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夜读与你一起砥砺前行!
21君:拖延症真的是“懒”造成的吗?非也,归根到底,是我们面对工作时候的某些“负面情绪”导致了我们的“拖延”。要根治拖延症,还得从心态上入手......
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授权转载。Lens 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特别鸣谢本期主播:
林钊宇
拖延的人,难免被DDL逼得非常狼狈,
有个同事,就经常说要治一治自己的“懒癌”,
于是下载了很多效率APP 来拯救自己……
但前几天,《纽约时报》给出了观点:
用“时间管理”来治拖延是徒劳无用的。
因为:拖延症本质上是一个情感问题,
和“懒”关系不大。
拖延症怎么就成了一个情感问题?
从小拖延到大,这会儿还有的治吗?
我们看看《纽约时报》怎么说。
拖延症不是因为懒,
那是因为什么呢?
拖延让人感觉堕落,
其中一大原因是“自我意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拖延。
心理学教授弗莎·希胡瓦说:
“拖延症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明知道这么干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可你还是这么干。”
但人到底为什么会拖延呢?
希胡瓦是这么解释的:
“人们会陷入长期拖延的非理性循环,是因为无法管理任务中的负面情绪。”
拖延症既不是一个性格缺陷,
也不代表着你在时间管理上真有多烂,
它无非是你应对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你选择把较长期的目标先往后搁,
是因为在你的意识里,
还有那么多的负面情绪需要处理。
修复情绪才是当务之急,是短期目标,
完成任务排在后头。
负面情绪的产生,
有时是因为你干的那件事让人不爽。
比如打扫厕所,或给领导做表格。
还有些时候,任务本身并不讨厌,
可是伴随着工作会产生一些更深层次的情绪,比如自我怀疑、低自尊、焦虑、不安全感,等等。
好比说领导安排你写稿子,
写的是你不太熟悉的一个领域。
你盯着一个空白的 word 文档,
心里开始犯嘀咕:
“我的水平是不是写不了这个?”
即使写出来了也会担心:
"如果我写得不好,别人会不会骂我?“
”算了,稿子先搁一边,
我还是先把抽屉收拾收拾吧。”
拖延真的有快感吗?
行为科学上有一个概念,
叫“现实偏见”,意思是:
人倾向于在长期需求之前优先考虑短期需求;
人们会过高估计短期利益,而牺牲未来的利益。
拖延症就是一个很好的关于“现实偏见”的例子。
在神经层面上,
我们不认为“未来的我”是自己的一部分,
而更像是一个陌生人。
当你拖延时,你的大脑认为你拖延的工作是另一个人要面临的问题。
更糟糕的是,
你很难在重压之下依然深思熟虑,
做出对未来最有利的决策。
当你面对一件让你感到焦虑的任务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将这项任务视为一个威胁,影响你的幸福感。
所以即便理智告诉你,
拖延只是一时爽,麻烦的是将来,
你的大脑可不听这套,
大脑的关注点就是如何干掉眼下的威胁。
研究人员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叫“杏仁核劫持”。
如何根治拖延症?
既然拖延症的核心是情绪,
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工作效率不行。
你也就不能指望着下载一个时间管理app,
或者在网上找几个“如何自律”的分享,
就把拖延症给解决了。
想根治拖延症,
你得找到一种新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
你得建立一种激励机制,
让自己觉得坚持干活比逃避更值才行。
最好是既缓解了当下的压力,
又不给将来添麻烦。
对此,《纽约时报》支了几招。
第一招:“当你拖延的时候,原谅自己吧。”
2010 年,皮切尔博士搞了一个实验,
他发现学生在复习备考时,
越是能原谅自己拖延症的,
在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拖延得越少。
打这儿得出一个结论:
没有过往的负担,有助于提高效率。
另外一招叫:“自我同情”,
说白了,就是知道自己心疼自己。
研究发现,有拖延症的人往往压力较大,
同时在自我同情这方面做得不够。
其他治拖延症的方法还包括:
“培养好奇心”:
如果你受到了拖延的诱惑,
那么你要注意你的思想和身体产生的感受。
究竟是什么感觉让你被诱惑?
你觉得它们在你体内的哪个部位?
它们让你想起什么?
“考虑下一步行动”:
把关注点放在下一步行动上,
别的都不管,
这样做有助于舒缓神经。
不要等到情绪到位了才去行动。
“给接受诱惑制造困难”:
改变环境比改变自己容易,
你可以在你和诱惑之间刻意设置一些障碍。
如果你老是不自觉地刷社交媒体,
就从手机上卸载掉这些app,
或者设一个非常复杂的密码,
把原来的五位数密码换成12位。
这样做相当于增加拖延的阻力,
让诱惑的快乐来得不那么直接。
文 / Lens微信公号“WeLens”(ID:we-lens)
编辑 / 黎雨桐
主播 / 林钊宇
配图来源 / 图虫
林钊宇
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他都拥有了,而是所拥有的一切他都爱。微博:@烽火戏个猴
职业配音员 主持人,工作邀约请加 QQ 277098742
21君
你认为纽约时报给出的这几招靠谱吗?
你又还有哪些妙招能够有效遏制“拖延症”呢?来留言告诉21君吧~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