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给你推荐一个朋友:F小姐。
文青这个词被用烂了,可如果F小姐不是文青界的扛把子,我把小新这个名字倒过来写。
她喜欢逛博物馆、美术馆,甚至要打飞的去看展。
她有很好的审美品位,衣食住行她都有涉猎。
你以为她只能谈艺术吧,结果我跟她谈起摇滚和悬疑小说照样停不下来。
如果你生活需要一点灵感,可以看看她如何又作又快乐。如果你急需一个美学砖家来拯救生活品味,我建议你关注她。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长按关注
有人问我,搞艺术研究,能赚多少钱?
唔…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首先我完全算不上艺术研究学者,心血来潮写艺术完全是因为兴趣,从我以为好玩的角度去讲些故事,并没有靠它赚钱。一类事物,它也许给不了你多少经济报酬,但却能给人精神养分,对于我来说,艺术就是这样的存在。
而且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艺术,哪怕不是绘画,音乐、电影、戏剧等等都有这种功用。
▲ 埃德加·德加画笔下的芭蕾舞女
“各种艺术是将我们从这一扭曲的枯燥无聊中拯救出来的唯一途径,因为它们可以赋予我们超越性,帮助我们实现精神上的逃离,给予一丝宽慰。”这是叔本华的话。
从我头一次发文到现在,也有3个多月了。有读者问我,F,对生活冷感要怎么治疗?
我极其认真地建议,请多在艺术的世界泡一泡吧。
无论是对前路感到迷茫,还是正在经历吵架、失恋、心碎,亦或是对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都可以在艺术里头尝到新鲜滋味。跑到博物馆、电影院、美术馆、爵士酒吧撒个野吧,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有趣、多样、富含生命力的事物,他们让你脱离日常的平庸,潜入更辽阔的世界维度。
▲ 塞尚《苹果和橘子》
当然现实当中的问题,仍是要回到现实当中解决,艺术的浪漫不能拯救现实的困境,但起码,它可以是你修补精神的洞穴。
那么,艺术深奥么?
我看越多书,越觉得谈论艺术真的好难,想看懂一幅画,分分钟要假装福尔摩斯,揪住一两个犯罪细节、隐喻象征,抽丝剥茧,化解谜题,才勉勉强强能说看懂了。真的,如果艺术有人设,大概很高冷吧。
▲ Dame Laura Knight
有些画家非常“作”,画画像写悬疑小说,隐晦、神秘就是画家智慧的象征。特别是一些“不体面”的故事,就更得多覆盖几层遮羞布。
比如放在卢浮宫里的枫丹白露画派名画《加百丽·德斯特丽与妹妹》。两个肌肤胜雪的裸体美人,在浴缸暧昧地共浴,右手边的贵妇人加百利被捏住乳头。这让很多人困惑,天呐,16世纪末的妇人都这么色情的吗?
▲ 《加百丽·德斯特丽与妹妹》
嗯。这确实是一个很风月的故事。被捏住的乳头,暗指加百丽偷偷怀了男人的孩子——因为乳房是孕育乳汁之处,西方将它代指为生命的开端。美艳的加百丽,正是亨利四世的情妇。
她的手指还捏着一枚戒指,摆明是在炫耀:你看,你们的国王,可是承诺过要娶我的呢。可没等加百丽如愿PK掉没有子嗣的皇后,她就先一步去世了。这幅画,分明就是法国宫廷的宫斗故事。
各种名画里还有好些隐喻:狗代表忠诚,猫也许是恶魔的化身,鸽子象征圣灵或和平,面包象征耶稣的身体……不懂点象征义,就搞不懂这幅画想说啥。
▲ 《阿诺芬尼夫妇像》,1434年,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狗在女性脚边,象征女性对丈夫忠贞不二,镜子旁边的耶稣受难像,和吊灯上代表与神同在的蜡烛,都在象征“美德”。
到现代艺术的范畴,就更让人懵圈。别说观众,连评论家都失语。
以往评论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幅画“简直是个狗屁”,可现在他们不敢说了,怕暴露自己智商的短板。评论家不能拍板判决艺术家的价值了,艺术家们玩起了形式、观念,评论家变成艺术家的助手,帮他们解释概念。
最成功的被贩卖的“概念”要数杜尚的小便池——他无非就是把工业生产的小便池,倒转过来,在器具外边用黑漆署上“R.Mutt 1917”罢了。
可这伟大的小便池却生产了新的概念:任何不具美感的工业生产物件,通过解除实际功用,给它命名,改变观看的角度、背景,就变成一件事实上的艺术品。突然,它成了许多现代艺术的灵感源头,小便池立刻神圣伟大起来。
▲ 杜尚的小便池(后来还听说,杜尚并不是这个观念的头个艺术家,之前有一个女艺术家一早就这么做了,但她没有杜尚出名)。
杜尚的小便池已经够难懂了吗?有人可把“屎”也卖出去了。
观念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制作了90个看起来就像食品罐头的“罐头”,从001到090统一编号,上面贴着“艺术家的屎”,“1961年5月生鲜生产、保存、密封”,皮耶罗·曼佐尼以相等重量黄金的价格,将其中一罐“屎”售卖给某商人,还有两罐,分别在伦敦的泰特美术馆和纽约的现代美术馆,每天都有观众前来观赏。
其实,这是个高级讽刺、玩笑和批判。你看,不仅艺术家的角色和身体,连艺术家的屎,也能成为商品,都成了被消费、被营销的部分。
▲ 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屎
艺术就是这么出格。
但艺术也可以非常纯粹、极其简单。比如说我颇为喜欢的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再后来的野兽派。
古典绘画太精细了,莫奈的画更像是“未完成的草稿”,但看莫奈、梵高、修拉、马蒂斯…...不仅是观看,而是一种体验。他们画的是观看世界的角度。而这是非常亲和、容易感触到的美。
▲ 莫奈的画
如果对艺术感兴趣、又无从下手,我觉得最好的方法便是到博物馆里去。
我试过跟着艺术流派去打卡博物馆。去希腊看雕塑,准备去意大利温习文艺复兴,去巴黎逛印象派,而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几乎囊括了前面几千年的一切,美国则包揽了许多印象派之后直到当代的重量级作品。要亲眼看看,最能感触到它的美。
不止是看画,还要看国家的历史,读点历史的故事,才知道画家怀着什么心情画画。我这些年关于艺术的零碎回忆,都是靠脚步串连起来的,要不然,我大概以为读了几本书,就确信自己了解某个国。其实到了实地可能会发现,这里跟你的想象完全不一样。
比如越南,基本所有艺术书籍都不会提及的地方。两年前我跟着一个英国艺术家办的art tour环游半圈胡志明市,就是在那时发现越南的艺术要比想象中丰富得多,特别是在战争的年代,艺术家将痛苦用绘画表达、记录了下来,成了他们艺术史的闪光。
我的经验是,永远不要高姿态地打量另一个文明,不要提前预设,尽量保持纯粹,将自己抛进陌生的世界冒险,谦卑地汲取文明的养分。
▲ 摄于胡志明的某现代艺术馆,大意是一个被庸常家庭生活掩埋自我的怀孕女性的故事
哪怕没有时间、财力和精力出国,也完全可以云看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去年就将馆藏5万幅名画的高清大图上传到网站,大多数名画都是公开版权——
“在CCO协议下,作者宣布放弃该创作的一切版权,该创作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不具有所有权,意味着这些作品可以被自由地复制,修改,分发和演出——甚至用于商业目的。”
只要图片标志了加入CCO协议,大家就可以随便使用,即使没有CCO标志,仅仅用来当作电脑桌面也完全OK。顺便说一句,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荷兰国立博物馆也都可以在他们的官网下载作品。
今天刚好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好想感谢这些艺术家们、博物馆们,给全世界贡献、共享了人类闪光的文明。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觉得,艺术也是啊。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灵感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