜咸鸭蛋配咸豆浆稀饭,中午吃京酱肉丝糖醋里脊,下午来一包薯片一盒老梅干,晚上吃一碗泡面,看起来脂肪摄入糖分摄入都还算正常,但一天下来,你的钠含量大概已经爆表10多倍了吧。
这还没完,你吃的面里如果放了小苏打,里面也含有钠。一碗凉面里的钠含量是一天所需的一半,不仅是因为盐多,更是小苏打也占了量。两片半白面包含钠超过600毫克,解渴型饮料就可能含有252毫克钠。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是世界上超出建议每日钠含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不超过2400毫克钠(6克盐),但实际上,陕西人平均每天摄入17.9克盐,湖北人平均每天摄入15克盐,即便口味较轻的南方,每日摄入盐也超过了10克。
心塞,真的不能好好吃饭了。
所以贵州人还是聪明。
如今的贵州虽然不差盐了,但饮食的传统习惯让他们的食物里大量充满了香料、乳酸和鲜辣。这些都是不用盐也可以让食物变好吃的绝招。比如某宝买瓶贵州凯里酸汤下面,或者用咖喱代替老抽生抽做鸡,都是细节处改变对钠重度依赖的好吃方法。
话虽如此,我还是不相信吃盐会死那么多人的。
这种新闻还是少看为妙。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