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谈心社
ID:txs163
人们常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可有些人,相伴数十年,最终却没有“好下场”。
前不久,安徽某地的一对夫妻起了争执,妻子在自家楼下,持刀杀害了丈夫吴某。
吴某的母亲回忆,他晚上出门应酬时,妻子嘱咐他买点鸡腿回来。
应酬结束,吴某回家时忘了这回事,他本想到楼下小店买鸡腿补偿给妻子。
结果,两人争吵起来。
事情不大,后果却很严重 / 看看新闻Knews
妻子盛怒之下,冲回家中,拿起水果刀……
在死者吴某的亲友看来,他的妻子平时脾气就很暴躁,经常发火,吴某生前则一直很宠爱妻子。
吴某的表哥说起两人平常相处:
“要什么给什么,正常吃饭场合要带着她,她扇他耳光,吴某也不敢还手……”
又有邻居提起,两人这次的矛盾,可能是在吴某母亲的事情上有了分歧。
二人婚后,一直和吴某母亲同住。
最近,妻子希望婆婆搬进家中的储藏室住,平时对妻子言听计从的吴某,这次坚决不同意:
吴某不愿让母亲住进条件差的储藏室 / 看看新闻Knews
长期不满,在一件小事中爆发,愤怒中的妻子,做出了无法挽回的事情。
回想一下新闻细节,两人的相处和沟通模式似乎一直存在着问题:
妻子的情绪爆发,总是发泄在丈夫身上,一再包容退让的,只有丈夫。
总把愤怒留给最亲近的人,说到底,不过是想给坏脾气,找个不用道歉的发泄对象。
可悲可叹的是,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
01
总把愤怒留给最亲近的人
才是最可悲的人性
去年2月,重庆某小区发生一起惨祸:
一对夫妻在家中争吵,妻子生气之下跑到楼下准备开车离开。
丈夫追了上来,拦在车前张开双臂不让车子离开。
愤怒之中的妻子没有考虑后果,突然开动车子,丈夫被车推倒在绿化带边,后脑勺着地。
救护车赶到时,丈夫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
重庆一对夫妻吵架 丈夫拦车被妻子撞死 / 澎湃新闻
事发后,妻子被捕时,似乎依然没有反应过来。
可惜,悲剧已经发生,生命只有一条,人生也没有重来。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 Dr. Ronald 研究发现:
“极端的愤怒,一般持续不会超过12秒,爆发时毁灭一切,过后渐渐平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阻止负面情绪造成严重后果。”
可是,12秒虽然很短,真正要忍住怒火并不容易。
尤其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更容易情绪爆发。
成年之后,多数人在对外的人际交往中,都是得体的:工作认真负责,同事以礼相待。
回到家中,反而会露出最“不可理喻”的一面:
工作不顺心,就对妻子孩子失去耐心;成绩不如意,就埋怨父母没做好……
还很理直气壮:“你是我最亲的人啊,我也就在你面前能放开说,不跟你闹跟谁闹去啊?”
以爱为名“绑架”着身边的亲人,必须要承受自己的坏情绪,有些时候,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电影《三块广告牌》中,母亲米尔德雷德回忆女儿生前,两人最后的相处时光。
女儿想要借家里的车去参加朋友聚会,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两个人在争吵之中,女儿出门撂下一句愤怒至极的话:
对母亲的失望和愤怒,变成对自己的诅咒 / 《三块广告牌》
正处于气头上的母亲,不甘示弱:
一句话,后悔一辈子 / 《三块广告牌》
本是一句气话,没想到一语成谶,女儿被人害死。
米尔德雷德陷入了无尽自责之中:如果当时答应了女儿开车,如果没有说出那样的话……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其实女儿生前,母女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差。
女儿不止一次向父亲抱怨:“受够了和妈妈的争吵,希望离开妈妈。”
一生自责 / 《三块广告牌》
亲密关系中,把对方当做“出气筒”,说到底,这是一种自私自大。
总希望自己掌握主动权、自己权力更大,希望对方无条件满足一切需求;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对,自己的计划一定最好;
情绪来临时,一点不饶人,到最后,跟最亲近的人越走越远,甚至反目成仇……
这才是最可悲的人性。
02
我们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近的人?
年少无知的时候总会将任性撒向父母;
结交了朋友,最无理的情绪很容易留给他们;
成家立业后,最多的抱怨总是会朝向爱人。
Deborah South Richardson在30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了一个现象:日常攻击性(everyday aggression)。
比起面对陌生人,人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最亲密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一则短片解释了其中缘由:
这些亲密的人,在我们的人生中,常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会为我们提供许多帮助。
于是我们天然地,会相信他们“能解决我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能理解我内心所有艰难痛苦”。
“你出现后,已经解决了我那么多问题,不可能解决不了我其他问题,安抚不了我所有焦虑。”
开眼Eyepetizer《你会伤害最亲近的Ta吗?》 / 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学校
小时候,这个人是父母,所有的行为准则、做事方法,都来源于他们,遇到困难,也首先想到他们。
长大后,伴侣又继承了这种“无条件信任”。
但其实,这是无形夸大了对方的能力,这种夸大,可能贯穿剩余的几十年生活。
人无完人,没人能真的摆平一切。
开眼Eyepetizer《你会伤害最亲近的Ta吗?》 / 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学校
下意识的依赖,总让人觉得,“你为我解决这些问题,是理所应当的,哪怕问题远超你的能力”。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当对方没有达成自己的期望,矛盾随之来临。
如那位因为丈夫忘买鸡腿就“爆发”的妻子,或是总是互相争吵的母女。
另一方面,亲人很多时候,都会包容我们的无理取闹。
比起陌生人,父母、伴侣的爱,是一种无声的准许,允许我们对他们肆意抱怨。
开眼Eyepetizer《你会伤害最亲近的Ta吗?》 / 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学校
工作不顺、被人坑了、成绩不理想……
总有许多理由,不能对真正伤害自己的人发火,于是只好迁怒那些会忍着让着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人。
因为无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都不会离开我们。
开眼Eyepetizer《你会伤害最亲近的Ta吗?》 / 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学校
也就是许多人常说的:“你就是仗着我喜欢你。”
任性常常在包容中愈演愈烈;最爱你的人,被迫承受一次次的伤害……
时间久了,再爱的人也会心寒。
这样“不公平”的关系,注定很难长久。
03
亲人面前,更该管好你的情绪
Christopher Moon在《亲密关系——无拘无束的关系》中写道:
伴侣不是我快乐或痛苦的来源,我才是。
在他看来,所有情绪归根结底,都是自己。
遇到事情习惯性去责怪亲人;
期望获得亲人的理解支持,如果没有,就会难过;
想要对方做出改变,达成自己的期望,如果失败,就会受挫,觉得对方不再爱自己……
这些情绪,是因为人们一直在寻求“归属感、被重视感”,小时候从父母那里获得,长大后从伴侣身上获得。
说直白一点,就是“用亲人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是最重要的”。
当对方无法满足期许,就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譬如冷言冷语、撒泼耍赖、暴力相向。
可是,因为亲人的爱和重视,我们所有攻击、愤怒,会给他们带来加倍的伤害。
一名网友回忆:小时候,父亲在面前一脚踢到了母亲头上,把母亲踢晕了。
虽然十年后,他们很恩爱,但是那个场景他永远忘不了。
有些伤害,可能会一辈子刻在心里 / 微博
一味地将枪口对准亲人,毫无底线地“消费”他们的爱。
当他们付出一切,换不回想要的回报,接下来,就只有离开,或者可能是更严重的后果。
纪录片《中国反家暴记事》中,许多女性,在长期家暴中,做出了反抗。
一位女性自述曾经历过的家暴 / 《中国反家暴记事》
最亲近的人,也不是你的“私有物”,更不该成为发泄对象。
回馈忍让包容的,应该是同样的爱,而非伤害。
如周国平所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种本能,但克服本能不挑剔,是种教养。”
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在最愤怒的时候,忍下最伤人的那句话,然后倒数12秒。
这些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辣妈帮”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辣妈帮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